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世辉  彭雪珍 《辅导员》2014,(13):37-38
开头指文章的开始,古时称为“起笔”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好文章的开头很重要,要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倾心”。那么,怎么才能锤炼好的开头呢?最重要的就是:文章的开头要简洁,人题要快,语言要有文采,能使人一看开头就有想往下读的欲望。  相似文献   

2.
文章有一个好的开头非常重要,第一印象的好坏关系着整篇文章的成败。高尔基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这就是说,开头担负为整篇文章定调的重要任务。调子定高了,唱不上去,定低了,又放不开嗓子,发挥不出水平,因此,一开头就必须把调子定准。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不过,如果我们明确了开头的要求,掌握了开头的方法,再写开头就不那么难了。  相似文献   

4.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意指文章开头要新奇醒目,引人入胜。元代乔梦符曾说过,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短小漂亮,抢人眼球。记叙文的开头,就要达到如此艺术效果。如何来写出一个有创意的开头呢?下面提供几种记叙文开头方式,供同学们借鉴。一、开门见山。文章采用顺叙,一开头就从事件的开端写起,落笔入题,不枝不蔓。如吉林省中考佳作《陶醉》一文的开头:“读诗,让我着迷,让我陶醉。”该作文直接入题,简洁明快,开宗明义,点明中心,总领全文,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文章的中心——我为何陶醉…  相似文献   

5.
关丙卿 《现代语文》2009,(4):158-159
关于文章开头,明人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就是说,文章开头要简捷明快,能通贯全篇,这也是我们在平时写作训练中的一般要求。  相似文献   

6.
万事开头难。就作文而言,开头确是个难点。写得好,“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写不好,只能“刚开了头,就掐了尾”。清代文艺评论家李渔就非常重视文章的开头儿。他在《闲情偶寄》中谈及文章的开头,说道:“开篇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我们并不奢望“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但文章开篇的一些  相似文献   

7.
凡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如此。高尔基曾说过“开头第一句最难,好像音乐先定调一样:往往要用好多时间才能找到它”。占人也将文章的开头比作“凤头”,意在强调开篇之重要。“凤头赢得百媚生”,若有一个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的开头,一定会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因此,古今中外著名作家无不重视开头的推敲和锤炼。下面介绍几种议论文常见开头方法。  相似文献   

8.
材料作文如何开头 古人写文章追求“凤头、猪肚、豹尾”的境界,其中“凤头”的意思是,文章的开头要短小、亮丽——犹如凤凰的头角。短小,便于让读者明白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亮丽,才能吸引读者。一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作为应试的材料作文,更应如此!那么,究竟怎样给文章开一个好头呢?下面以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为例,介绍7种开头方法。  相似文献   

9.
明代诗人秦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这是告诉我们作文的开头不能平淡,要有吸引眼球的效果。古人又把作文的开头喻为“凤头”,就是要求作文的开头要精彩、漂亮。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的开头好,能给阅卷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使自己的作文获得高分。下面就以2008年辽宁省半命题作文“因为有——”为例,谈谈作文开头的技法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文章开头写坏了,后面写得再好,人们也可能读不到,因为乏味的开头让人们无兴致再读下去,所以文章有一个好的开头非常重要。但是“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如此。高尔基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开头给人第一印象的好坏关系着整篇文章的成败。  相似文献   

11.
古人把好的文章开头、结尾称为“凤头”和“豹尾”。精彩的开头和结尾,是文童的亮点。那么,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结尾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课文的开头、结尾是很好的迁移仿写范例。一、仿“凤头”,写精彩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精巧、新颖,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读者一见钟情,产生欲读之而后决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就直截了当地讲明了。如课文《陶校长的演讲》的开头:“各位同学,今天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这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演讲的中心议题—谈“每天四问”,直接进入正题,提示文章的中心。我让学生迁移仿写这样的开头,如有位学生在《助人为乐的王明》一文中这样开头:“我的同学王明非常喜欢帮助别人。”这句话开头就交代了王明喜欢帮助别人的特点,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不是如同待在云里雾里半天看不明白。  相似文献   

