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分析企业研发职能与生产职能,并研究其分工问题逻辑起点的基础上,借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构建超边际分析模型,并对职能分工进行均衡分析。一方面,分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外包"现象与职能分工的关系;另一方面,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分工经济低下阶段,企业要向更加有效率的分工经济发展,就必须从降低交易费用系数和提升专业化经济程度入手。  相似文献   

2.
"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是现阶段我国理论研究和政府实践的热门话题,而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场化的重要主体。基于这一研究视角,文章以分析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价值诉求为基础,探讨了当前我国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可能,通过明晰文化企业的角色定位,从供给模式和政府保障两大部分对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路径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3.
应用对应分析法,运用SPSS生成城市职能分工的点聚图,并得出反映城市间潜在职能互补性的统计量"总惯性",对2005年和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职能分工体系特征、格局及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区域内2005—2014年城市职能互补性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1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内的信息服务、商贸、金融等高端服务业逐渐转变为专业化职能,并向区域内核心城市集中,与此同时,工业制造业也向苏锡常及宁波都市圈集聚,转变为都市圈专业化职能,区域内分工格局得到优化。长三角城市群总惯性的演变特征呈"波峰波谷"交替的模式,总体上显示区域内城市间潜在职能互补性不断提高,但相对来说城市间职能分工水平仍较低。  相似文献   

4.
龙跃 《软科学》2011,(10):141-144
基于专业化分工论、价值网论视角,从制造企业内的服务价值演化、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演化、企业顾客供求关系演化等方面综述了制造服务价值演化过程的研究成果,探寻现有研究的普遍规律,并分析了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即制造服务跨界演化成为服务演化的重要发展趋势,需要不断探索资源社会化配置与专业化服务分工形成的服务演化模式,逐步完善制造服务的概念、特性并提出相关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刘家成  钟甫宁  徐志刚 《科研管理》2022,43(12):135-143
生产性服务带动创新是今后农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理解其作用机制及适用条件意义重大。以水稻和玉米生产外包服务为例,考察农时约束下环节作业的“时间规模”对外包服务供给的影响,进而讨论服务带动型创新模式在粮食生产不同环节的适用性。耕整地、播种、收割环节由于有效作业窗口期较长、环节作业时点相对固定,且不同地区的作业时点依纬度变化呈现先后顺序规律,环节专业化作业的“时间规模”较大,从而服务带动型创新模式具有可推广性。而病虫害防治环节作业时间紧迫,作业时点固定性程度低,不同纬度地区作业时间前后相继的规律性较弱,使得该环节专业化作业的“时间规模”过小,外包服务供给不足有其必然性,服务带动型创新模式在此类环节应用的有效性较低,未来技术研发及土地规模化、连片化提升空间规模和分工生产率差是这类环节外包服务向更高水平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以自主创新和专业化分工模式为主题,对张江高科技园进行调研分析,得出中国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分工模式的缺陷。针对这一缺陷及相关理论设计中国高新区新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并探讨高新区分工模式转换的路径,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7.
<正>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地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区分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市场化发展,加强专业化分工,拓展市场空间,实现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从国际上看,科技服务机构创办主体,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江苏省116家企业研发机构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江苏省企业研发机构具有重视产品和技术、重视柔性引进人才、重视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等特征。在公共服务需求方面,产学研合作是第一服务需求,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小额贷款和风险投资需求强烈。为促进江苏省企业研发机构发展,建议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集聚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构建多渠道融资体系,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城市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的路径,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有重要的意义。阐述城市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的必要性,分析其理论依据和市场化供给的条件,论述了城市公共物品市场化供给的三种模式:BOT模式、PPP模式和ABS模式。  相似文献   

10.
效能监察是企业监察职能的重要体现,本文就当前电力企业效能监察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电力企业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围绕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以企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和管理短板入手,以管理提升为最终目标,坚持抓早抓小,注重事前预防和事中监察,把效能监察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坚持循序渐进,就能一定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但斌  刘利华 《软科学》2007,21(3):34-36
基于制造企业的价值链,提出了面向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体系结构,描述了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的定位问题,分析了面向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类型及特点,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面向产品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的三种典型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洁  张旭梅  但斌 《软科学》2010,24(2):75-78
以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关联为切入点,提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基于共生性的融合模式、基于内生性的融合模式、基于互补性的融合模式,分析了三种融合模式的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需要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企业知识与经验的提炼与重用,通过案例挖掘得到业务问题解决方案并进行标准化建模,提出了业务问题的表达模型及其解决方案的多视图建模方法,提出基于业务问题解决方案的知识服务体系框架,不再局限于以往基于案例捆绑的知识与经验表达方法,在案例层次解析的基础上对业务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更小粒度的业务案例经验与知识的重用,有利于企业知识的沉淀及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集成。  相似文献   

14.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选取2005-2018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直接效应更大;(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工业生产率、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三条路径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但存在异质性;(3)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两种中介效应均存在双重门槛,且两者在调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绿色经济效率中表现出“由抑制到促进,由微弱到增强”的阶梯性特征。文章不仅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中具体的影响路径;同时,也证实了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在机制出发,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工业效率以及产生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3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工业效率,还能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围地区的工业效率,而且这种空间外溢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边界。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来看,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工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吴义爽 《科研管理》2014,35(7):20-26
"如何加速集聚进程、同时规避网络风险"是当前中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亟待统筹解决的现实问题,而理论界鲜有探讨。本文基于对浙江地区近年来若干创新个案的观察,主要运用产业集聚理论、双边平台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理论,研究一种平台企业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为解决前述问题提供理论与经验支撑。文章首先从整体结构、交易与竞合关系、治理主体三个方面刻画了平台企业主导下服务交易网络的架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剖析了前述创新个案中存在的多重集聚动力机制,以及平台企业对集聚网络的风险控制机制。文章对该模式加速集聚进程同时规避网络风险的机理给出了一个"架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解释,并进一步讨论了蕴含其中的理论与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江苏沿海开发,需要进一步增强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对外服务功能,强化其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是当今体现区域中心城市对外服务功能强弱的核心门类,江苏沿海地区三个中心城市应紧抓国家战略机遇,通过优化区域分工、强化产业集聚、深化体制改革等途径,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努力增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对外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8.
试图理清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对其创新表现的影响是否真的朝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海关数据、中国企业专利数据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得到2000—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和地区的相关信息,以企业出口上游度、进口上游度和净上游度为核心解释变量,测算企业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分工位置,通过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企业创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企业通过进口中间品回退到本国进行纯国内生产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国内生产环节数的增加促进企业开展创新行为,尤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参与国内生产可以弥补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进而提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上述作用存在“强化正向,弱化负向”的调节作用,除了政府宏观引导的作用,企业本身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和吸引高科技人才两个渠道影响创新的物质和人力条件,以此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赵益维  罗建强  冯庆华 《科研管理》2020,41(10):164-173
制造企业已经意识到服务创新的重要性,但服务创新的动力机制依然模糊。梳理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相关理论,解构制造企业服务创新三种驱动力---外界触发、企业创新意识和内部创新,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驱动力以及不同驱动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界触发、企业创新意识和内部创新基础三者均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并且外界触发和企业内部创新基础还通过创新意识这一中介变量对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起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在于:知识或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证分析显示,(1)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均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分地区研究表明,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3)从作用途径来看,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且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基础设施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