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当前对"未来课堂"这一概念存在的问题和争议,依照术语标准化的视角从单义性、简短性、理据性和系统性四个方面,阐明了未来课堂具有作为一个研究术语存在的合法性和科学性。然后根据未来课堂的特点,在之前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未来课堂设计框架(FCDF),并从基本理念、构成要素和迭代过程三个方面对框架进行了论述。最后以研究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将研究内容分为"基于FCDF的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开发"和"基于FCDF的未来课堂的评价"两个部分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包括每个阶段的参与人员、具体维度、详细过程与方法、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多个方面。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未来课堂设计研究与实践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对"未来课堂"这一概念存在的问题和争议,依照术语标准化的视角从单义性、简短性、理据性和系统性四个方面,阐明了未来课堂具有作为一个研究术语存在的合法性和科学性。然后根据未来课堂的特点,在之前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未来课堂设计框架(FCDF),并从基本理念、构成要素和迭代过程三个方面对框架进行了论述。最后以研究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将研究内容分为"基于FCDF的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开发"和"基于FCDF的未来课堂的评价"两个部分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包括每个阶段的参与人员、具体维度、详细过程与方法、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多个方面。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未来课堂设计研究与实践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3.
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课堂是在针对于未来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和新课程改革对课堂重构要求基础上提出的,以互动为核心,旨在构建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促进主体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文章在分析课堂的历史形态演变的基础上,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人性化、混合性、开放性、交互性、智能型和生态性六个方面剖析了未来课堂的特性,并简要分析了未来课堂研究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4.
随着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未来课堂研究为代表的课堂学习环境设计研究趋向成熟,未来课堂的软件架构也逐步清晰起来.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开始试图构建一个真正地用于教学的技术环境.该研究通过软件需求分析与相应云平台技术的比较,确定了未来课堂软件平台环境构建思路与方案,并进行软件环境的实际搭建.希望为未来课堂的软件环境设计提供一个实践案例,为以后未来课堂进入真正的教学研究提供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5.
未来课堂的互动形式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课堂是一个由人、技术、环境、资源等要素构成的泛在学习环境,是基于对传统课堂存在不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新型的课堂教学技术和策略构建的满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互动是未来课堂的核心,未来课堂的互动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互动之外,还包括人、技术、环境、资源四个维度之间的互动。研究未来课堂的互动形式与特性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未来课堂,进行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物教学》2017,(10):20-21
未来课堂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下互动性强、包含众多先进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若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开展进行,需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将各种技术元素以及探究式教学元素进行有机整合。通过简单介绍未来课堂的具体内涵,着重围绕基于未来课堂的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未来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未来课堂是一个面向未来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和新课程改革需要,对传统课堂进行重构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关注课堂主体发展的和谐新型课堂。通过对课堂的历史演变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教育技术研究现状的探讨,以及对未来课堂的定位及特性、研究内容等的分析,表明未来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应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课堂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人们研究任何教学环境最重要的对象之一。忽略对课堂的研究,任何教学与课程的改革与提升都是无法有效实现的。文章提出的未来课堂概念,是将课堂视为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力图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来探究未来课堂应该具备哪些重要特征,尤其是关注未来课堂的人本性、生态性、智能性、混合性,开放性、互动性等多个维度,同时涉及未来课堂的物理架构、标准规范、互动方式以及教与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课堂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人们研究教学环境最重要的对象之一.忽略对课堂的研究,任何教学与课程的改革与提升都是无法有效实现的.本文针对未来课堂的技术环境建设进行了研究,追踪现在科技的发展,选择性地对支撑未来课堂教学的几种技术进行了深入地探索,最终提出了一个符合未来课堂需要的技术环境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背景下,未来课堂的建设与研究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该研究从现有未来课堂案例和模型分析入手,总结未来课堂的环境和功能,深入研究在未来课堂开展协作学习具备的优势条件,根据未来课堂环境和协作学习特点构建了未来课堂协作学习模型,并对模型新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未来课堂是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石。本文详尽阐述了未来课堂的概念、功能实现及其可能架构,深入剖析了未来课堂标准化建设内容、关键性技术实现,并据此提出了实施未来课堂建设的两点思考,供读者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在未来课堂中的应用还缺乏相应的研究,其中基于体验学习的未来课堂研究是开展体验学习实践的基础。文章在未来课堂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以体验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了强调个人反思、兼顾社会化与个性化、注重对体验学习过程的监督等三个设计重心;利用体验学习圈作为体验学习的过程模型,结合未来课堂的特征和体验学习中采取的主要活动形式,构建了基于体验学习的未来课堂应用模式;通过一个实践案例论述了基于体验学习的未来课堂设计的具体实现与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3.
虽然填鸭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考试成绩,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如何能够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让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当下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未来课堂的教学水平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虽然填鸭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考试成绩,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如何能够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让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当下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未来课堂的教学水平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班级授课制虽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节约了教育成本,但是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科味淡化,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仍是课堂教学面临的突出困境。如何使课堂教学具有思维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仍是目前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文章以思维发展型课堂为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未来做了前景式展望。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2015,(12):19-25
教学要变革,课堂也必须随之变革,因为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作为"未来课堂"研究团队多年来研究成果的提炼,文章重点围绕为何要关注课堂、未来课堂的价值取向、主要功能特征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等视角展开,以期为各类学校如何重构创新的教学空间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翻转课堂课下教学系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课下传递的知识应该重点设计事实、概念、程序等要素;同时,学习策略和学习绩效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只有这样,学生的课上知识才能在课下得到进一步内化,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8.
教育观念的更新,必将引发教学行为和方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为了践行新课程理念,教师必须从更新教学行为入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着力用心经营课堂,努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能。  相似文献   

19.
叶梅 《江苏教育》2022,(34):59-60
南京市软件谷小学以头脑奥林匹克课程为“芯”,借助实景课堂,更新师生观念、改变学习方式、融入现代科技智慧,激发联想,建立联结,实现联通,全力打造芯世界学院。同时,引导社会参与教育、助力教育,共同营造促进学生知识迭代、思维进阶、生命增值的校园生活。  相似文献   

20.
技术的进步助推着教育的发展,也促成了课堂变革的发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下,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在环境、教学方式、参与者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人工智能应用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在对现代课堂发起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未来课堂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对未来课堂样态的探讨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回溯与关照中寻找课堂发展态势——在空间上走向技术智能泛化,在教学上走向人工智能参与,在评价上走向人机共同参与,借此窥见未来课堂对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的颠覆和坚守。以泛在技术为核心特征的未来课堂必然会面临相应的风险,包括实体课堂面临解构,师生主体地位“降格”,课堂情感交流贫乏等。因此,警惕技术主义的流弊才能打破未来课堂的迷失,用“规则”应对课堂样态的泛化,以赋能应对师生能力的失衡,用“理智”应对技术价值的异化,用“人文”应对技术理性的强化,实现未来课堂中人与社会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