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鹰与鸡鹰就是鹰;鸡飞得再高也过不了屋檐顶,哪儿比得上凌空展翅的雄鹰!当记者要像雄鹰一样.展翅于时代风云的高空.用犀利之眼俯视大地.去捕捉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主题;而不要像鸡一样,寻寻觅觅.虽然辛辛苦苦,但尽写了些“拾到篮篮都是菜”。或者就事论事.甚或单纯的表扬稿。这类稿的水平应划归黑板报之类。记者要展翅高飞,就要插上理论的翅膀。现在一些青年人轻视理论学习,理论水平不高,只凭感觉抓新闻,因而往往有限不识泰山.让重大新闻从眼皮底下溜走;或者“马后炮”.拾他人牙慧。理论水平的高低,也能看出一个记者的后劲…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职业需求与人的公共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发现新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去“追”、去“捉”、去“挖”、去“发”,是记者的职业需求。记者在履行职责、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因为要“追”、要“捉”、要“挖”、要“发”,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激起一些波澜,甚至引起一些矛盾,遭到一些白眼,但记者只要出于公心,行为举止符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规范,社会受众都是理解、支持、拥护的。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全国记者队伍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由于某些媒体对记…  相似文献   

3.
董斌 《新闻前哨》2005,(10):26-26
戈公振说:“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新闻素材。但新闻事实蕴藏在事物的变化中,要靠记者去发现和捕捉。无论是刚踏入新闻之门的年轻人还是从业多年的老记者,脑中时常盘旋的问题是:哪里有新闻,有什么值得写?谈的都是新闻发现问题,更进一步说是发现新闻线索的问题。如何从众多的事实中敏锐发现有价值的事实写成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发现新闻是比写作新闻更重要的能力,不断发现并报道新闻,是新闻记者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有位老新闻工作者曾讲,记者要站得高,看得远,在把握宏观、掌握全面情况的前提下,发现并抓准最有新闻价值的线索,然后一头扎下去,准能写出好报道。这正如雄鹰,在高空中盘旋,盘旋,瞅准了目标,一个猛子扎入水中,等它跃出水面之时,必定叼出一条鲜活的大鱼。  相似文献   

5.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它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有了较强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与分析,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记者的新闻敏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修炼。一、善于捕捉“线索”新闻敏感,说到底就是如何捕捉新闻线索。线索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征兆,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那么怎样获得新闻线索呢?线索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无处不有,所谓“处处留心皆新闻”。1998年4月15日,《陕西农…  相似文献   

6.
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脚底板下出新闻”,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没错;但记者仅有“跑”的功夫还远远不够。要在跑中发现新闻,捕捉住新闻,心中必须有大局。心中有大局,眼中才有新闻。否则,只能任由新闻从眼皮底下滑过,却抱怨“我那里总是没新闻”。有了大局意识,即便是“新闻贫矿”也能开采出源源不断的好新闻。记者的大局意识往往决定其发现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所谓新闻,主要的应该给人一些新消息和新知识,使人读了有耳曰一新之感,精神振奋。新闻贵在新鲜。新闻报道迟缓,人们阅读的兴味就会大减。现在有些记者不是想方设法去抓新闻,而是“守株待兔”等新闻,是要不得的。彭真同志过去曾告滅过北京日报的记者:“记者应该成为在高空盘旋觅食的雄鹰,而不要成为等鱼吃的长脖子‘老等’。”这番话很形象地说明了记者工作的特点。据说现在许多报纸编辑部有通讯积压、消息缺少的现象。这个  相似文献   

8.
冀平 《新闻知识》2001,(8):17-18
一个记者,尤其是一个出色的记者,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善于或者从人们都司空见惯的人人心中有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实,或者从“小荷露出尖尖角”的现象中,“捕捉”别人没有感觉到的深刻内涵。这种“发现”和“捕捉”,就是新闻敏感。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有一种较强的新闻敏感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记者的新闻敏感强不强,素质高于否固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但重要的还在于对生活深刻感受的悉心培植。也就是说,你对生活感受越深,新闻敏感才能迸发越快,新闻敏感才显得越准,新闻敏感的平台才能越大。  …  相似文献   

