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于现行立法的模糊及最高法的限制性司法解释,使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监督一度陷入瓶颈。民诉法修正案将执行监督纳入检察监督的范围,使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的监督权有法可依,对如何完善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监督的范围和方式,提出: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的监督范围应不受限制;监督方式以抗诉和检察建议为主要方式;对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要进行深度参与。  相似文献   

2.
民事行为能力制度是民事主体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立法,展现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立法确立过程。民事行为能力制度是伴随着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身份到理性,确立了抽象平等的权利能力制度,同时产生了以理性为基础的行为能力制度。从抽象到具体,解释了权利能力制度的虚化和行为能力制度的凸显。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保障人权思想与法制观念的逐步更新,各国对于其不完全能力制度尤其是成年人监护制度都进行了相应完善,具体表现在以成年监护取代禁治产监护、以部分监护取代全面监护等诸多方面。与国外立法相比,我国不完全行为能力制度存在明显不足。作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缔约国之一,我国应当充分贯彻该条约,在监护范围、保护模式、监督方法等方面对我国不完全行为能力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最近报纸上状告父母要求支付抚养费和上大学费用的案例不少,社会上反响很大。法院在判决中对子女的年龄满18周岁与未满18周岁的区别很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国《民法通则》第十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行使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条法律规定了18周岁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界限。它的特殊意义在于年满18周岁就具有了完全行为能力,从积极来讲可以独立行使民事法律行为,从消极来讲就可以完全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不满18周岁是未成年人,一般是无民事行为或者是限制民事行…  相似文献   

5.
宪法中的人身自由既是公法上的权利,也是私法上的权利。作为私法上的权利,我国民事立法对人身自由并无具体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将人身自由转化为人格尊严,再将人格尊严转化为名誉权,并通过名誉权实现人身自由的法律保护。这一过程体现了法官的规范思维、整体思维和实用思维。为减少解释,最大限度地尊重成文法,法官有时在裁判文书中援引(相对于法律而言)更为具体的宪法条文。当宪法条文成为裁判规范任一构成要素的组成部分时,宪法就被司法适用了。  相似文献   

6.
陈诚 《大连大学学报》2010,31(3):100-104
意思能力是行为能力的基础,意思能力之有无决定行为能力之有无。基于该原理,受监禁者亦应被确认为行为能力缺失主体。该立论之基础在于,受监禁者无法如正常的自由状况时一般及时完整地获取做出真实意思表示所需要的各种相关信息,同时一定时间的监禁对其心理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其认知能力严重受损,难以如常态一般做出合乎常人经验与理性的判断,因此其行为能力将产生瑕疵。以心理学、司法制度学的相关调查研究及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情形为进路所进行的考察,可为本论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最近,报刊上刊登了不少子女状告父母要求支付抚养费和学费的案例,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法院在判决此类诉讼时,对子女年满18周岁与未满18周岁,判决结果差异很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国《民法通则》第十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行使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条法律规定了18周岁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界限。它的特殊意义在于公民年满18周岁就具有了完全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行使民事法律行为,也可以完全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公民未满18周岁是未成年人,一般是无民事行为能…  相似文献   

8.
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在一般情况下,主体的行为能力是其权利实现的重要因素。对民事主体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行为能力的,依照法律规定可由有关人员代为行使。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处于婚姻  相似文献   

9.
反社会性人格者在我国不属于限制、无刑事责任能力者,但其控制能力及生理指标与常人还是有区别的。反社会性人格者原则上应属于完全刑事责任,但能证明缺失的能力与他实施的行为有联系时,应认定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行刑应该秉着帮助其回归社会的目的,政府应该对其进行强制医疗以及必要的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0.
试论禁治产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并又能够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从而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一种资格。”^T P82而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尚有欠缺。即对虽已成年但由于神智丧失或精神耗弱或浪费的人,没有限制其行为能力,致使他本人、他人和社会经济秩序处于不安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不乏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世道的狂想,但由于人欲及天命的阻隔,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无法实现。于是,孟子便将对自由的追求由向外转为向内。他通过践行仁义礼智,转化人的求富贵利达之欲,他将道德人格的完善作为奋斗的目标,从而使天命无法左右该目标的达成,孟子由是获得了意志的自由。这种意志自由是道德意志的自作主宰,人既以道德良知战胜横流的人欲.又以道德良知抗拒泛滥的流俗。  相似文献   