12.
开头和结尾由于在文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着特殊的功用,所以历来被作家所重视。古人就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些都强调了开头和结尾在文章结构中的地位。下面,笔者就自己平常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关于开头结尾的一些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3.
一、间歇背诵。实践证明,背诵时不是连续地、长时间地去死记硬背,而是背诵几遍后便休息一会儿,换换脑子,干点别的,等头脑清醒了,再去背诵。这样比不间歇的连续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二、抄写背诵。背诵的文章边读边抄写,这样在抄写中加深印象。据研究表明,记忆的最佳方法是口、手、脑都动。这种嘴读、手写、脑背的方法比只用嘴读的方法要实用得多。 三、背诵开头。背诵文章最好能先记住开头。如果把开头记熟了,后面的常常能“顺”下来,牵连不断。   四、解体背诵。在背诵了文章的开头之后,最好能分析解剖一下文章结构。看…  相似文献   

14.
一、中心句展示主旨。中心句是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全文中心论点的体现,文章其余的句子都要围绕中心句,对中心句进行阐发或论述。如《恰到好处》:“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这就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中心句可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以开宗明义的方法点明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和作者的主张。如《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开头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句,明确提出全文的论题,后边四个部分所有的语句,都是对这句话的意思进行分析论述。中心句有时出现在文章  相似文献   

15.
考场作文是在紧张氛围下的急就作文,考后由语文教学行家们只评不改,划等给分。因此,它有别于平时课堂上的作文训练。欲想取胜,就必须掌握一些考场作文的技巧。 一、给“凤头”美容 元代散文家、戏剧家乔梦符把一篇文章形象地喻为“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美丽,中间要浩荡,结尾要响亮。 一篇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开头一段话。写好开头,非常重要。因此,开头应尽力写得新颖些,别致些,具有魅力,使阅卷者一见钟情,爱不释手,即“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相似文献   

16.
清代作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闲情偶记》)说的是文章应以奇笔开篇,引人入胜。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精彩巧妙的开头,能增加文章的亮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文的开头讲求自然、简洁、有力,最好能统领全篇,吸引读者。根据第五册所学的议论文和同学们的优秀作文,得出写议论文常见的五种开头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和灵魂,而在文章开头就巧妙地提出中心论点尤为重要,故古人常用“风头”来形容文章精彩亮丽的开头。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李渔也强调“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目,不愿弃去”。那么如何打造精彩亮丽的议论文开头呢?在议论文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的开头。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新乐府序》中的“首句标其目”是指“新乐府”这种新诗歌体裁,首句标举了诗歌的标题,并无“主张开头就揭示主题”之意。李景隆先生以“首句标其目”为论据,证明文章“开头要揭示主题”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写文章讲究开头,好文章的好开头总有引人入胜之妙。要教好一课书,设计一个好开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调动起学生认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把这种开头叫做“课引子”。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在设计“课引子”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为了鼓励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天山景物记》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先写了《论语·述而》的一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问学生懂不懂,学生说第一句不懂,第二句懂。于是我把第一句里的“愤”和“悱”两字作了解释,这样学生就能译出这段话了:“孔子说:(我教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一、读懂开头文章如流水,古代诗歌亦如此。开头往往点题,交代写什么,或者创造氛围,或者奠定基调。要读懂一首诗词的开头,一是要努力联系诗题。二是要突出五“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景,抓住了这五“何”,也就抓住了一首诗词的源头,下面的内容无非是承此而来。三是要体会感情基调。如: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晓上空泠峡》2006年山东卷)其中一题为“: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这两句开头无非是在点题,因此抓住题目便不难发现本题的答案:在猎猎南风的吹拂中,诗人在五更时分离开驿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