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多重复句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重复句,是包含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所谓“重(chóng)”,就是“层”的意思。有的多重复句包含两个层次,所以叫二重复句;有的多重复句包含三个层次,所以叫三重复句;有的多重复句包含四个层次,所以叫四重复句。其他类推。多重复句层次多,组织严密。学会正确分析多重复句,不仅可以准确地理解句子本身的意思,而且可以提高分析语言结  相似文献   

2.
句子有单句和复句之分,每句又分为一般复句和多重后复。 多重复句跟一般复句不同。一般复句太多由两个分旬(并列关系和连贯关系的复句有时可以多于两个分句)组成,在结构上只有上个层次。多重复句则要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同时在结构上也必须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句子的比较分析,看出多重复句和一般复句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初中第六册语文课本里有《多重复句》的知识短文,这是中学生系统学习多重复句的开始。多重复句是复句教学中的难点。要想深刻理解复句的思想内容,要想把比较复杂的意思用一个长句子紧凑严密地表达出来,掌握和运用多重复句是重要的。 (一) 复句是由一个个的单句构成的,而多重复句则是复句的复杂化,是从单句发展到复句后的进一步发展。讲授多重复句必须在一般复句的基础上进行——运用一般复句的知识来分析多重复句。一般复句的各种关系,常用的关联语词,也都是多重复句经常运用的。一般复句只是一层关系,用一套关联词语(有时不用),而多重复句,  相似文献   

4.
多重复句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为了分析清楚,必须注意以下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弄清它是由几个分句组成的,并在每个分句前面标上号码。怎样才能弄清一个多重复句有几个分句呢?这就要求能够辨认单句的类型(如主谓句、省略句、无主句、独词句)。例如:①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②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③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④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⑤  相似文献   

5.
怎样分析多重复句蔺璜多重复句是语法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不少学员对分析多重复句感到困惑。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疑难,我们来谈谈怎样分析多重复句。分析多重复句,就是要弄清各分句之间的组合层次和逻辑关系,从而掌握复句的结构,了解其内容和意义。分析的...  相似文献   

6.
怎样分析多重复句黄芬香复句是和单句相对的语言表达形式。复句问题历来就是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多重复句,由于句子比较长,结构关系比较复杂,更是不太容易把握,因此,掌握分析多重复句的方法步骤及其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分析多重复句可按以下方法进行。一、正用用...  相似文献   

7.
在复句教学中,尤其对多重复句的分析,初学者甚感困惑不解,其突出情况有二:分句确定难,一重切分难。为使复句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这“二难”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课题之一。一关于分句确定难一重复句和多重复句,其分句与分句的组合情形基本类同:或主谓式与主谓式的组合,或非主谓式与非主谓式的组合,或主谓式与非主谓式组合的三种情况。可是,多重复句的组合单位(分句)要比一重复句的组合单位多,多重复句分句间的组合层次和结构关系比一重复句分  相似文献   

8.
多重复句结构凝炼,表意严密,不论是具体周详地写人记事、状物抒情,还是细致周密地阐述观点,剖析事理,都能起到一般句子起不到的作用。学会分析、进而运用多重复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在语法教学中,多重复句的分析相当重要。但是分析多重复句的标准是什么,应该如何掌握,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分析一个多重复句 ,就要抓住分析前、分析过程、分析之后三个步骤。分析前 ,确定出复句中有几个分句是关键 ;分析过程 ,确定准第一层是重点 ;分析之后 ,整体感知、认真疏理各层的关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下面 ,我就结合教学实际 ,谈谈如何正确分析多重复句 ,和同行们商榷。第一步 ,分析之前。在分析多重复句之前 ,关键的一步是首先确定此多重复句共有多少个分句。如何准确地确定分句的个数呢 ?(1 )不要把复句形式充当单句成分的句子看成是几个分句。例如 :①“一五九年 ,他已经写好《天体运行》的提纲 ,但他知道 ,天动学说从亚里士多德建…  相似文献   

10.
区别单句复句的方法有很多,大至有五种,其中以句中有关联词来判断复句是其中之一。那么,凡是有关联词的句子就是复句吗?请看下面例句:(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以上两个句子都有关联词“只有……才”,但是例(1)是单句,例(2)就是复句。因此,凡是有关联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  相似文献   

