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了WTO,面对这种机遇,并结合现阶段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及中西部差距的现状,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势在必行。 1 自然条件形成的区域经济差距 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三大经济地带由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区域经济政策目标相应地进行了渐进式的调整。本文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目标演变的分析,结合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对公平与效率的要求,对我国未来的区域政策目标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对如何实现该目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于各个地区在地理地貌、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经济发展上也有很大的差距。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分析,这对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区域发展政策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收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计算分析了1952-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从1952-2000年以实际人均GDP为指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变化呈发散趋势。然而,根据不同时段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不同把整个时期划分为若干不同时段,则发现1952-1966、1979-1990、1979-2000年等时段,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均存在显著的b 型绝对和条件收敛趋势。进一步的研究还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b 型收敛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转型经济时期,居民非理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非理性消费既存在过度消费理念,又存在节俭消费理念,二者在消费行为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结果是不同的:一方面会造成社会消费行为扭曲,产生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对经济稳定增长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本文从我国转型经济出发,利用西部部分省份居民消费数据,讨论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特征和对区域经济效应。研究表明,在中西部地区,尽管居民消费观念落后,但社会转型中这种非理性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力量之一。并以此为基础在政策治理上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概要介绍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分析背景,回顾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增长中的公共支出政策演变,并从空间经济学视角分析现行区域公共支出政策在区域扶持、地方贸易壁垒、区域一体化等方面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基于区域空间的公共支出政策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深入研究区域经济韧性意义重大。本文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借助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对我国区域经济韧性产生的影响,并从区域经济韧性的分维度和数字金融的分维度进一步验证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韧性产生正向影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可以强化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作用。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实际为例,对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劳动力流动、企业区位选择与产业聚集,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增长效应,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区域差距的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就业效应,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回流及价格区域传递效应等五个方面得出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性结论,从而对我国未来劳动力流动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就推动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为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科技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新兴产业,数字经济与科技服务业(简称“二者”)的协同发展现状及协同效应如何?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科技服务业的演化及二者协同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限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二者协同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2012—2019年,30个省份数字经济、科技服务业发展指数上升趋势明显,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异质性,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东北地区;二者协同水平持续提升,2012年位于失调落后区间的省份为22个,2019年减少至10个;二者协同状况呈现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特征;二者协同发展正向影响区域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纯技术效率和GDP增长率,而对区域投资效率带来负向影响。本研究对我国评估区域数字经济、科技服务业、二者协同发展现状,优化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欧盟区域经济政策学习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区域经济政策的角度,对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其实践的经验,并且对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金融发展是否会走向收敛,其收敛的机制是什么?这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本文从决定金融发展的生产者受教育程度、社会福利水平、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和地域固有因素出发.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并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特征与变动趋势.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路径可能呈现"草帽"型特征,而改革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表现的"U"型特征只不过是市场化趋异期的片断特征.而不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全程特征.实证分析还显示,在1992-2004年,中国省际间金融发展差异呈现加速扩张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研究中国金融发展的首要问题。地区差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有必要将地区差异纳入中国金融发展的研究中。根据省级面板数据,本文认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作用强度不对称性与地区作用不对称性。这为制定金融发展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地区收入差距变动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证明了收入差距加大并不会导致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收入差距的加大甚至有可能阻止环境进一步恶化。本文还考察了包括扶贫等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经济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指出了较优的地区收入差距干预政策。  相似文献   

14.
积极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时变参数模型分别考察了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差异的影响。分析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中对西部地区的正向影响力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有效地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反而促使我国区域差异进一步增大,但影响力度逐年减弱。  相似文献   

15.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济南市2000-2007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济南市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趋于集聚,县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差异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佳  杨俊 《资源科学》2014,36(3):557-566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的较大差异,将增加CO2减排目标实现的难度。本文通过将化石能源细分为17种估算了1997-2010年中国各省的CO2排放强度,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3个视角,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成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可以解释70%左右的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其中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形成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视角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30.78%、28.54%和26.23%;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是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依次为21.40%与20.93%、24.92%与21.07%、22.43%与21.08%。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对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也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平均贡献率之和接近30%。  相似文献   

17.
中外区域经济政策的比较及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颉雅君  龚勤林 《软科学》2002,16(4):64-67,91
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与其他国家实施的区域经济政策相比,在政策目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和政策内容方面有很大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具有了一定的规律。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欧、美国、日本及一些亚洲国家与中国在区域经济政策上的比较,从中总结出对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克亮  杨宝臣  杨力 《科学学研究》2011,29(7):1021-1028
 基于全要素方法,充分考虑到中国各地区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非参数前沿,在共同前沿方法框架下分析比较2001-2007年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共同技术率(MTR)”指标衡量中国区域之间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实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区域差异显著,还存在巨大的节能增产空间;从区域技术差距视角来看,三大地区差距明显,其中东部地区接近全国最优水平,实现了全国潜在最优能源技术的98%以上,而中西部地区距离全国最优能源技术还分别存在23.3%和30.3%的改进空间。当前,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防止三大地区能源技术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19.
金凤君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4):266-269,322
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变革的社会需要从集成、系统角度研究各种逻辑制衡关系及其演变规律并科学审视其结果和趋势.中国区域发展研究项目以综合的视角动态透视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与机理,促进了学科间的集成融合,发挥了科学思想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逐渐扩大,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差距的收敛作用明显,本文通过建立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之间计量模型分析指出,人口流动的地区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高度相关,无素质差异的流动人口对整体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贡献,但流动人口确实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贡献作用,且这种作用呈递减趋势.本文还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具有明显的条件收敛机制,但在1990年以后,条件收敛不复存在,这一结论对三大地带内部的收敛机制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