12.
邹文海作为中国早期杰出的政治学家,其对“自由与权力”的思考详见于他早期的著作和政论中。尽管他的思考是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局势,但是他对于“自由与权力”的种种创造性见解对于今天的政治学研究主题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邹文海创造性地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提出自由是一种心理感觉,权力是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之上的。他从社会习俗的角度出发,对二者进行论证,并辩证地认为自由与权力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由概念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居于“拱顶石”的地位,尤其是其实践哲学的起因和基础。并且,康德对于自由概念的阐释非常独特,既独立于康德哲学的体系之上,又内摄了作为“人的哲学”的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中集中地论述了实践哲学的自由概念,尤以后者更为纯熟圆满,故在此拟以《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为主要蓝本,试探悉康德式自由概念的发生、演绎、范围及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阐发自由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他建构了一个囊括政治、经济、伦理和思想言论自由等诸多内容在内的自由主义理论系统。严复在肯定个体自由的终极价值的同时,主张群体自由与个体自由的平衡与协调,认为群体自由与个体自由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二者应有所侧重或有先后之分。出于救亡图存的现实考虑,严复主张国群自由优先于个体自由。严复对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两种价值的关怀与思考,表征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独特的问题意识,即珍视个人自由与追求国家富强的内在困境。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系统性和个性特色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规定了大致走向,基本确立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范式。  相似文献   

15.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美国历代作家都记述了人们的寻梦历程.克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也探索了二战后的年轻人对美国梦的追寻.尤其是以迪安·莫里亚蒂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对新美国梦的追寻和探索.从他们的寻梦历程,我们体会到"垮掉的一代"在精神领域的探索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通过对潜意识进行考察与探索,得出人的本质主要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潜意识,而潜意识主要是人的本能欲望.在弗洛伊德看来本能的满足就是人的自由之实现,人在本能满足的过程中,使个体摆脱了压抑,也就意味着自由的实现和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出土秦汉简牍及相关文献记载说明,秦代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禀衣制度,但秦代百姓的日常穿衣是自备的,而各级封建官吏则实行赐衣制度,那么秦代禀衣的范围是集中在丧失人身自由或人身自由受限制的最下层民众之中。  相似文献   

18.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有意规避了重大的历史政治问题,以去历史化的眼光,剖析乡土中国大地上底层民众的心灵困境。他以饶舌、唠叨似的语言讲述家长里短,嘻笑怒骂中蕴育人生哲理。在他的讲述中,家庭伦理遭到深刻的质疑与解构,他笔下的人物虽属社会底层的三教九流,却执着于追寻以"知心人"为表征的自由伦理价值,但这一主体性的价值追寻同样不堪深究。但刘震云没有走向彻底的绝望和虚无,他的文本以开放式的结尾预示和肯定着"寻找"的继续。  相似文献   

19.
何群的知青题材小说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它突破了当今以“悲”表现知青生活的惯常定式,在对人物、题材的处理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时,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对当代青工人物形象塑造、都市小人物平凡生活的描写也较为成功。何群小说个人风格鲜明,别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樋口一叶作为明治时期女性自由、解放的先觉者,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以感性的思想思考人生,其作品反映出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自由觉醒意识。作品中展现出对自由真爱的强烈渴望、对文学艺术的完美追求,折射出作家积极进取的姿态,是明治时期劳苦大众精神志向的缩影。尽管她内心深处向往着独立自由的生活,要求个性得以解放,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在社会、传统及家庭因素的三重束缚下,在实际行动中,无法走向自由的天地,拥有难以跳跃的思想鸿沟,其作品中有着浓重的悲观情绪及生命困惑。本论文围绕着明治时期觉醒与困惑的时代主旨,结合着一叶的身世,探讨了其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