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爱而活     
也许,你会认为你活着没有意义,因为你一直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慢慢地,你将自己封锁,你开始厌倦生活,甚至疑惑:我到底在为谁,为什么而活?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爱”而活,为了所有爱我们的人,为爱而活着。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对父母、亲友、老师等所有关心我们的人  相似文献   

2.
一、爱是爱是什么? 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却让人不得不回答。我想人的一生中总是有爱的。我同样相信,没有人不会描述那个充满爱的夏日,和那些被爱染成粉红的荷花,或者是被爱滤成碧绿的荷叶。可就是没人能告诉我爱究竟是怎样悄悄弥漫的。我们现在爱的到底是什么呢? 是爱快乐吗? 是爱忧伤吗? 是爱她吗?  相似文献   

3.
《师道》2003,(9):54-55
家庭、工作、朋友……每天总是有忙不完的琐事,总是有太多的问题等着解决,生活总是被填得满满当当。你有没有仔细想过自己每天的生活?你究竟都在做些什么?生活的面貌到底是什么?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都会有累了要停下来好好休息的时候。生活,也许不应该总是忙忙碌碌。或者,打开阅读的大门,贴近自我的内心与精神,用一种“事缓则圆”的工作态度,一种大度恢宏的气宇,一种尽其在我的人生观,来让你的生活发生—场安然的改变。让我们在生动的人情故事、宽阔的人生视野中,学习人生智能,战胜艰难挫折,让梦想永不停航!让我们——  相似文献   

4.
《班主任》2012年第3期刊登了一个讨论专题:“学生总是感受不到老师的爱,怎么办?”陕西的何建老师提出: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一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是老师在“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究竟什么是“爱”?我们如何理解“爱”?  相似文献   

5.
刘天旭  蔡秀山 《现代语文》2006,(11):120-12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看到一些人取得了如何如何骄人的成绩,获得了如何如何重大的奖项,做出了如何如何的惊天动地的大事而自叹不如。从而断论:自己的确是太平庸太凡夫俗子了,于是便产生了自卑感,觉得事事不如人。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此而叹息。大千社会,芸芸众生,人与人都有自身的优点,我们不可能事事都做到最好,但我们能追求卓越。我们个人的能力有限,如何才能让自己不留下遗憾呢?答案是:做到问心无愧。所谓问心无愧,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即“问问自己的内心有没有遗憾与羞愧”,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即有多大劲使多大劲,把自己所有潜在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红梅 《科学教育》2007,13(4):41-42
学习生物进化这一章时,有学生说:为什么还要保护大熊猫这些濒危生物?它们由于生存能力太差,才要灭绝的,这正符合自然选择。这不禁使我深思,技术时代我们人类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人类究竟应该怎样发展?我们到底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发展?首先我们要认清人与  相似文献   

7.
爱的浓度     
爱,是甜甜的,还是咸咸的?是淡淡的,还是浓浓的?爱是什么味道?是什么样的浓度呢?咸或许,爱的味道,在大家心中,应该是甜的吧,但我认为,我的爱应该是咸的。爱来源于生活。爱是家的味道,饭菜的味道,盐的味道。我是个贪吃的人,所以我认为人最基本的幸福是每一天都能吃到美味的饭菜。每顿饭菜里都有爱自己的人,放着知道自己风格的配料。吃着,有熟悉的感觉,温馨又幸福。咸是生活的味道,家的味道,爱的味道。  相似文献   

8.
版主:有的人说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人则认为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到底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呢?当我们面临人生的各种选择时,遇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建议不一致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呢?逗号:我妈爱唠叨,总是在一些生活小事上对我提要求,不听她的,她就说我不听话。上次我和同学一起在步行街买了一条嘻哈裤,我妈就硬是看不顺眼,  相似文献   

9.
张静 《初中生辅导》2023,(Z4):42-46
<正>谈到名著,同学们是不是总有这些困惑,认为名著篇幅长,难读;部分名著内容艰涩,不想读;试题总是出人意料,读了也拿不到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期末拿到分也才2分。到底名著阅读应该如何复习,怎样才能做到有法有方又有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一、近两年贵阳市七年级期末名著试题再现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日总是牢记在心的.如果遇到有人与自己的生日在同一天,总会产生一种惊异的感觉,觉得与此人有缘,因为直觉上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发生这样的事只能用缘分来解释了.然而这种直觉正确吗?我们只有在了解了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之后才能作出判  相似文献   

11.
回首人生,曾几何时,我们开始渴求天边会有不逝的彩虹,人间会有不散的宴席。我们总去追求一些近乎完美的东西,然而,现实中,我们心中的完美总是被一些遗憾所代替。我们正当青春,生命却夹杂着几声唏嘘。其实又何必呢?生活中每一个遗憾都有意义,我们应该去感谢遗憾。遗憾,是完美的孪生姐妹。没有遗憾,便无所谓相对的完美。遗憾,是完美的反面。它对完美不仅是衬托,更是其意义上的诠释与  相似文献   

