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实证分析征地补偿情况,具体到征地补偿标准和征地补偿费用的分配、征地补偿的监管和执行情况、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在国家法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下,各地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分配中潜在的利益侵害、征地补偿监管和执行中的漏洞对农民权益的影响。从保护农民权益的角度,地方政府在现行的法定标准之下探索多渠道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增加就业渠道、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理论探索过渡时期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土地征用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量迅猛增加。由于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及相关法律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切实保障我国失地农民权益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文章认为,必须改革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大力促进就业和相关配套措施建设,切实保障我国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在玉溪市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被大量征用,被征地农民数量迅速增加,而现行的针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征地补偿安置措施存在着诸如保障标准低,抗风险能力差以及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所以,对现行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进行政策创新,从源头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是有效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的关键,而厦门市"金包银"工程的运作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郭依静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1):56-57,123
征地补偿问题是征地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备受关注和责备的焦点,同时也是我国现行征地制度改革的难点所在.在土地征收过程中,除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之外,补偿费用的分配也十分混乱,不利于农民权益的保障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就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中的补偿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其完善提出一些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作为一个新出现的社会困难群体,在其失去土地之后,各种社会权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侵害,存在权利缺损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失地农民权益法律保护的正当性,结合我国目前保障失地农民法律保护的制度设计缺陷,提出了改革现有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土地征用法律规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数量迅猛增加.由于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和相关政策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在权利保障方面得不到合理救济.如何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失地农民的权益问题是我们讨论的关键.文章认为,构建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引导失地农民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权利要求,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是解决失地农民维权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因为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以后,需要有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政府需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提供基本就业服务等方面做好失地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下的农村土地征地补偿实践存在征地补偿主体权责错位、补偿主体混乱、公共利益界定不明、村民会议虚置、法律救济渠道狭窄、补偿分配和管理缺乏制度支撑的困境,其根源在于农村土地发展权缺失、农民权益保障不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等长期存在的难题。农村征地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需从理论上对该领域的司法实务作进一步探讨。在征收补偿的过程中,国家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监督和介入,着力纠正各级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不应缺位和失语。未来的征地补偿司法实践,需彰显征地补偿的财产价值取向,保障民众的土地权益,贯彻市场补偿原则,完善征地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分类、多元的权利救济机制,在制度设计、程序执行上切实保障农民发展权。  相似文献   

9.
土地征收的重点是征收补偿制度不完善,因征地而发生的侵权行为时常发生,引起农民的不满。这些不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威胁社会安全,影响社会长治久安。现有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带来了很多问题,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使征地补偿制度能够促进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规范政府的土地征收行为,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笔者利用暑假时间对青岛市黄岛区的土地征收补偿情况进行调研,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武汉、鹤壁两市村庄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着大量的征地补偿纠纷,而现存的征地补偿纠纷解决机制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制度层面的某些缺陷和失地农民深受传统意识的影响而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建议在澄清征地补偿过程中不同争议的性质的基础上,构建以行政程序、司法程序救济为主,多元化救济途径并存的体系,并积极促进失地农民传统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被征地农民群体迅速扩大,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苏州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以启发:通过“土地换社保”、农民“持股进城,按股分红”、帮助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等措施,以实现“亲农、安农、富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为政策基调的"保障式"土地征收模式,在快速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由于利益分配矛盾凸显而带来相应的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进而引发了一些群体性冲突."保障式"土地征收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土地管理法》与《宪法》及《物权法》之间的衔接矛盾以及土地征收政策效果与城镇化目标之间的政策悖论,在运行机制上则体现为政府(开发商)与农民之间只有"自上而下"的单向对话机制以及对土地征收"行政强制"的约束和监管不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家有经济能力对土地征收实施更高水平的社会赔偿,土地征收模式应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指导下向以"保护被征地农民长远发展权益"为目标的"保护式"土地征收模式转型升级."保护式"土地征收模式的建构,关键在于利益分配的公正和对话机制的公平,需要修订征地补偿政策,构建多元化的土地征收社会赔偿政策体系,并建立和完善"公示—反馈—公告"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及"农民—政府—开发商"合作的平等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近郊土地征用这一现象日益凸显,城市近郊失地农民不断涌现。由于外在政策不完善以及失地农民自身等原因导致该群体面临可持续性生计问题。本文以失地农民"城市人"和"农村人"双重身份特征为立足点展开分析,从宏观到微观对城市近郊失地农民生计问题进行探讨,最终尝试提出解决城市近郊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宪法第四次修正案通过以前,我国宪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公益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只有在一些行政法律、法规中,如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对公益征收征用中的补偿要件做出了规定.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来看,公益征收征用及补偿制度在宪法中的缺失是一个遗憾.宪法修正案修改后,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在公益征收征用公民个人财产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必须给予补偿,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保护了公民个人和农民集体的合法权益.国家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在宪法中的确立,为在具体法律中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 有利于平衡和协调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是其市民化的关键。对天津4个“宅基地换房”试点镇的调研表明,“换房农民”换房后虽然平均收入有所增加,但支出的增长更快,净收入有减少的趋势;而其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2012年有50.67%的劳动力没有工作,有36.44%的家庭依靠政府补贴生活。对政府行为与“换房农民”就业的博弈分析表明,一次性货币补偿过多或提供的失业保障过多,都会降低“换房农民”的就业意愿,而政府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则可促进“换房农民”的就业。因此,政府应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构建失地农民多渠道安置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适度的失业保障;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提高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概率,并降低其找工作的成本。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发展以来,大量的房屋拆迁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在城郊地带,土地的征收导致了一部分农民"一夜暴富",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大多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拆迁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上,却很少关注拆迁致富这个问题,文章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讨论城郊拆迁致富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农民的经济条件富裕的同时,他们的心理和社会层面是否跟得上经济。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如何去做,致富的农民应该怎么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怎样才能做到持续致富,这都是文章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17.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虽然土地同属物范畴,但因其具有相当的特殊性,法律将其作为固定资产作出了特别规定。之所以要区别于普通物质概念,是因为土地属人类存在的基础,它的得失将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本文特从新疆的城乡一体化现状出发,提出从立法和实施的各方面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以求社会和谐、有序之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保证城镇建设的发展,完成相应的指标,不得不扩大土地增收。这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广大失地农民群众的土地权益,甚至引发激烈冲突,给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极为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进。为此,着眼于我国城镇建设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缺失的现状,厘清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处理,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将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意识贯穿于城镇建设发展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建设和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才能推进进社会主义和谐稳步前进。本文主要从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缺失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其具体原因,并就农民的土地权益如何保护这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人地挂钩"作为新的土地管理模式,更加重视人的因素,其不仅要破解城镇化用地难题,还要在实施中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农业农村农民的持续发展。法律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基本手段。为保障人地挂钩政策的实施,必须制定合理系统的法律法规。本文首先对国家和河南地方已出台的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进行梳理,针对试点地区"人地挂钩"前后出现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和法律法规的缺失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为保障"人地挂钩"试点中农民的权益供制度和立法支撑。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人体试验的现状和受试者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赔偿补偿机制是切实保护受害受试者合法权益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应当建立以赔偿为主,补偿为辅,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受害受试者权益保障机制,以期受试者的权益从事后保护上切实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