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雨 《甘肃教育》2011,(16):1-1
前不久邀三五好友小聚,其中一位任教于重点中学的朋友姗姗来迟,一番解释,大家才知他是刚从一个学生的"谢师宴"上"转场"过来的。今年他教的学生中有几个在全省高考中分数排在前列,大家不约而同地向他表示祝贺,这位朋友也颇感自豪。但一说到"谢师宴",他却很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2.
"不是朋友的人都是反对我们的,反对我们的人就是敌人,而敌人将会被消灭!"——埃利希·米尔克,末任斯塔西部长1989年12月4日,就在柏林墙被推倒的一个月之后,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教师应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从角色上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才能建立与学生情爱洋溢、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自觉快乐地接受教育,使我们的地球变成名符其实的"快乐星球"。  相似文献   

4.
邱瑾 《考试周刊》2012,(40):72-73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学生的错误,然后指导他们改正,为了指导学生改正学习中的错误,我们可谓竭尽全力,直到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在认识上我们更多的是把"错误"当成了教育的"敌人",把学生"不错"当成我们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缺乏一种主动积极的理念来对待错误,白白浪费了"错误"这一巨大的教学财富。  相似文献   

5.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6.
周凌峰 《大学生》2014,(21):75-75
早晨打开微信,看到一位朋友如此感慨:"根本没有什么正确的选择,我们只能靠奋斗来使当初的选择显得正确。" 这句绕口的心灵鸡汤并非他的原创,但我熟知他的"奋斗史",也深知这是他屡经坎坷之后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7.
淬火交际     
刘瑾妮 《大学生》2014,(24):12-13
第一次听到"淬火"这个词儿,是在高中的化学课上,它是一种提炼和筛别的工艺,以提高金属工件的性能。生活中,很多无形的东西其实本质上也是一个大熔炉,帮助人们去辨明是非。我们身处社会就离不开朋友圈子,它看似只是帮我们把一群相识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但实际上,也有"淬火"的作用:当某一件事儿成了导火索,所有现实因素都成了熊熊烈火去"冶炼"朋友们的质量,这时,到底是"点赞之交"还是"生死之交",就很容易显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2013年5月30日收到王立新教授几条短信:"给一位老友写下一点纪念文字,叫做《想给老游唱首歌》,被学生放到网上了。这是我此生最用情的文字,怀着可死之心所写,已经哭倒无数人,一周内阅读者已超过三万。此生再不敢以这种心情为文,写完此文之时,自己撞了汽车,好在人家先停了。回到家里,第一次吃下四粒救心丸……"稍后又有邮件来说:"近日真切体会了朋友之义,由此也验证了人生对自己的第一次真正彻底的忠实。他跟我并没有更多‘相濡以沫’的交往,但却是‘相望江湖’的魂交神契。他用死亡的利剑刺穿了我的胸膛,我的鲜血不住地流淌,淹没了自己从前的一切功名和虚妄。向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我,虽然略感彷徨,但丝毫都不迷惘!"予因思古人盛道"朋友之义",曰"朋友之际",曰"朋友以义合",曰"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昭在五伦,列之五常。《论语》言:"朋友死,无所归。"班孟坚曰:"朋友之际,五常之道,有通财之义,振穷救急之意。"燕人韩生曰:"遇君则修臣下之义,出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老则修弟子之义,遇等夷则修朋友之义,故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旷然而天地苞万物也。"今日为宗派者多,为学派者少;以利而同者多,以义而和者少。朋友之道,旷绝久矣!与归之人,其可期哉?予读其文,虽欲有言,而言不尽意,遽为刊布之,冀传久远云。文章据王立新教授的修改稿编辑发表。由于排版原因,文章取消了随文插图。  相似文献   

9.
"后进生"、"学困生"、"调皮捣蛋生",甚至是"坏学生"等称谓,我们并不陌生,究其原因,无非是我们的学生当中总是有一部分人不"听话",总是不断地让我们的老师处在尴尬或者是愤怒当中,甚至经常使我们"歇斯底理"、"怒发冲冠",让我们部分老师处于一种神经质的状态中。为什么总会有这样的学生出现?为什么我们很难"改变"他们?面对他们,  相似文献   

