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首先针对初中语文古文“古字通假’吩为“通用”和“借用”的不当,阐明了通假的定义,然后对初中古文的“同”条注释通假字63个逐一进行讨论,采用统计考证与分类的方法辨析其情况,认为这63个所谓的通假字,实际上分属通假字(42个)、古今字(18个)、异体字(3个)。由此还得到了初中古文“古字通假”的一个系统,力图解决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字通假”注释和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玉山同志在《“古音通假”商兑》一文中谈到:从时代上区分“借”与“别”,“盘桓”是后起字“徘徊”的借字。本文认为通假是得到社会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与别字无关。并以此与马文商榷,同时也谈了连绵字的借字和别字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通假     
通假,指古代文献中音同音近的文字替代,是个训诂学概念。南北朝以后,训诂学家已开始采用“通”、“通用”一类新名,注意将训诂中的通假与文字学讲的假借相区分。通假字的范围,除“本有其字”的那部分假借字外,还应包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通用字以及古籍中的所谓“别字”。“本字”就是本来已有的字,“本”并非指“制字之本意”。通假字所借用的词义,可能是被借字的本义,也可能是其引申义,有时甚至是被借字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4.
假借是通过音同音近替代而产生字义的孳乳,一“字”而生数“义”,本义和假借义都依附在同一个汉字上;通假则是放着现成的正字不用而借用音同音近的别字,其本质特征是依声借字。假借字在表意文字中引入了表音的因素,节省了文字数量,但影响了汉字的因形解义,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通假字则纯粹是先秦两汉人不规范用字造成的,它掩盖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易造成书面混乱,影响文字交际功能。但其求简性和引导文字以音会意的历史功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古字通假的社会约定性出发,从声音联系上为古字通假作详细分类,并简述古字通假的通假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对假借与通假的概念,形式特征,兴衰概况及现实意义作出剖析。  相似文献   

7.
王小红 《学周刊C版》2014,(9):239-239
假借与通假是古汉语教学中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对教学和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主要通过文献参考方法,就二者产生原因、有无本字、产生时间长短三个方面作为辨析基础,旨在厘清二者的相同相异之处,还原二者清晰明了的界定。  相似文献   

8.
假借与通假是古汉语教学中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对教学和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主要通过文献参考方法,就二者产生原因、有无本字、产生时间长短三个方面作为辨析基础,旨在厘清二者的相同相异之处,还原二者清晰明了的界定。  相似文献   

9.
10.
假借和通假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古书之中,假借的现象非常普遍。本文从假借字的类别,产生原因,读音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并且由于假借与通假两组概念容易混淆,文末将二者作了简单辨析。  相似文献   

11.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假借和通假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古书之中,假借的现象非常普遍。本文从假借字的类别,产生原因,读音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并且由于假借与通假两组概念容易混淆,文末将二者作了简单辨析。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诗经》中语音变化较大、音理较为复杂的通假字和本字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些通假的古音依据,明确了其古今音变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4.
裘兴江 《教学月刊》2002,(11):47-48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教学的一个知识要点。在中学语教学中,历来是将“古今字”也纳入“古字通假”的范围。如“反—返”“见—现”“说—悦”等。旧版(第一、二版)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教材和教参都把它们作为通假字来处理了。在1989年6月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语教学词典》(罗大同主编)中,也还是把这一类字归入古字通假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16.
记录汉语的汉字系统,普遍存在着同词异字的现象,其中有共时的,也有历时的.就历时的同词异字而言,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可用不同的字(区别字、异体字、假借字等)来记录同一个词.本文在归纳出西周金文本身存在的同词异字的基础上,在将西周金文用字与现行汉字系统作对比,以观察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  相似文献   

17.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8.
古今字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它是汉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汉语有密切关系,属于一词多形现象。古今字的情况十分复杂,主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途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假借和引申,产生的途径有增加形符、改换形符、增加声符等。  相似文献   

19.
张茂发 《现代语文》2007,(5):124-125
在学习和研究古汉语时,经常会遇到假借和通假问题,有关文章对这两个术语的理解和解释各种各样,差别很大。我们认为,假借与通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20.
假借、通假和引申是古汉语研究中经常出现而且又特别重要的概念。但由于历代学者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对其研究的角度不同,从而使三者时分时合,让后人对它们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我们在吸收众多学者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从三者各自的内涵、起因、功能和类属四个层面对其进行区分和探讨,以利于古汉语教学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