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辞大观园     
欢迎再一次来到《修辞大观园》!今天,我们要观赏白杨树,了解它伟大和淳朴的品质。[名作欣赏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的树很多,有松树、柳树、桦树、榆树……我最喜欢的是白杨树。白杨树是我心中永恒的树。 白杨树是北方极普通的树,放眼望去随处可以看到它那高大挺拔的身姿。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极普通的树,却曾经带给我无比的欢乐和喜悦。  相似文献   

3.
白杨礼赞     
角度之一: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教学过程与方法:以上教学设计可采用集体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一、由教师点拨启发: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串  相似文献   

4.
一篇文章从上一段到下一段怎样自然地衔接起来,这就是过渡要解决的问题。过渡,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段落衔接紧凑,前后连贯,在文章的段落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好像桥梁一样,把河两岸连接起来。常用的过渡形式有三种: (1) 用过渡词。课文《海上日出》第三段写日出时的情景,这一段开始用了“果然”一词,便是承接上段:“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然后用这句话过渡到“太阳果然升起来了”这层意思。除此以外,用“因为”“所以”“然而”“但是”“那么”等关联词语来过渡的情况也比较多见。 (2) 用过渡句。课文《太阳》由前三段介绍太阳距离地球很远等情况以后,第四段的开头写到:“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然  相似文献   

5.
萱堂     
古人把椿比作爹,把萱比作娘。所以娘又被称为“萱堂”。我知道萱草是一种再平凡不过的草,开着像小喇叭一样的黄花,那些花可以吃,就是黄花菜。也许它的甘于平凡乐于奉献很像天下的母亲吧。我娘就是这样的一株萱草。  相似文献   

6.
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许多不起眼的“鹅卵石”身上,天才能看到珍贵的“钻石”。我们的课堂意外就犹如这些普通的“鹅卵石”,如何让它成为宝贵的课堂资源,变成闪闪发光的“钻石”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炼就天才的眼睛。对这些课堂中生成的“鹅卵石”善加滋润、引导和雕琢,就能使之成为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  相似文献   

7.
茅盾同志的《白杨礼赞》,是五四以来现代散文创作的珍品。它有着深邃的思想,高远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人们说它是一首散文诗。将近四十年来,这篇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交口称誉,我想,与它提供了艺术构思的辩证法的范例这一点,分不开吧。“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篇就点出白杨树的“不平凡”。“不平凡”三字。倾注了作者的满腔热情,浓缩着作者的全部感受,他是多么急切地要把自己的最突出的感受——也是白杨树的最本质的特征,诉诸读者啊!再加上“实在”,意味着“不平  相似文献   

8.
“主问题”的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感知美阶段、鉴赏美阶段和创造美阶段。以《白杨礼赞》为例:1.在初读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白杨树美在哪里?有的学生就说:“白杨树美在它的外形。它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的学生说:“白杨树的干通常是丈把高,一丈以内绝无旁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的。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这不仅表现了白杨树的形美,而且也表现了白杨树团结、进取的神美。”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白杨树的形美,而且也认识了白杨树的神美,这为后文…  相似文献   

9.
熟透的西瓜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颇有趣。说采摘下来的西瓜有三种类型:生的、熟的和熟过头的,如把它比作人,这生的就是“天真”,熟的就是“成熟”,而熟过头的就属于“世故”一类。的确,熟透的西瓜最能“迷惑”人,它外型圆滑,且有几分光泽,但少有分量。你说它生的,它早已熟了;你说它熟的,对不起,瓜瓤干巴巴,缺乏水分。倘若不识货者不慎购买,则观之可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置之可怕,搁置时间长了,恐怕要内心腐败,流出污浊之水,令人顿生厌恶。把熟过头的西瓜比作“世故”,真是再贴切不过。不管是“世故”的西瓜还是“世故”的人,其内在的质量总是属于一路货,…  相似文献   

10.
祖国母亲     
人们常说:第一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蠢才。不错,如果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那么就是再美妙的比喻也会失去光彩。但是,生活中有一个比喻,即使你用它一千次,一万次,也同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那就是把祖国比作母亲。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祖国比作母亲呢?也许有人会说:“因为祖国用她江河的乳汁喂养了我们。”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祖国比作奶妈呢?还有人说:“祖国用她的山川怀抱抱大了我们。”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把祖国比作保姆呢?不管“保姆”、“奶妈”,或者其它任…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实施预定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都不会机械地一字不落地“照本宣科”,而总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转换、变化和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闲言碎语”,以帮助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莫小看这些“闲言碎语”,它是课堂教学的“味精”,是一种极富个性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它是一种“串联性”语言。若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比作一篇文章,那么,它就是这篇文章的过渡句、过渡段,肩负着结构全文的重任,体现  相似文献   