10.
道家的"道"既是"无",也是"有":"无"就其体言,谓体虚不实;"有"就其"在"言,谓确有"道""在"。但"道"或"无"作为一形而上的"存在",恰恰"在"于并且仅"在"于形而下的有形有名的物象之中。故"道"之"体"乃"无体之体",其"体"之显恰在于使万物通过"无"而成体;"道"之"用"乃"无用之用",其"用"之征亦在于使一切用成其为用。  相似文献   

11.
胡适与鲁迅     
过去近百年中,胡适与鲁迅都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也被骂为"封建余孽"或"帝国主义的走狗";特别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大多被说成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实际上,胡适与鲁迅是人不是神,都是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一生既是朋友,也是同事,既有交情,也有分歧。他们在思想和学术上多有成就,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不同的知识分子代表。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一道考题,题目是"雪融化了之后是什么",一个孩子答"春天",结果被老师判定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毫无疑问,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正确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需要有"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词史上苏轼被认为是极具开创性的一位。从词体风格而言,前人或认为其词"开启豪放派",或认为其"词极超旷";故而苏轼其人也常被人看成"豪士"或"达人"。然而,阅读苏词,我们还可以发现他是一位满怀柔情的丈夫。在他的词中充满了对故土家园,对妻子、弟弟以及朋友的浓浓之情。  相似文献   

14.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引用了古人一句话"死生亦大矣",并发出"岂不痛哉"的慨叹。无巧不成书,备课《兰亭》的同时,我恰好在读《老子》,《老子》中"大"除了有形容词"小大"之"大"的含义,更有"道"的意思,其中是这样阐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物浑然天成,先于天地存在,它清虚寂静,广阔无边。  相似文献   

15.
李冲 《八小时以外》2011,(10):11-11
"见字如面",很久以前,我们写信总是以此来作为开头。熟悉的字体,总能让我们联想到书信的另一端久违的朋友。都说"字如其人",一笔一画中,透露着写字人的性格。只是,在电脑覆盖我们的生活之后,手写字体却很少出现了,蕴含在字迹中的感情,渐渐削弱了。  相似文献   

16.
散珠片玉     
原谅敌人往往比原谅朋友容易。 作家张小娴认为,对敌人,我们没有感情可言,原谅敌人是风度和器量的表现;对朋友,我们付出了最真挚的感情,因此朋友背叛了我们,便难以被原谅。  相似文献   

17.
扬柳抑韩论者有一个总的意见,即韩柳二人在政治上是敌人,私人交情上是朋友,或者是文学上的朋友,政治上的敌人。这个意见,可以说是扬柳抑韩论者全部立论的支柱。韩愈和柳宗元在文学和私人交情方面是朋友,我们没有异议。这里要讨论的是,他们在政治上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在政治思想上有哪些共同点?  相似文献   

18.
诗心与佛心     
诗心之所以通于佛心者,一是始于喜悦,即超越功利;二是止于智慧,即看破放下;三是慈悲,即人文关怀;四是金刚怒目,即诗可以怨。此外,传统诗歌的方法也是通于禅的。依奥登之说,"欢愉之辞"可以帮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穷苦之言"则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痛苦,这是一块金币的两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渊明说"欣慨交心",弘一法师说"悲欣交集",王蒙说"泪尽则喜"。  相似文献   

19.
"品",应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受众关切的主观体验。办学之"品",不能只满足于某项成"品",而应该致力于项项成"品",以至汇成大"品"、做成"品牌"、创成"名牌"。要使办学之"品"由"低空掠过"的基础层面转入"高天唱响"的更佳阶段,应循序渐进,须拾级而上;得宁静致远,当整体成功。如此之"品",必更厚重、精彩……这是常识,也是铁律。  相似文献   

20.
晏几道,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太平宰相晏殊第七子。世称"晏小山""小晏",存世有《小山词》。古人有云:"人间自是有情痴",我们的词人晏几道也是一位痴情的文人。有人说:"痴情方许说红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