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正道 《重庆师专学报》2012,(6):129-132,142
由于唐代统治者用法令将直系长辈教育子女的权力法律化,使得早期家庭教育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发展。胎教理论的提出,是儿童家庭教育理论的一大进步,表明唐人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统治者打破门第观念,实行科举取士的用人政策,则是促进早期家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除了六朝以来沿袭下来的士族礼法教育外,增加了科举教育和文学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  相似文献   

2.
北宋初、中期的百余年,是中国科举从唐代重诗赋向后世重经学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时期科举考试的面貌进行较为细致的描述,展示诗赋与策论在考试中地位置换的轨迹与内在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科举制度,了解宋代文学、文化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3.
唐代商人入仕现象在安史之乱后更加多见。唐代商人入仕途径主要有:科举、买官、行贿、告密、捉钱、私觌等。而商人入仕的社会背景原因,一是唐商人经济力量增长进而追求政治地位,二是朝廷财政困难,三是官场日益腐败为商人入仕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直是我们的历史习惯、思维传统。而考试文体的发展演变,从科举到高考,似乎也受着这样一个强大的逻辑制约,“文体合为时而变”。科举制于公元607年由隋炀帝开创,是封建王朝的一种选拔官员制度。到唐代已发展成为压抑门阀世族的改革措施之一。在科举初创、专制也不那么严厉的唐代,科举地位最高的进士科以诗赋为重。因为诗赋虽然也有很多的条件制约,但毕竟还算是比较个性化的。诗赋重文采,文学性更强,考场作诗赋文更能显出学子们的真才实学。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状元李昂的《旗赋》,思路严谨,词藻华丽,韵…  相似文献   

5.
资讯·声音     
“十八岁现象”引人关注小作家选刊中学语文教育的最后检验证书上印着“诗歌除外”,把诗歌排除在一个民族基本教育的测试视野外,这是一个什么信号?每个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会以唐诗,以李白和杜甫为中国文化的骄傲,但他们似乎忘记了,唐代的科举取仕,是以诗赋取仕,诗歌写作是当时整个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民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捷径。盛唐的经济发展,与盛唐的文化发展,再加上科举取仕要求以诗赋为主,造就了中国文学极盛的辉煌成就。因为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是语言艺术的顶峰,也是人格修养的基本科目。当我们讲修身,讲传统,讲素…  相似文献   

6.
唐代安史之乱后,科举改革者对当时仕进文人的素质提出质疑。礼官杨绾彻底废除科举制度的动议,引发了整个思想领域的重整。尽管之后科举试诗赋取士仍时有反复,但经义取士的趋势在中唐明显强化。中唐礼官的科举革废之争对中唐文人的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政治行为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促成了中唐文人由文词空言治道向文学与政治结合的素质转型。  相似文献   

7.
晚清西学书院产生于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办学目的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是对传统书院专注诗赋与八股文教育的革新.在晚清没有文化突变的时代环境下,西学书院中学教育仍是根本和基础,重视文学教育,也没有完全排除科举教育.西学书院最终变成了清末科举变革的前奏和先驱,清末科举改革造成了考试文体和内容新旧衔接的断层,西学书院的课艺成为改革后科举考试的模仿对象,成为新的场屋秘诀和新科利器.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历史的文化沉淀使得我国有着丰富的家庭教育传统和资源。本文从科举等制度谈起分析探讨古代家庭教育对今天的家庭教育借鉴和学习的之处。  相似文献   

9.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当时只设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凡读书人均可参加考试,从此科举取士渐渐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唐代不仅继承了隋制,而且还将其进一步完善,唐代科举在整个科举制度史上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整个唐代社会影响之深可从方方面面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印证。  相似文献   

11.
唐人重视家庭教育,主要重视思想道德规范教育和科举知识、生产技能等的传授。在德育中,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下对上的责任,扼杀了人的独立性、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但其强调立志、勤俭勿奢、善为人处世等也延续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科举知识传授中重诗赋和时务策,有别于前后各朝,虽然也存在着浓厚的功利色彩,但关心当代社会较多,经世致用意向明显,并为我国古代诗文发展到鼎盛时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柳是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原型意象,其审美文化意蕴在唐代有一个由美向丑的转变,即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品性高洁的隐者形象转向唐代轻狂卑劣之人格象征,由唐初拓展出的美貌女子渐渐转向青楼女子。其转变的原因有:唐代社会政治思想的开放与商业文化的繁荣;唐代乐舞《杨柳枝》的盛行;柳意象审美意蕴的老化,陈陈相因;科举取士制度与党派之争;青楼女子以柳自比。  相似文献   

13.
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两宋科举制度对两宋家族及其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科举入仕是一个家族振兴和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而一般寒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后,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举制度的保护和照顾,这些保护和照顾措施促进了宋代大量科宦家族的形成。两宋科举制度对家族教育目的和方式有明确的引导性,而科举内容对家族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作用,促使科宦家族向文学家族转化。但家族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和历史要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家族的文化传统、文学积淀和某些弹性措施,可以适度调节科举功利性带来的消极影响,维护文学自身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说科举     
中学教材里有许多篇目涉及到古代的科举制度,因此有向学生介绍的必要。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行了千余年的考试制度,是由国家特定许多科目作为取士的标准,读书人就照这些标准去读书写文章以备应试。这种制度滥觞于隋朝,完成于唐代,后来不断加以修改:从唐代到宋神宗熙宁以前侧重于诗赋,可以称为“诗赋取士时代”;熙  相似文献   

15.
“诗赋”是宋代科举考试特别是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在继承隋唐旧制度基础上,宋代科举所试诗赋内容和文体有显著的变化。这鲜明地体现出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章趣尚,也对宋代一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与唐代的科举制度关系密切,从唐传奇作品之中可以找到许多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子,科举士子重功名的仕宦观念日益突出,对士子的婚恋观也带来了影响。唐代的科举制度对于唐传奇的兴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间接地推动了唐代文人创作杂文诗赋的热情,而干谒、行卷之风的盛行以及唐代追新逐奇的创作倾向更加激发了传奇作者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17.
唐代以科举取士,或云此举打击了豪门士族,致使唐代士族衰微。本文以为士族大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仍影响着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科举制度提供了“政治士族”与“文学士族”结合的条件,提供了传统士人由“政士”到“文士”角色的转换。文学也成为唐代士族凸显家族荣誉、社会地位和身份优越的主要标识。繁荣的唐代士族文学是繁荣的唐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将科举作为研究之中介,把它与文学沟通起来,运用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综合考察唐代文学与科举的关系。其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者对每一问题的论述都以史料为基础,经过对大量原始资料的分析和鉴别之后他才得出结论。二、注重对一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做历史的分析,以展现特定历史背景下文学的面貌。三、反过来以诗、文等文学作品来明确科举史中存疑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廷试第一名,考中状元即称“大魁天下”,荣耀无比。那么,状元是怎样录取的呢?是不是文才第一才能当状元呢?状元的录取与历代进士科考试科目的变化有关,如唐代重诗赋,宋代偏重经义,明、清则以八股文来衡量高低。士子要擅长当代重视的科目,才有可能大魁天下。状元的录取还与历代进士科考试制度的变化有关。如唐代是主司掌文衡,试卷不糊  相似文献   

20.
《十抄诗》是高丽朝一部影响较大的七言律诗范本。它产生于科举文化大盛之时,其编纂与高丽朝以诗赋取士的举措密切相关,书中所录诗人多为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名家。此书为我们认识高丽朝科举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