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当时转学到班上时,坐在我前面的申小美转过身来问了我一大堆问题,比如姓什么、叫什么、哪里转来的、家住哪里等一连十几个问题。"你叫什么名字?"没等她问完,我抓住时机问了她一个问题。"要你管啊!"她一句话让我哑口无言。"唉,她就那样。你别往心里去。"同桌伸过头来小声安慰我,"那是她的‘女生逻辑',以后你会慢慢见识到的。"  相似文献   

2.
本期策划,涉及到一个人——圣人孔子. 我从哪里来?这不只是人生应当追问的问题,也应当是中国教育应当追问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在国人日益习惯于向西看,且不断从西方拿来。各种教育思想、理念“乱花渐欲迷人眼”。让我们手足无措甚至于无所适从的时候,我们更要理性地追问:中国教育思想的根在哪里?  相似文献   

3.
【案例】"你们班小乐和小辉又是快下课时才来上课。"音乐老师无奈地向我反映情况,顿时,办公室的老师立刻向我投来了"同情"的目光。哎,怎么又是这两个捣蛋鬼呢?平时,我抓住一切机会,苦口婆心地教育,可收效甚微,两个孩子仍然我行我素。这次,他们一定是又跑到哪里玩去了。我把他俩叫到办公室,打算狠狠地批评一顿。  相似文献   

4.
工程教育的变革与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天,当我们讨论工程教育时不得不首先谈论工程学。同时,在我们谋划未来的变革之前,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处在什么位置,以及我们将向何处去。说到工程学,人们必然会说到变革。在这简要的论述之后,我将探讨工程教育的含义。我也将告诉你们一些伦塞勒理工学院  相似文献   

5.
守护天使     
三毛 《大中专文苑》2014,(12):32-33
圣诞节前几日,邻居的孩子拿了一个硬纸做成的天使来送我。"这是假的,世界上没有天使,只好用纸做。"汤米把手臂扳住我的短木门,在花园外跟我谈话。"其实,天使这种东西是有的,我就有两个。"我对孩子眨眨眼睛认真地说。"在哪里?"汤米疑惑好奇地仰起头来问我。  相似文献   

6.
王彦武 《河南教育》2010,(11):18-19
目前,河南高等教育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难题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这"四道难题"是省委书记卢展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一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来的,看得非常准确,归纳得非常精辟,无疑为河南今后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久清 《父母必读》2010,(8):92-93
“我是从哪里来的?”到了某一个时刻,孩子就会提起这个让我们尴尬的问题。一代一代垃圾堆里捡来的宿命,到了该打破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周瑾 《天津教育》2011,(11):33-35
这几年随着自身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提升,对"反思"的认识,从"魔鬼"到"天使",从"讨厌"到"喜爱",从"拒绝"到"自觉",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几年前,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写一篇"教育反思",我产生了抵触情绪:每天从早忙到晚,够累的了,还反思什么?教育教学工作都按计划完成了,  相似文献   

9.
"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阅读朱永新教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讲演录一书,感慨颇多。 "教师工作的幸福在哪里?""学生学习的幸福又在哪里?"不知从何时起,这两个问题就盘旋在我的心底。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也一直在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去年夏天,我应人民日报社和日本朝日新闻社的邀请,到长江豪华游轮峨嵋号上去参加一个有关二十一世纪文化的国际研讨会。我们途经武汉和荆州,然后在宜昌上船,开始学术讨论。 在武汉,我们参观了黄鹤楼和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许多出土的文物,其中有许多青铜器和名震世界的编钟。我大为惊诧,简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心中兴奋,非言语所能表达。 我们从武汉到了荆州。在那里又参观博物馆,看到了更多的更精美绝伦的从古墓里出土的青铜器,我的惊诧又上了一个台阶。在这里又看到了编钟,并且听了演奏。这一套编钟计65件,分层悬挂着。这套编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音域最宽的、具有12个半音音阶的特大定调乐器。美国音乐家麦克·克来恩教授说:“曾侯乙编钟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圣山”,并誉之为“世界第八奇迹”。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也说:“希腊的乐器是全世界都承认的,可是希腊的乐器是竹木的,到现在不能保存下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要在翻开的这本书里头寻找到什么呢?这个话题似乎要从我们刚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说起。当人生的这本书刚刚翻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在这本书里,我们又要寻找到什么呢?也许两者的答案有很多是相似的。首先翻开一本书,我们希望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而世界又在哪里。如果我不打开书,我会以为世界  相似文献   

