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冷战背景下,争夺石油霸权是美苏争夺的焦点之一。伊朗石油国有化给美国插手中东石油带来机会。美国及其盟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美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要求遏制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和削弱英国势力。美国的中东政策深受石油因素的影响,美国政府和石油公司把中东石油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考虑,制定政策。在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中,美国在国家安全的构架下,遏制苏联石油扩张,排挤英国,确保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石油供给安全,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安全政策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战争》作者看来,进入工业时代后,争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实力范围以及反殖、反霸成为战争的历史使命。“一战”和“二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海外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投资场所所致。而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之所以没有爆发战争是因为工业化国家对海外商品市场、  相似文献   

3.
二战结束以后,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建立了主权国家。然而现代化对这些国家构成了严峻挑战。西方则利用其国内政治发展问题,借机打击和削弱欧佩克,寻求能源来源多元化。近年来,里海和西非等地大规模发现油气资源,挤占了OPEC的市场份额,从而世界市场减轻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OPEC的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同时能源进口国对能源争夺越发激烈,这必将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地理位置相距遥远的墨西哥和伊朗,顺应广大人民的意愿,为反对西方石油公司的掠夺,几乎在同一时期实施了石油国有化运动,最后结局却大相径庭。石油工业国有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国史学界对墨西哥、伊朗石油国有化论述甚少。本文试图从墨西哥、伊朗石油国有化的背景,美国对墨西哥、伊朗石油国有化的政策,墨西哥、伊朗石油国有化的领导者,墨西哥、伊朗石油国有化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找出某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5.
冷战格局下的美国与伊朗特殊关系(1945—197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冷战格局下,从二战结束到伊朗发生革命,美国和伊朗逐渐形成了“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是依靠双方的武器和石油交易来维系和加强的。美国希望利用这层关系推动伊朗的政治、经济改革以维护伊朗的政治稳定,确保美国在波斯湾和全球的利益。但伊朗国王认为美国需要伊朗及其丰厚的石油作为遏制苏联的工具,不会向他施加太大压力,因此没有完全听命于美国。由此产生对美国、伊朗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加美关系的发展曲曲折折。在二战前相当长的历史期内,两国关系矛盾甚多;二战的爆发,为加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加美特殊关系由此建立。这种特殊关系的出现,是加拿大融入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际体系的主动选择,加拿大由此获得了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外部环境,其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因此而得到极大提升。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俄罗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土耳其、伊朗等伊斯兰国家等国际势力对中亚市场的争夺,指出中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亚地区未来的油气资源仍然是各国角逐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末,伊朗掀起了石油国有化运动,伊朗和控制伊朗石油的英国从而陷入了激烈冲突状态。在这场英伊交恶中,美国起初是倾向于伊朗的,但是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逐步调整政策,并且在1953年和英国一道颠覆了伊朗摩萨台政府。在此后对伊朗石油国有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处处排挤英国,最终在1954年签署了对美国最为有利的伊朗石油协议。  相似文献   

9.
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曾出现过蜜月期,其主要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发展动力是两国各自所需:美国应对苏联扩张并排挤英国需要伊朗的合作,而伊朗为了摆脱苏联的压制和提升国际地位也需要美国支持。为了取悦西方,伊朗政权进行了西化改革,这致使伊朗国内政治力量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起来,最终导致197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和人质危机的出现。美伊关系遂陷入敌对。80年代,伊朗实施革命输出政策,美国利用伊拉克遏制伊朗,两国关系继续恶化。90年代,美国对伊朗和伊拉克同时进行遏制,并制定了针对伊朗的新的制裁法案,尽管两国均时而不时地表达善意,但两国的利益冲突始终严重制约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伊朗核问题的由来、发展及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期间,伊朗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开始发展核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伊朗的核开发主要是在与俄罗斯的能源和技术合作下进行的。2003年2月伊朗秘密核计划曝光以来,国际社会有关各方围绕伊朗是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是否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以及是否全面中止浓缩铀活动等问题进行了多次磋商,伊朗、美国、欧盟、俄罗斯在此问题上都持不同的立场。中国政府强调伊朗核问题应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1.
中东何以成为世界的长期焦点尹爱良中东长期以来是世界列强争夺的对象。二战以前,中东主要是英、法的势力范围;二战以后,美国大肆入侵该地区;后来,苏联又在中东同西方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它们在争夺中既相互勾结又勾心斗角,使得中东地区动荡不安,战火不断:1948...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迅猛发展,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进入了一个在形式上已经“非殖民化”的世界。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西方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第三世界国家不断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入侵,企图使东方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这种新的变化了的东西方关系的基本格局,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后殖民语境。  相似文献   

13.
出牌     
据伊朗官方通讯社2006年10月10日报道,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日前警告说,如果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那么伊朗将同样对西方国家进行制裁,伊朗发展核技术的决心不会受制裁的影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地处中东战略要地的伊朗一直是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在二战期间,轴心国和同盟国都力争伊朗,巴列维政府再次提出了"第三国外交"战略,在战争初期引进德国势力失败后,又引进美国势力,最终取得了成功,保卫了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伊朗引进美国势力期间,美伊之间开展了紧密合作,伊朗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并在运送盟国对苏联的战略物资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战后的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吐界经济的衰退,诱发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危机;90年代以来爆发的两次海湾战争,围绕中东石油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今年以来的油价一路飙升,石油的安全供应再一次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伊朗是在沦为半殖民地以后,被迫启动现代化的车轮,伊朗现代化的第一阶段是西方化,即模仿西方,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局部制度。巴列维王朝建立后,礼萨汗争取了国家独立和统一,伊朗进入了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即民族化、世俗化、西方化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伊朗的社会生活世俗化、教育文化普及化、经济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取得了初步进展。  相似文献   

17.
徐煜 《历史教学问题》2006,(4):53-54,26
一次大战后,美国成了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而英国也并不甘心失去在世界上的经济霸主地位,因此,两国在经济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其中,两国争夺世界原料市场的斗争,是他们经济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英美两国围绕原材料的斗争最典型地表现在争夺橡胶和石油这两种重要的原材料上。  相似文献   

18.
一、列强侵华中的勾结史实东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的。列强在侵华的过程中充满矛盾、斗争与勾结,列强争夺的原因是想最大限度地扩大在华的侵略势力,导致彼此发生利益冲突。其争夺是绝对的,勾结是暂时的。争夺的结果是对华危害的加深,同时也导致了侵华势力的消长。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列强的战略目标:争夺地区主导权翟志钢冷战结束后,原“东西南北”关系由于各方力量对比失衡,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世界战略态势正处于新格局形成前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内,西方力量占有较大优势,在国际事务中暂时起着主导作用。第三世界实力弱小,许多国家...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国家虽然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二战以后,各国的国有企业均获得了较大发展.尽管期间也出现过几次私有化浪潮,但这仍然是在国有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资产不断增大的环境中发生的.目前,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国有企业的有效经验,这对我们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无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