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治的民间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法治的民间基础,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实现。我国由于受历史和传统的影响,法治的民间基础十分薄弱,需要特别的培育。通过教育和加强制度建设,为依法治国培育坚实的民间基础。  相似文献   

2.
选择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或手段,有其深刻的人性基础,本文通过界定法治,阐述了中西不同的人性预设与治国模式的选择与人性预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人性的不完善或缺陷是法治的人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法治建设要立足本土环境,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中国的法治建设关键在于培育和构筑法治的本土根基。  相似文献   

4.
透过人类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国家治理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难选择;德治还是法治?其原因在于两种治理方式各有利弊,实难取舍。本文认为,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要求德治与法治应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兴利除弊。本文重点论述了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的理论基础,为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寻求其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以民主宪政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宽容精神和妥协精神为条件;构建和谐社会,应当确立兼顾国权与人权、法治与自律、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原则,并不断完善相关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选择德法并治的治国模式,是有其深刻基础的。本文剖析其理论基础、人性基础、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进而指明坚持德法井治不仅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法治的实现不单单是法律问题,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只有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文化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法治国家才能建成,法治社会才能形成。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法治实现的经济条件;民主政治的充分发展是法治实现的政治条件;法治文化的充分发展,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树立是法治实现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8.
雷晓  张根勇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26-27,32
“法治”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有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体验以及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塑造“法治”经济。经济发展的规律,个人自由、权利的保障同时也呼唤着政治民主,进而产生对“法治行政”,对建立“法治国家”的“需求”。此外,自然法思想的确立、文化大众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和谐理念的提出也都为法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东北民间剪纸艺术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古朴典雅清新秀丽,手法灵活多样,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奇葩。过去的民间剪纸多以剪刀铰出为主,而且大多出自农家妇女这手,取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民间剪纸作为一种乡土艺术,仍然经久不衰,保存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旺盛的生命活力,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揭示其理论基础,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从探究国外法治理论基础入手,提出并分析、论证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决不意味着取代“依法治国”,不意味着要回到传统德治模式中去 ,而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和法治一起发挥功能 ,治理好国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所强调的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两者殊途同归 ,其终极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 ,需德法合治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法治、人治各自存在的客观条件,并用法律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经济条件下,社会该如何选择法治和人治。这种分析不仅会开拓我们视野,使得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逐渐形成有一个更为务实的态度,而且可能使我们在实践中对法治和人治都获得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重要论述是我国诉讼理论的重要思想。法律调控在诉讼中起主导作用,但这决不意味着道德调节不重要,法律的实施需要德治的配合和支撑。诉讼中所涉及到的法律解释、证据资格的确定和证明评价以及自由裁量权等问题的公正解决离不开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在诉讼中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要求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要求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树立和增强诉讼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4.
依法执政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经验的积极总结.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强调依法执政的同时,必须要依据中国的国情,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这样,依法执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文明的一体化关系已成为时代潮流,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以及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保障和促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缺一不可。法治文明对整个制度文明起着确认、维护、保障和促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这是我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法治是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 ;法治与法制含义上存在着差别 ;同时文章对影响依法治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从传统的社会形态向现代化的社会形态迈进的过程中,法治伦理面临着在"应然"与"实然"之间悬置的尴尬。法律领域内应然状态下的权利义务对等和利益负担一致,与事实层面上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和利益负担不一致,成为法治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要实现对我国法治伦理的完善,应当在法治伦理化和伦理法治化进程中,坚持正义原则的要求,走一条以程序正义为基点和出发点的法治伦理之路。  相似文献   

18.
德治与法治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交互渗透、融为一体,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覆盖了公民日常生活范围的绝大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法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法制到法治,是世纪之交中国法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法治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要求我们加深对两个概念内涵的研究和探讨;法制侧重于静态的制度描述,法治则追求法的理念、精神和原则;法制的价值取向不明,而法治则执着地表明和追求其正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十五大报告明确了依法治国的目标和任务,从而将我国的法制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依法治国的历史角度出发,并在与西方法制现状及政治文化思想传统相比较的基础上,我们更容易看出中国现在依法治国症结的本质所在。文章试图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中与现代法治相悖的几种因素,以凸现文化传统历史继承性角度上依法治国的困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