12.
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它的精髓,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它的枝叶。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校园,才能称得上是和谐的校园。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有人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人把教师比作学生的第一盏灯,用心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让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给幼小的心灵以温暖的慰藉,给平凡的日子以真切的感动……下面这个职校老师记录的真情故事或许能给我们更多感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文有文眼,它表露着文章主题思想的内涵,教也有教眼,它能够紧扣住教学目标与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文眼,就可以顺利理清课文的主旨与脉络;选准教眼,就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点或难点。 试以初四册三篇课文为例: (一)《白杨礼赞》(教读课) 象征的艺术手法是本文的阅读重点与难点。尽管在课前“预习”中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了提示,但要学生真正理解象征的艺术特点并非易事。如果上课时把很多时间用到划分段落、逐段进行词句分析上,往往使人感觉到抓不住主旨,费时多而收效微。本文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句话点明题旨,后面接连三次赞美白杨树“然而实在是不  相似文献   

14.
茅盾散文名作《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扬树的不平凡为主线的。作者紧紧围绕这一线索,开篇就落笔扣题,赞美之情破空而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可是作者接下来并没有对白杨树进行描写阐发,艺术的回答礼赞的缘由,而是轻轻宕开一笔,用舒缓亲切的笔调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辽阔的高原景色图。这是不是远离主旨的闲笔呢?否!假如没有这一段的烘托、映衬,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将会失去  相似文献   

15.
“《白杨礼赞》从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写到一排树、三、五株树乃至一株白杨树,从广袤的大自然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就是由面到点。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白杨的景美。 文章赞美白杨树,首先却用了大量的笔墨着力写高原景色。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高原是白杨生活的环境。着力写出环境的“雄壮:”、“伟大”,就烘托出白杨树的雄伟姿态。写出环境“单调”,表明条件不好,就显示出白杨树的性格特点——生命力强。作者这样烘托一番,才让白杨树“出场”。 白杨树一“出场”,作者就抓住白杨自身的“形美”进行由远及近的细致描写,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  相似文献   

16.
小猴比高     
小猴在树林里玩,小白杨树对他说:“我们比比谁个子高,好吗?”小猴说:“好!”当他往小白杨树前一站,才发现自己矮了一大截。小白杨树高兴地说:“哈哈!我比你高!”  相似文献   

17.
<正>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仅要做到主题鲜明、文从字顺,还要做到结构严谨、衔接连贯。那么,怎样衔接上下文,使之连贯流畅呢?这就需要用过渡语言来连接。过渡,就像桥梁一样连接两个部分,将层与层或段与段的意思有机地衔接起来。一般来说,过渡的形式有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过渡、小标题过渡四种。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写法,但作用是一致的,既使行文自然、语气连贯,又能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有助于表现主题思想。写作时,哪些情况需要过渡呢?1.事件转换时需要过渡。比如,从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二者之  相似文献   

18.
过渡段是文章段落的桥梁和纽带。它能使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过渡段有多种形式,试举几例:一、连贯式“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别了,我爱的中国》)这是作者在离别祖国时的感受,是眷恋,是期望,是奋进;它一咏三叹,贯串于文章的过渡段,成了全文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思想深邃的校长,能于平凡之中见神奇,见人之所未见,为人之所未为,其学校管理也会如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片风景。程红兵校长曾经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他把校长的思想比作人的钙,他说:“缺钙的人是站不起来的,萎缩、萎靡、软弱、消极。同样,思想见识就是校长的‘钙’,缺少思想见识的校长是无法站立起来的,更无法促进学校的发展”。校长思想见识之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可窥见一斑。那么,校长的思想从哪里来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点睛”,指在文章的关键处,用一个字、词或一两句,一二段话点明文章的中心。学会点睛,会使文章的中心突出、主旨得到升华、整体表达效果增强。怎样点睛呢?这里介绍十二法,供同学们在作文实践中灵活运用。一、开篇点睛。如《白杨礼赞》的开头: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这个开头,开门见山,铿锵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