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波 《考试周刊》2010,(15):179-180
文章作者从浮沉子的反常实验现象出发,推导了造成反常现象的物理原理,最后发现存在与浮沉子初始漂浮状态相对应的水下平衡位置,并对该平衡位置所处的深度进行了推导.结合该理论解释了两种反常现象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2.
浮沉子是初中物理浮力教学中常做的演示实验之一,操作时偶尔会出现无法下沉或下沉后不再上浮的现象。从三种配重不同的浮沉子浮与沉的实验现象出发,对浮沉子浮与沉的原理进行深度剖析,找到有的浮沉子不下沉而有的浮沉子下沉后不上浮的原因,为成功制作浮沉子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浮沉子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即好玩有趣又有探究意味。有教材在“沉和浮”的资料库中介绍了利用笔帽和橡皮泥制作“浮沉子”的方法,但这种制作方法不易调节,且橡皮泥时间长了也会“化”在水里。我们找到了一种材料,制作更简单的浮沉子——吸管浮沉子(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浮沉子是学生学习浮力时做的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图,塑料可乐瓶中倒悬的小玻璃瓶称为浮沉子。当用力捏可乐瓶时,浮沉子下沉,当松手后,浮沉子又会上浮,直到漂浮于可乐瓶中水面为止。似乎手压塑料瓶时,浮沉子就下沉;手松以后,浮沉子就上浮。实际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5.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理解该知识点,也难以记忆和应用。笔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浮沉条件之后,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浮沉子,这样就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科技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其动手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锻炼。  相似文献   

6.
笛卡尔浮沉子实验是物理学中一个比较有名的实验,本教具从浮沉子出发,通过发散性思维,赋予其新的功能。然后选择不同的材料,制作了不同的浮沉子,创造性地制成了趣味握力计与小小潜水艇,使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演示性!这两个教具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简单,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主探究并验证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所受浮力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我们研究了IYPT2021赛题中的第六题“不可逆转的浮沉子”。通过实验和理论建模计算分析了恢复气压后浮沉子不能上浮现象,利用tracker软件分别动态和静态地测量了临界深度值,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了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采用PBL进行“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设计,以“浮沉子”为中心问题,逐步分解,以问题提出、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与评价、迁移应用为脉络,设计课堂教学的流程。  相似文献   

9.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对初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学好这一知识更为困难。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对学生学好“浮力”的知识,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至关重要。为了能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与社会文化有紧密联系。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商朝的社会面貌。通过比较甲骨文里“子”“女”诸字,可以了解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以“反常浮沉子”为主题,研发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实验设计,拓展八年级“浮力”的难点教学与科普教学。从课本例子潜水艇出发,挖掘其背后的真实问题情境素材,从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操作三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聚焦发展学生学科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指向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新样态。  相似文献   

12.
“子学精神”除叛逆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担当精神、和谐精神、自省精神、自律精神、宽容精神等,还可进一步概括为独立精神、乐观精神、执着精神、理性精神、仁爱精神、平等精神、经世济民精神、弘道殉道精神、超越精神等。“子学精神”是中国创造,为传统学术灵魂,历久而弥新。“子学精神”对“新子学”极具启示意义,“新子学”的学术使命就是提炼、阐发、传承、弘扬“子学精神”,适应新时代需要,响应时代新问题,复兴传统文化,建设理想社会。自主创新,不断超越,建构新的学术范式,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成一家之言”,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作新的探索,返本开新,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3.
浮沉子实验通常用来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A为玻璃容器,B为水,C为玻璃瓶浮沉子,D为浮沉子的空气柱,E为橡皮膜,R为被封闭的气体。  相似文献   

14.
释“子”     
小篆“子”字,象人首与手足之形。“子”的本义是“孩子”,男女兼指。《仪礼·丧服礼》: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 “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古文中,“子”指男还是指女,常常需结合语境才能确定。《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  相似文献   

15.
后缀"子"是一种典型的词缀形式,它的演变既体现了语法化过程,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功能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后缀"子"的语法化体现与演变过程,其次详细分析了其种类及其特征,理清了后缀"子"本身及其与词根之间的关系意义,最后从类属、色彩、虚化、区别、音节五个方面研究了后缀"子"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罗山方言从总体上来说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本文收集了罗山方言中的大量"子"尾词,根据"子"尾词的音节和表意特点对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并和普通话作一些简单对比。然后简要说明"子"尾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诸子”属“子”,还是属“经”?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常常这样问。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诸子”及其相关知识“经、史、子、集”作一番分析解说。先说“诸子”的含义。《辞海·语词分册》是这样解  相似文献   

18.
多个小称词缀共存是赣语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而且它们的来源往往不同。赣语安义话来自小称词缀的名词后缀“哩”“嘚”“子”共存,从语法功能、语用差异、语音演变等角度来看具有不同的来源,历史层次亦有别。“哩”是最早的层次,可能来源于“儿”;“嘚”历史层次居中,来源于“崽”,语法化链条最为完整;“子”缀是受强势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影响导致的最晚起的层次,但有替代其他二者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实现"停课不停学",居家学习是疫情时期的最佳选择。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校开设选择性、个性化的线上课程,教师整合家校教学资源开展开放的科学探究活动,成为线上教学聚焦的热点。在"浮与沉"的教学中,布置居家制作"浮沉子"模型并后期制作成微视频,以比赛的形式参与分享和交流,大力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文章用任务驱动学习,开展居家学习模型制作比赛,激发学生居家学习的兴趣,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符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现行教育环境下,教育培养学生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圈养模式。在这个外在的大模式下,教学在理论上被分割为课堂教学和课余教学。子曰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而侍坐与对话则介于课堂与课余教学之间,三者均承继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存在着较大的缺陷,需要在汲取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圈养教育模式的缺陷,使其既合乎我国教育现状的发展,又能实现现代教育环境下各类教学方式有效结合,创造教学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