12.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其对于家庭与梦想、死亡与遗忘的探讨,诠释了生命教育中普遍包含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实质就是生与死以及个人价值的探讨。从这三个角度,挖掘《寻梦环游记》中适合应用在心理课堂和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有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3.
爬楼梯     
案例1:"主菜"到哪里去了原来的作文今天,丁老师带我们去"探险"。来到一处高楼下,老师让我们抬头向上望。我一看,我的天哪!楼房非常高。我的头都昏了,我心里想着楼房真像一个巨人啊!接着老师又带我们去爬楼梯。丁老师说:"这楼道里一片漆黑,如果你们喊一声灯就会亮。"然后我们就开始爬楼梯了,一开始丁老师在我们前面,走着走着丁老师在我们后面了。在爬的过程中,我们刚从第二楼爬到第三楼灯就亮了,吓我一大跳。我们每经过一个拐角灯都会亮。我们从一楼爬到八楼,累得我们满头大汗。今天的探险真有趣!  相似文献   

14.
张宁 《教育文汇》2012,(10):39-39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入我的窗口。不知能作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  相似文献   

15.
约会     
一直到初中二年级有"生理卫生"课之前,我都不知道小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其实这个问题从小就问过母亲,她总是笑着说:"是垃圾箱里捡出来的呀!"我也知道这是母亲的闪烁之词。如果天下的垃圾都会幻化为小孩子,那些拾荒的人还敢去乱翻个不停吗?我们是垃圾变的?真是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6.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当我们把教育定位在只是"脱贫致富"的手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为它没有重视"人",没有从文化特色和具体情况出发来发展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出"共生教育"理念。所谓"共生教育",解决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人类自身的生长同它外部世界的良性发展形成一个共生互补的系统。另一个问题是在与其它民族、其它文化相处以及对待自己的文化和现代化发展这些问题中形成的文化"共生"。一个是自然"共生"、一个是文化上的"共生"。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才有可能解决我们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7.
PART 1"老鹰"听课去了,而且是一整天。她离开我们一整天,这还是第一回。她以为她已经培养出了一批"鹰犬",能让她放心走到任何地方。可她哪里知道,那些"鹰犬"都是表面听话,私下很"反动"的两面派?而且,大多是我小学的同学,早就被我收伏了,哼哼。  相似文献   

18.
我要笑遍世界。我笑自己,因为自视甚高的人往往显得滑稽,千万不能跌进这个精神陷阱。虽说我是造物主最伟大的奇迹,但我不也是沧海一粟吗?真的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吗?我现在所关心的事情,十年后看来,不会  相似文献   

19.
冰房子     
企鹅一家来到了南极,这里是白色的世界,除了冰雪什么也没有。企鹅太太四下里看了看,问企鹅先生:“亲爱的,我们的房子在哪里?” 企鹅先生在冰上踱着步子说:"我们当然会有房子的。"企鹅先生用冰盖了一座房子,这座房子是冰墙、冰窗、冰屋顶,里面有冰床、冰桌、冰椅子,就像一座水晶宫!  相似文献   

20.
<正>亘古以来,人类便开始了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学思考。作为一名课程建构者,我们同样需要思考"这门课程是谁""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此,才能更好地将国家课程变成学生素养和能力,真正实现学科育人功能。如何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实现课程由"云端漫步"到"落地行走"?结合多年实践,笔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一、学会上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