9.
怎样去捕捉新闻,捕捉新闻有没有一定规律?这个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回答的。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新闻工作者要想捕捉住“新闻”,就应从“特(殊)、要(重要)、显(著)、奇(特)、高(价值)、先(超前)、新(颖)、深(度)、知(识)和综(合)”等字中去发现新闻、捕捉新闻。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11.
我干新闻这一行已经八年了 ,与许多同行一样 ,先当记者 ,后做编辑。在长期编辑记者稿件 ,我发现许多记者在采访公务活动尤其是会议时最易犯的毛病之一 ,即罗列许多程式化的“新闻”事实 ,而把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湮没了。在一般公务活动包括各种会议的采访报道中 ,我们不应有闻必录 ,有录必报 ,而应透过其大量的、纷繁琐碎的一般事实去捕捉那些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在整个新闻采写的过程中 ,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做工作 ,一是搜集什么 ,一是抛弃什么。这一肯定和否定相结合的过程 ,实际上是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过程。1995年冬…  相似文献   

12.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发现新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去"追"、去"捉"、去"挖"、去"发",是记者的职业需求.记者在履行职责、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因为要"追"、要"捉"、要"挖"、要"发",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激起一些波澜,甚至引起一些矛盾,遭到一些白眼,但记者只要出于公心,行为举止符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规范,社会受众都是理解、支持、拥护的.  相似文献   

13.
<正>新闻,每天都会发生。有些记者为什么发现不了新闻,每个月可写的稿件屈指可数,而有的记者稿件量却大得惊人?相较而言,就是不擅于捕捉新闻,缺乏新闻敏感性。全媒体时代,记者要炼就“一身汗两脚泥三只眼”的精神和素质,更要具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这样走进基层,扎根基层,才能带回读者喜爱看、愿意看的“脚底沾满泥土”“带有露珠”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捕捉会议“新闻眼”杨忠群一般会议报道,很难写出好新闻。笔者认为,作为记者,一进会场,即应有自己是“新闻记者”的意识,而不应成为“会议的传声筒”,要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敏感地从会议的一些细小枝节中去捕捉“新闻眼”。如我写的消息“两兽药厂家联袂共同开发四...  相似文献   

15.
记者都想发现新闻,有时也能碰巧“发现”,但仔细想来,碰运气的毕竟是少数,要发现新闻,还需要另外的功夫———就是你得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特有的捕捉新闻的本领,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良好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的集中体现。新闻界前辈称“新闻敏感是记者的新闻生命”。此断言恰如其分。试想,一个记者如果混同于一般老百姓,对客观存在的新闻线索、新闻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想履行职责、完成使命自然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就当不好记者。所以,对于记者而言,新闻敏感是其自…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新闻,顾名思义就是靠记者的视觉去发现、捕捉新闻。穆青同志曾经多次强调指出:记者要重视视觉新闻,更多更好地采写视觉新闻。无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视觉新闻一向为广大读者所欢迎,在整个新闻报道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提倡记者多采写视觉新闻,应当成为我们新闻  相似文献   

17.
具有历史价值是新闻精品的重要内涵。记者要写出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作品,首先要具有史学修养。 历史积淀了人类的经验,具备了历史知识的人就意味着已经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他看问题的眼光会史敏锐、更深邃。记者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史学家的风范,他在捕捉新闻信息、做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进行深入采访时,就会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该新闻的价值,从而为成就一篇新闻精品奠定了基础。 能够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历史知识可以促使记者提高对新闻事实的敏感性。比如历史文物,它是当时人类…  相似文献   

18.
高旭 《记者摇篮》2006,(10):26-27
眼下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因此在新闻报道上,除各家新闻单位各自策划的新闻外,很难再有独家新闻。那么记者如何能在这种“公众新闻”中,技高一筹,采写出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新闻报道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无意”的采访中做个“有心”之人。那么如何做个“有心”之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发现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19.
同样是参加会议的记者,为什么有的能抓出很精彩的新闻,有的只能是会议程序加领导讲话简单交差?关键在于发现的能力,需要记者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善于捕捉会议中的“亮点”,从“会海”中捞“活鱼”。  相似文献   

20.
著名记者安岗说:“记者应当对一切问题都感兴趣。记者不应该只在笔记上记上几个写文章的题目,他应该有几十个、几百个从群众中来的有普遍兴趣、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观察问题越具体、深刻,题目就越多。”这是经验之谈。那么怎样才能抓准问题写出新闻精品来呢? 一是要眼睛向下,深人到实际工作中去抓问题。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泉,而深入生活则是记者的生命。只有到生活的激流中去,才能发现生活的底蕴;只有到生活底层的深处去采集,去考察,去发掘,去开掘,才能索取到报道的能量。”它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