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记者:我的梦想与骄傲韩小蕙尽管我已出的5部书全部是文学作品,然而在公众场合,每当我被介绍为“女作家”时,我总是更愿意说:“我是记者和编辑。”这是因为我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同时以它为自豪。我一点儿也不认为记者低于作家,新闻界低于文学界。人的高下,可以...  相似文献   

2.
读报发现个新鲜命题:“文学作品一作家的孩子”。直呼作品为“孩子”者,乃蜚声文坛的当代作家、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也。他“苦怀”、“优先’创《白鹿原味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同记者谈及未来创作时,就说了一篇如何“怀娃”、“生娃”的话:“我只尊重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觉……,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只要有独立生存的价值,只要是实实在在达到了我所体验和追求的目标,我就感到欣慰了,因为,它们都是我的孩子。”由此,我联想出另一个题目:报人——报纸生命之母,“新闻作品一记者的孩子、”报人与作家任务虽然不同,然而…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日前,台湾知名女作家,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作家张德芬第二部力作《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在京首发,记者了解到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领衔打造的心灵励志图书品牌“心灵书坊”系列也就此拉开帷幕。张德芬是该书系的旗帜作家兼主编顾问,此次发布的身心灵励志小说《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是“心灵书坊”系列的首部问世作品。  相似文献   

4.
我当记者的时间不太长,在我的记者生活中,我以写名人通讯与专访多。这是因为工作需要,我在《中外电视》(香港)编委会当记者,我不久前又应聘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推荐我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茹志鹃老师。在她的举荐下,《作家与企业家》总编周介人聘我为记者。我们就这样成了朋友。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谈到了许多作家的生活经历。正是这些生活经历,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作家。但是,生活素材是如何化作小说创作素材的呢? 一位作家讲述了他的一篇小说的创作过程。那时,他在某报当记者,曾采访过一位送电话的老大妈。这位老大妈的老伴早已去世,身边无儿无女,孤孤单单。她经常给一位著名的女运动员传送电话。女运动员经常参加比赛,在外地的时候,就打长途给她的男朋友。老大妈不厌其烦,电话随到随传,无论清晨或深夜。为此,女运动员和她的男朋友都很感激,特来登门感谢;感谢之余,他俩真诚邀请大妈将来参加他们的结婚典礼。面对这样的生活素材,不要说写小说,就是写  相似文献   

6.
一个女作家的自白戴厚英长篇小说《人啊,人!》曾是一部引起争议的小说。它的作者戴厚英女士在新近出版的自传《性格——命运——我的故事》一书中,又一次对往事作了“真诚”和“真实”的回忆和思考。女作家坎坷多舛的生活经历,既为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可能有的遭遇...  相似文献   

7.
唯实     
在国外的小说、电影里,新闻记者常常是正直、善良,文武兼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也许外国的作家多有记者生活的体验。而在我国的小说、电影里,新闻记者总是被描写成一个穿风衣、戴眼镜、手无缚鸡之力,说违心话的“苦恼人”。我想,这些作家、编剧可能没有当过记者。只有当过记者的作家,我才喜欢,如海明威、惠特曼、狄更斯等等。一位记者认真地嘱咐  相似文献   

8.
1>339的联想     
在一次国际笔会上,一位来自匈牙利的年轻男作家,打量一位坐在他旁边一直沉默寡言的女士,判断她很可能是一个初入门的新手,于是在与她简短交谈几句后,不无炫耀地说:“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一部”。女士回答。男作家有些鄙夷地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本小说叫什么名字?”“《飘》。”女作家平静地说。狂妄的男作家顿时目瞪口呆。时至今日,世界上知道小说《飘》和其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人数很可观,而对上述那位自称出版了339部小说的年轻作家,人们无从查考也无人愿意去查考。看来…  相似文献   

9.
编余絮语     
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几年前巴金说过这样的话:“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最近沙汀同志在一篇回忆创作的文章里,同样认为作者生活丰富,写起作品来自会得心应手,即使写历史题材的小说,也是如此(大意)。这都是针对作家而言的。作为文艺编辑,我有这样一点说不上是“经验”的“经验”。我曾经搞过一个时期的外国文学编辑,有次负责审编一本美国小说,马克·吐温的长篇,是描述内河航运生活,反映美国西部一些风土人情的作品。原著文笔朴素流畅,充满幽默感,生活气息浓郁,可土话俚语不少,在核校过程中碰上不少困难,多求  相似文献   

10.
怎样进行目击式采访。谈起这个问题,可用原苏联名记者莎吉娘一句话来回答:“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事物。”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说得更具体:“如果我是个大学校长,我就要设置一门必修课‘怎样利用你的眼睛’。”从上述外国记者和作家的论述中可以说明,用好目击式采访的关键是善于利用自己的眼睛。新闻界前辈穆青同志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是眼睛,记者偏偏不会用眼睛。十八  相似文献   

11.
那是一个悲痛的日子,当我向翁少峰同志的遗体鞠躬告别时,我在心中默念:“一位看着我长大的老首长走了……”翁少峰同志是原《河南大众》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从1951年到1956年,我作为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记者娃”和“编辑娃”,曾受到这位老首长的亲切关怀和培育.  相似文献   

