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一、调查尝试“社会”,增加教学鲜活度 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自主到社会上去调查某项事情或尝试某项活动,让学生自己先去查一查,做一做,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既把生活体验与理性学习结合起来,又可以弥补课本上缺少的感性材料,使学习回归儿童的经验。增加教学的鲜活度。如学到《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节日》,课前让学生去询问老人、长辈或翻阅资料、网上查阅等,搜集有哪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为什么会有这些节日。通过调查,有的同学了解到中秋节是团圆节、丰收节,除了吃月饼之外,全家人还必须共享一块大糖饼,这块糖饼  相似文献   

2.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笔者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让体验成为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3.
张礼宏 《生活教育》2014,(23):89-90
品德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品德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唤起、体验、实践,笔者用自己的教学来阐释"生活"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相似文献   

5.
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丰富,情感得到渲染,品质得到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真实世界去出发,运用自己的认识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自己真实的感受。在教学中,笔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论指导下,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生活化的体验让学生愉快地活动,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法去教育学生的认知,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教学要凸显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而儿童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这一发展、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教育家陶行…  相似文献   

7.
传统节日教学内容以散点的形式纳入小学品德课程中,不少教师由于自身传统节日知识的缺乏,再加上当前社会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现状,传统节日题材成了品德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很少有人去关注它。常见的传统节日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品德课程所倡导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真"、"童趣",由此从传统节日的教学现状入手,开展"童趣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分别从教学内容儿童化、教学形式趣味化、教学情感童真化三个方面重点突破,并对传统节日的教学活动形式做出若干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8.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品德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起点,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与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只有教师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品德教学才更有实效。  相似文献   

9.
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神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梳理和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并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只有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0.
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神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梳理和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并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11.
传统节日是品德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立足儿童生活,引导儿童主动参与"传统节日"的教学活动,自主探究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科学认识传统节日的新理念,这样才能儿童在学习传统节日中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12.
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中的道德情感。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3.
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中的道德情感,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4.
王忠新 《山东教育》2010,(12):51-52
一年多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多方位的体验是连接品德与生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而教材在编写上偏向城市生活,离农村孩子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农村的孩子社会交往活动教少,生活视野比较封闭,个性心理较内向、害羞,而且校园文化生活不太丰富。如果教学只是传授课本知识就显得空洞、与农村儿童的生活体验就少有了联系,就达不到目标了。要让农村学生身心动起来,学习状态“活”起来,就必须与农村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心灵,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只有…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17.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深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触摸,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多方位地体验,成了架起学生的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创设贴切而有力度的场景和氛围,让他们从自己的认知世界出发,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感染自己、打动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触及到自己的心灵。然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创设贴切而有力度的场景和氛围,让他们从自己的认知世界出发,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感染自己、打动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触及到自己的心灵。然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  相似文献   

20.
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点滴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设情绪感染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悟和体验,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