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赫德认为郭嵩焘有学问,有能力,性情温和,头脑清醒。郭嵩焘认为赫德为中国办事十分出力,极有心计。双方关系是友好合作的。赫德认为马格里是李鸿章的人,力求将马格里挤出公使馆,因为郭嵩焘与李鸿章关系密切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2.
刘锡鸿坚持尊王攘夷,重本抑末的儒家学说,受到清流派李鸿藻等人的赏识,使他得为驻英副使,驻德正使。排斥洋务派李鸿章、郭嵩焘等,一再加以弹劾。不懂得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他的观念,落后于不断前进的时代潮流,终被时代所淘汰。  相似文献   

3.
郭嵩焘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洋务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作为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无论是在洋务思想,还是在外交思想、外交实践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近代史学研究尤其是洋务运动研究中,由于各有侧重不同,评价也出现差异和分歧。偏重于他的主和外交政策及思想的,就会以为郭嵩焘与李鸿章是一丘之貉,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或者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买办外交官”;强调他向西方学习,主张仿行西法的,则会认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封建士大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甚至达到早期维新思想的高度……。然而,在郭嵩焘的思想脉络里,效法西方、学习西方的洋务思想与他的以理待夷、主和通商的外交思想是紧密联系的。要全面评价郭嵩焘及其思想、揭示其思想的内在矛盾特征,应对他思想中的这两个方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字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卒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同治、光绪年间洋务运动时期一个很知名的人物。他与洋务运动中的实力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同曾、李的关系更深。 郭嵩焘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曾以庶吉士累官至翰林院编修,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互四年(1863—1865年)署广东巡抚,与左宗棠协同镇压了太平军余部汪海洋。因与两广总督发生矛盾,遂自请免职归家。  相似文献   

5.
鸦片问题是贯穿于中国近代引人注目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整个近代,一切有识之士无不对困扰毒害中华民族的鸦片积弊发表高见。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强”、“求富”相标榜的洋务派,也毫不例外地对禁止鸦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是,由于洋务派代表人物各自的经历和地位不同,故禁止鸦片的主张也因人而异,瑕瑜互见。本文拟对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郭嵩焘、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禁止鸦片主张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6.
左宗棠与郭嵩焘兄弟曾共患难,亲如一家,不分彼此。后来,因为左宗棠主张强硬对外,郭嵩焘主和,左又推荐蒋益澧取代郭嵩焘出任广东巡抚,对郭冷讽热嘲,双方由恩变仇,使郭嵩焘对左宗棠有终生遗憾之感,也显示了郭嵩焘为人的偏执。  相似文献   

7.
清朝中兴名臣之一的左宗棠,用人不拘一格,偏重于才,形成了以他为核心,包括郭嵩焘、蒋益澧、刘典、王錱、胡光墉、杨昌浚、刘松山、王德榜等在内的相当规模的一个人才集团,这个集团,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功而官至总督、巡抚者5人,官至提督者3人,几乎可与曾国藩集团、胡林翼集团、李鸿章集团并驾齐驱,为镇压太平军与捻军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此后清朝的政治格局带来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与国际公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西学东渐之风日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在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郭嵩焘、曾纪泽等开始尝试用国际公法来维护国家民族权益。本文仅就郭嵩焘对国际公法的认识、运用作一探讨。一、郭嵩焘对国际公法的接触和认识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是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它传入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初年。当时耶稣会士卫匡国、徐日升等人就曾翻译过一些零星的国际公法知识,但对中国人的影响甚小。直到近代,国际公法才真正传入中国,并被应用于实践。在国际公法的引进和应用上,…  相似文献   

9.
先前大多数人认为郭嵩焘是洋务派中的一员。本文从经济、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把郭嵩焘和洋务派进行了比较 ,认为他应属于资本主义改良派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0.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因不谙国际情形,在外交上吃亏甚大。在外国压迫和清政府自身事实上需要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派遣驻外使节。刘锡鸿因与郭嵩焘个人关系上的特殊性,得以出使英,继而出使德,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驻德使馆。在德期间,刘锡鸿虽想有所作为,但由于时代及他个人的局限,他没有做出什么突出贡献。出国后,刘锡鸿的保守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对西方的认识 ,也变得较为具体,但仍没有跳出保守思想的藩蓠。最后,由于他与郭嵩焘矛盾的激化,加上李鸿章的极力反对,刘锡鸿被撤回国。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是晚清著名的知识分子,他一生卷入很多论争,他在咸丰九年在烟台推进厘金政策时发生毁局事件,并和僧格林沁朝廷之间发生了很大争论。其中的关键点是他对乡绅萧铭卤的袒护,由此可以看出郭嵩焘推进厘金政策时更重视用自己的教化能力来劝谕乡绅。  相似文献   

12.
基于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一书,归纳分析梁启超对李鸿章的看法。梁认为李鸿章是“真将将之才”的兵家,是“为时势所造”的洋务“英雄”,是“应龙入井”的外交家;认为把晚清近四十年来之失政“皆归于李之一人”,将“怨毒集于李之一身”是不公道的。梁与李“政治上为公敌”,然能以公平之心为史,所述凿凿,所论淳淳,为今天评价李鸿章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陈兰彬与李鸿章因选派幼童留美开始交往,有了共同利益。李鸿章对陈兰彬垂暮之年勇于督率幼童留美十分赞赏,力荐其出任驻美西秘三国使臣,促成了陈兰彬的仕途升迁、青史留名。陈兰彬监管留美幼童不力,并因错误地理解李鸿章的意图而径自奏请撤回留美幼童,致使李鸿章回天无力,导致了二人关系的疏远乃至分离。没有李鸿章作靠山,陈兰彬很快黯然离开晚清政坛。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是铁路外债的首倡者之一并付诸实施.综观李鸿章主持举借的几笔铁路外债,都是商业借款,不附带政治条件,且轻息无折扣.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铁路筑路权、投资权的掠夺,与李鸿章的借款筑路思想,没有内在的逻辑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一生毁誉参半,然而一些对李鸿章的非议却明显失实,晚清政坛的情况极其复杂,各种因素同时出现,在这种状况下游走的李鸿章更显得步履维艰。他顶着舆论压力,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等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虽不能称其为英雄,但也实在不应该为亡国买单。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的幕府中汇聚了晚清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纷纷替李鸿章出谋划策,对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给变法自强争取一个比较和平的国际环境,李鸿章较多地倾向于与西方和解,这与其幕友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学术界对郭嵩焘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外交思想方面,对其学术思想较少关注,本文尝试对其学术思想作一初步归纳。其特点是求真敢疑,不迷信权威;汉宋兼采,不分门户;经世致用,学以为政;研读经史,以养身心。  相似文献   

18.
张静 《绥化学院学报》2004,24(1):105-107
作为湖湘文化近代产儿的郭嵩焘自觉继承它的优良传统,对其求真务实作风进行独特阐析,对其服务现实本色进行极力张扬。郭氏超越湖湘文化粗浅层面,把重农抑商传统向重商求富的方向飞跃,把理学道德层面向中体西用结合的方向飞跃。他还对湘省弥漫的守旧的风气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对湖湘文化的缺憾进行有胆有识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作为湖湘文化近代产儿的郭嵩焘自觉继承它的优良传统,对其求真务实作风进行独特阐析,对其服务现实本色进行极力张扬。郭氏超越湖湘文化粗浅层面,把重农抑商传统向重商求富的方向飞跃,把理学道德层面向中体西用结合的方向飞跃。他还对湘省弥漫的守旧的风气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对湖湘文化的缺憾进行有胆有识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