12.
作家与报纸     
在今年五月份举行的第八次全苏青年作家会议上,我受托主持了一次散文作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十五位不同职业的人。但是,其中近一半是区报、州报、地方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及工作人员。在结识座谈会的参加者时,我发现,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他们谈起自己在报界的工作,显得有点儿不自然,好象这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在他们看来,这个工作无论如何都是和作家的活动联系不起来的。为了缓和一下这种感觉,他们几乎都申明要很快就脱离报社、电视台和电台的工作。我尽量劝说自己的年轻同行们不要走这一步,即不要脱离报社工作,至少不要在自己创作道路的起点上这样做。我觉得,我在道义上有权利这样做,因为自己曾多年在报社工作(中断时间不长),并且至今仍在报社工作。在当《农村生活报》记者的时候,我游历  相似文献   

13.
今年年初,厦门判处了一起小说诽谤案:一位青年女作家因在纪实小说《太姥山妖氛》中诽谤了某地农村的一些基层干部,被判犯有诽谤罪,处有期徒刑一年。①作家因写小说诽谤他人而被判刑,这在我国尚属首例。小说不同于新闻,但本案与“新闻官司”又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在这里加以分析,以说明诽谤和诽谤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各种写作者而言,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似乎拥有更多的自由:他们不仅司以凭想象安排生活场面,创造故事情节,而且可以虚构出一个个人物来。然而,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许多作家在谈到自己创作过程中的甘苦时曾表示,他们的创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譬如在塑造人物时,就受到自己笔下人物的限制,以致于常常不得不“跟着人物走”。——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在谈到自己的小说  相似文献   

15.
立下誓言:“写农民,为农民写” “我的根在农村,我要为农民而写作。”这是浩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写农民,为农民写。”浩然将此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坚持了一生。这位农民出身、长年生活在农民中间的作家,对于中国农民和广大农村有着质朴而又深沉的感情。谈及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时,  相似文献   

16.
“红罂粟丛书”是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女作家作品系列,主编是男作家王蒙。这套丛书以自选的形式,编辑了22位活跃在当今中国文坛的青年女作家的小说和报告文学,我自己的一本也在其中。出版社以此作为向今秋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的献礼。王蒙先生为丛书撰写了真挚、善意、充满亲切之感的序言。他在序言中列举了一长串女作家名单,称“她们对新时期的文学空间的开拓的贡献是无法比拟的”;他说作为同行,他深深地感谢着她  相似文献   

17.
两年多前,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全部由著名女作家参加撰写的,以反映古代女性命运为主题的四部长篇历史小说。其独特的女性视线、富有魅力的题材和充满女性特色的叙写手法,使各部小说连同“花非花历史小说系统”这个丛书名,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了十分明丽别致的印象。如今丛书新推出三种小说,再次以强大的作家阵容、引人瞩目的题材、富有现代意义的立意、耳目一新的表现手法,呈现给钟爱历史小说的读者。这三部作品是:王小鹰的《吕后·宫廷玩偶》、赵玫的《高阳公主·长歌》和蒋丽萍的《柳如是·柳叶悲风》。以创作《我们曾经相爱》、《你为谁辩护》、《丹青引》等著名小说的王小鹰,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含蓄深挚、铺陈跌宕。《吕后·宫廷玩偶》是她的第一部历史小说。这位对历史题材创作神往已久的女  相似文献   

18.
十卷《蓝袜子》荟萃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几百位作家的作品,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两点:一是这些作家都是女性;二是这些作品主要表现女性意识。作家就是作家,女作家无非碰巧是女性的作家。人们并不称“男作家”某某,也不专门把男作家放在一起研究他们的男性意识,这种区别本身就很说明问题。相对男作家而言,女作家的“女人”部分和她的“作家”部分似乎有着更为密切的  相似文献   

19.
由记者而作家,由名记者而名作家,在世界在中国都是一条路。许多人正是这样走着,许多人是这样走过来。然而一个是“作”,一个是“记”,相去较远。近些年这二者的距离,常令我反侧辗转。作家重在自个儿“作”,把生活嚼细,咽下去,消化掉,再吐出来,“作”成文学作品,“作”成形象、情节、故事、冲突。而记者不然,重在“记”,记下哪儿有那么一档子事,记下航天飞机掉下来,记下赵紫阳在记者招待会上满怀信心地展望中国改革。如此等等。我以为读作家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感受到一个作家自个儿。小说、报告文学如此,诗歌、杂文、散文尤甚。“我欲乘风归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自个儿”就摆在明面上。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作家的“我”也是明摆着的,焦大若登临泰山,未必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再如鲁迅杂文、巴金小说,即使没露出一个“我”字,读者也是始终可以感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作家自个儿。  相似文献   

20.
我为什么要写战争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有人称我作家了,不久我又发现我被人称为战争小说作家,这使我感到很惶惑。直到今天,我仍然拿不定主意,是否或者说有没有必要接受“战争小说作家”这个称谓。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便是,我也确实写了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小说,并且给人的感觉我是以此为创作主项,从这个意义上讲,被人定义为“战争小说作家”,又似乎不算太牵强。 如此,我就有必要回头看看了,我为什么要写战争小说。 事实上,不仅是战争小说,就连战争这东西,我本来都是很陌生的。二十年前我参军到了军营,并不是冲着战争来的。天晓得怎么会那么巧,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