11.
有一类语言片断,十分有趣,带两个或三个问号,却不是语段,而是复句。例如: (1)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大洋? (老舍《茶馆》) (2)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类带两个或三个问号的“是……不是”格式的选择问,是复句,而不是语段。一、意义我们知道,复句是一个句子,以当然只能表达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完整的意思;语段是一组句子,当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独立存在的完整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部编初中语文第六册在一九七八年、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年的三次印刷中,都对知识短文《多重复句》进行了修改,并且越改越好。本文打算就其中的几处改动,谈谈教学多重复句的两个问题。一、多重复句是否都可以首先“划分为两个分句”? 在谈到如何划分多重复句时,七八年本说:“第一步,首先要从总体上分析,把整个复句划分为两个分句,并弄清楚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这是第一个层次。”七九年本上说:“第一步,先从总体上分析,找出统帅全句的结构关系,把整个复句划分为两个分句。这是第一个层次。”八○年本上说:“第一步,先从总体上分析,划出构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的多重复句分析中的分歧现象,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出版物中已经出现的对同一个句子的不同分析;一种是虽未见有不同分析出现,但笔者有不同看法的。本文试图探讨一下搜集到的数十例中所存在的几个共同性的问题,想必对多重复句研究和教学都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4.
兰水同志:你来信说,在教学中不知怎样分析一些有分歧的多重复句。这是语法学界的老大难问题了。自从1956年《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公布以来,人们在分析多重复句时一直采用的是结构分析法。实践证明,它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合理性,但采用结构分析按往往会产生歧义,说明它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天,特向你推荐一种思维分析法。我们知道,多重复句是作者逻辑思维的反映。任何一个多重复句,无论它多么复杂,总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它们或者是同一思维中的两个相同部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汉语知识短文《复句的扩展——多重复句》在介绍多重复句的分析方法时,举了如下一例: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目的)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并列)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笔者认为,教材对这个句子的分析是不妥的。这个句子不是由三个分句构成的多重复句,是一个只有两个分句的一般复句。“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这个介宾短语是后边两个分句共用的。状语。《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2.8介词]条中明确规定,“为了”是表示“目的”意义的介词。“为了”可以直接用在名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文学和出汗》的末段有这样一句话:“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①从批评家听谈文,②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③(句中序号为笔者所加) 这个句子到底是单句还是复句,人们一直持有不同看法。 我们认为该句应是个单句。 首先,这个句子是否具有“主谓的性质”呢?具体说,就是句中的①和②能否回答“谁”或“什么”的问  相似文献   

17.
多重复句是一般复句的扩展形式。一般复句是只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分句之间在结构上只有一个层次关系的复句,而多重复句则是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分句之间在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关系的复句。例如: ①周文同学虽然并不比人家聪明,(转折)|但是他在听课和做作业的时候能够开动脑筋。  相似文献   

18.
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同时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关系的复句,叫做多重复句。教学《多重复句》这篇知识短文,可以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发现语句毛病,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多重复句》的主要难点是怎样确定多重复句的层次关系,也就是说,到底哪是大层次,哪是小层次,学生往往感到难以判定。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除了要讲清多重复句的基本概念之外,在具体方法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确定层次关系。(一)从语言形式上看有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凡是被包含的几个分句就结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较小的层次关系。这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往往可以从一些关键词语或关联词语中看出来。例如:  相似文献   

19.
王燕儒同志在93年11期的《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识别多重复句分句的几个误区》的文章,在谈到“把状语作为一个分句”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句:为了我们的事业有更大的发展,为了我们的工作取得更大成绩,我希望我们不但议论我们的伟大成就,并且也议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王文认为:“此句有四处停顿,只有两个分句,两个‘为了’是这个复  相似文献   

20.
多重复句的疏密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多重复句的疏密分析法,是找多重复句层次的一种方法。尤其是找多重复句的第一个层次。具体地说:通过多重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逻辑事理关系的分析比较,弄清分句之间关系的疏密,找出两个分句之间逻辑事理关系的最疏之处,这就是多重复句第一个层次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