12.
你有没有期望过你的钱可以多一些?你的样子好看点儿?考试过得轻松点儿?或者,你父母是其他人,是的,更出色的人?你是不是觉得没人了解你?你是不是问过爱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你是不是怀疑过自己:我为什么这么不正常﹖———恭喜你,你即将变得很快乐生活中,我们会碰到无数问题,这些问题不到关键时刻不会爆发出来。我们终日轻轻松松,若无其事,可是一旦问题变得严重了,麻烦就会占据你所有本应该快乐的时间,这种时候怎么办﹖我们要去解决它。之后,我们的生活就比出现问题以前变得更好。你或许会说:有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有的问题根本解决不了是的,…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我们吃得太多,不爱锻炼,花钱太多,很少攒下钱,每每身陷错误的职业,或总是爱上不该爱的人……为什么我们无法控制自己呢?美国人查尔斯·杜希格的《习惯的力量》中说,其实我们每天40%的时间不是选择,而是习惯。那么,我们身上的习惯从何而来?如何发生?如何利用习惯的力量改变生活?读这本书,会解答我们的疑惑。《习惯的力量》是一本可以改变人类  相似文献   

14.
胡存宏 《江苏教育》2014,(13):62-63
<正>终于听到了真实版的《台湾长什么样?》。虽然有一丝淡淡的遗憾,但还是被华老师执著的精神所折服,更多的是一种久违的精彩享受。一、缘起,一次真实的旅行数学来源于生活,究竟来源于怎样的生活呢?在很多课中总是能看到生活的影子。但是,有些课总让人感觉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即生活与数学之间出现了脱节,这样的生活不自然,让人感觉到如鲠在喉。后来想通了,那些虽是生活但是有很多杜撰的成分,正如在酒里掺了  相似文献   

15.
我们往往会习惯被鼓励,"加油""再努力一点""坚持住""你是最棒的"……我们也往往会用同样的话语去鼓励别人。没错,人生短促,我们应该尽量将事情做到最好,这样才会不留遗憾。可也正因为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是不是事事都应该奋进争先,站在那万人景仰的巅峰之上呢?中国有句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站在峰顶的总是凤毛麟角,我们有时会因为过于执著,而失去了应  相似文献   

16.
写给自己     
<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当自己的梦破碎时,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呢? 你的雄心,你的壮志,只是痴人吃语;你的热情,你的宽容,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不应该乞求他人同情,而希望有人指点迷津。路需要你自己走下去。 这个世界并不处处虚伪,并不总是人欲横流,真诚完全丧失。“适者生存”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且不要期望改变别人,你只能先把稳自己的生命之舵。哲人说:希望是一回事,生活又是另一回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宽容别人,完全按自己的个性行事,那么人就可能互相伤害,弄得彼此头破血流。连獾都懂得距离的重要性,更何况人类呢?人  相似文献   

17.
正语言,是爱的纽带。遇见亲密的爱人,我们有一辈子说不完的情话;遇见心爱的宝贝,我们有诉说不完的甜蜜爱意;遇见养育自己的父母,我们有充满感恩的拳拳之心。……这一辈子,让我们,好好说话,用爱说话。夫妻之间:这辈子,我爱说,你爱听。谁才是陪你到底的那个人?是他。在孩子到来之前,你们的二人世界充满甜蜜,幸福的悄悄话充满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当孩子出生之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或者是经历过青春的人说,“青春就是一场梦,梦醒时,总是遗憾万分,或是没有记住纷繁精彩的故事,或是来不及改变结果,或是有些没有看到的遗憾,又或是总在忙碌中忘了欣赏”,而正在拥有青春的我们,却似乎感受不到这个烦恼,因为不知道那是梦,总是任意挥霍,却也不知该如何把握。那么我的青春到底是谁的梦,家长,老师,社会或是国家?家长往往是我们梦的起源,因为他们我们想要去奋发努力,  相似文献   

19.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8,(5):36-43
一个人怎样去修身做人,当年彭德怀元帅一段话说得很实在:"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更难。古人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究竟做到了没有,我不知道。不过一个古人都能这样要求自己,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古人更高明些吧!我们能不能做到一日三省,一周一省、半月或一月省呢?我是一月一省吾身。  相似文献   

20.
(一)近年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时常焦灼地拷问着中国教育,也拷问着所有真正具有教育情怀的人,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谁都知道,这个疑问隐含着的问题便是:我们的学校,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究竟病在哪里?于是,破解曰:让教育家办学!让真正明白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