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亲社会行为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按照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理论,帮助、安慰、分享、合作、同情等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都称为亲社会行为。西方心理学家马森和艾森伯格把亲社会行为定义为“帮助或使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受益而行为者又不期待获得外部奖酬的行为,这类行为经常需要行为者一方付出一些代价、作出自我牾牲和冒一些风险”。  相似文献   

3.
正按照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理论,帮助、安慰、分享、合作、同情等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都称为亲社会行为。西方心理学家马森和艾森伯格把亲社会行为定义为"帮助或使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受益而行为者又不期待获得外部奖酬的行为,这类行为经常需要行为者一方付出一些代价、作出自我牺牲和冒一些风险"。儿童发展和教育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归因”是指对人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或推测,以便能对这些行为加以控制。归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情境归在”,即将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客观条件或外界环境,如将学生的错误行为归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另一种是“个人倾向归因”,即将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个人本身的特点,如将学生遇到的失败归于智慧、性格、健康等。这两种心理现象,都是认知上的错误,带有片面性或单一性,其实质都  相似文献   

5.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意的、伤害性的或破坏性的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行为。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行为攻击和语言攻击上。行为攻击包括打人、咬人、推人、抓人等行为:语言攻击包括骂人、威胁别人等。  相似文献   

6.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然而,当前作为特定群体的中学生,其亲社会行为呈现缺失趋势。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对该群体进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时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如缺乏学习热情、考试焦虑、神经质、违纪等。它们是学生发展过程中适应不良的行为,通过言语或行为矫治可以获得解决。问题行为有别于"问题儿童"、"差生"等概念,后者只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问题行为则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中。问题行为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使学生走向犯罪道路,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性格是人的个性的核心,是一个人最鲜明、最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人对现实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待社会、他人、事物和自己等各方面,因此,正直或阴险、诚实或虚伪、节俭或浮华、谦虚或傲慢、勤劳或懒惰、勇敢或怯懦等,都是不同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施事宾语句的表达特点李瑛所谓施事,就是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行为的制造者,与此相对应的受事即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施事可以分为直接施事和间接施事。直接施事亦即动作行为或活动是由人或动物等生命实体在无任何外力作用下自主发出并直接影响、直接涉及受事者的施事行...  相似文献   

10.
张若青 《河北教育》2000,(11):14-14
所谓“归因”,是指对人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或推测,以便能对这些行为加以控制。“归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情境归因”,即将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客观条件或外界环境,如将学生的错误行为完全归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另一种是“个人倾向归因”,即将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个人本身的特点,如将学生遇到的失败归于智慧、性格、心理、健康等。这两种心理现象,都存在认知上的错误,带有片面性或单一性,其实质都或多或少否认了教育的能动作用,其后果则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教育效果。 一、产生“归因”心理的原因 教师往往会把自己…  相似文献   

11.
正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意的、伤害性的或破坏性的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行为。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行为攻击和语言攻击上。行为攻击包括打人、咬人、推人、抓人等行为;语言攻击包括骂人、威胁别人等。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积极预防,同时一旦发现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就要  相似文献   

12.
行为是人类活动的特征,只有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 活动才能称作行为。倘若以实践形式分,则有经济行为、政治行为、学习行为、道德行为,以及日常生活行为等。引起行为的内在条件称为需求或动机,诱发行为的外在条件称为刺激或诱因,对其施加影响的力称作诱发力。如果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打破心理平衡,人就自然产生了为了要解除由此而引起的紧张以保持平衡的行为。 中学生平常的行为是他们主观世界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3.
“圈层”本是地理学上的用语,指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的地质构造,后将其引申应用到社会学、历史学等人学科,概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心理结构和行为指向人的群体。  相似文献   

14.
正一.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界定欺凌也叫霸凌、欺负。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香港城市大学的黄成荣教授则认为,"欺凌是一种重复性的侵略行为,一般而言,这些行为都有以众欺寡或以大欺小的特征,由欺凌者向他人进行肢体上和心理上的欺压。台湾周志宏学者等人认为,"霸凌指持续、故意的以图画、文字、言语、符号或肢体动作等方式,间接或直接的对他人实施骚扰、欺负或排挤等行为,致被害人处于弱势、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动,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别人,做有益别人的事或倾向。幼儿亲社会行为有:分享、谦让、安抚、合作、同情等。它是人际间保持和谐的基础,受到社会积极肯定和鼓励。长期以来,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独生子女自私、独霸、不合作、娇纵等问题。教幼儿如何做人,如何关心与热爱  相似文献   

16.
激励是根据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为,对人进行某种刺激以发掘人的积极因素,调动和发挥其才能、智慧和潜力,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行为过程。根据工作对象的实际,我们应该适时对其进行目标激励,或期望激励、典型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评价激励等。  相似文献   

17.
间接言语行为中的面子规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间接言语行为 Austin认为说话就是做事。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Searle认为所有的语言交流都涉及到言语行为,它是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言语行为就是施为行为,是指人通过话语传达意图、目的。  相似文献   

18.
设立中私法法人自身并非为民事主体。设立人全体为设立行为主体,不缺权利能力。设立行为为设立人全体之共同行为,不应一般地认定设立行为无效。全体设立人应对设立行为负连带责任。设立中法人之董事、经理皆为设立人全体之代理人,对于设立行为可能承担代理法上责任或法定担保责任。法人不应对设立行为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9.
王敏 《山东教育》2002,(30):29-29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赏,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例如,因看到一个需要帮助者而感到内疚或悲伤)等。亲社会行为也包括利他行为,即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行为,因其具有的积极性而越来越为心理学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应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  相似文献   

20.
攻击行为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也是为人们所非常熟悉的一种行为。对这一行为进行探讨,弄清其形成的原因,对于消除或减少攻击行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改善人际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攻击行为的界定攻击行为虽是人们熟悉的行为,但对什么是攻击行为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多拉德(T·Dollard)、西尔斯(R·R·Sears)等人认为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机体为目的一种反应。”①阿伦森(E·Aronson)把攻击行为限定为:“一种目的在于引起伤害或痛楚的行为。”②希尔加德(E·R·Hioprd)则认为:“攻击行为是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