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兰芳 《现代语文》2008,(2):19-20
“内隐学习”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A.S.Reber)1967年首先提出来的,“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行为的学习”(郭秀艳《内隐学习的理论和实验》)。经历了三十余年的研究和争论,如今研究者都已公认,所有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内隐学习。并概括出内隐学习的以下特征:首先,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内的外显规则;第二,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具有较高的迁移易化能力:第三,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且内隐地获得的知识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但能在无意识之中加以应用。作为内隐学习的下位概念,语文内隐学习是内隐学习理论基于汉语文的特点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应用。具体来说,它是指学生在复杂的语文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语文知识并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
受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启发,教学的原理不应只是在学习者的脑子里填充知识,更应使学习者处在一种知识产生最佳结构的状态。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处理教育行为中很重要的一种关系——教与学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语文的知识与技能、文字的学习、课文的阅读理解与记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自动式的使用语文能力以及外显与内隐的知识。这样我们就会明白小学语文教学教什么与不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内隐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学习可以按照两种模式来进行: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内隐学习”模式。从知识获得过程和特点来看: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的外显规则;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很容易概括到不同的符号集合;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且内隐地获得的知识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能在无意识之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4.
"内隐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学习可以按照两种模式来进行: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内隐学习"模式。从知识获得过程和特点来看: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的外显规则;内隐学习具有概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理论,内隐学习理论从人的无意识层面研究学习现象。语感的心理表征是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语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内隐学习。内隐学习理论对于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汉语语感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鉴于内隐学习理论,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要注意让学生泛读、熟读、背诵;经常进行语感训练,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6.
内隐学习理论从人的无意识心理层面研究学习现象,从而揭示出人类另外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内隐学习。本文意在探讨语感与内隐学习及缄默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语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内隐学习,而语感的心理表征也就是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同时,语感素质的提升和发展也需要外显知识的强化。  相似文献   

7.
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1967年发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一文,首次提出内隐学习的概念,他将其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即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根据以后的一系列研究,他把学习划分为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和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两种。  相似文献   

8.
第二语言的内隐学习是内隐学习在应用方面的前沿课题。为探讨小学儿童英语语音规则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规律,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共94名,男女各半,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分为学习、练习和测试三个阶段,实验一操纵了视听通道变量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变量的组合,实验二操纵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变量在学习阶段和练习阶段的不同顺序的组合,得出以下结论:(1)儿童在英语语音规则的学习中,通道效应显著,通过视觉通道获得的成绩显著好于通过听觉通道获得的成绩;(2)对于单词测试和完形测试而言,内隐和外显的学习效应并不显著,内隐和外显学习不同的组合顺序效应也不显著;但就这两种测试正确率的平均值而言,内隐学习的正确率最高,而且这种内隐学习的方式是先内隐学习,随后进行外显练习;(3)对于规则测试而言,不仅受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影响,而且也受内隐和外显组合顺序的影响,表现为内隐学习和外显练习、外显学习与外显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最好,外显学习与内隐练习结合的方式居中,内隐学习与内隐练习结合的方式最差。  相似文献   

9.
内隐序列学习中究竟习得了什么知识,一直是本领域的争论核心。以任务分离范式为实验逻辑,而提出的内隐学习系统和外显学习系统的观点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该实验逻辑遭遇到操作定义的科学性问题和测验的纯净性问题,于是加工分离范式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单一学习系统似乎又出现回归,并可能促进内隐序列学习的生理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内隐学习是人们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内隐学习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语文课程改革中一条全新的思路,其目的是通过研究教学过程中缄默知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传递和转化,找到一条适合汉语阅读、表达、思考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内隐学习的特征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阅读、表达和思考三个方面来探索将内隐学习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在阅读方面,着重强调语法规则的抽象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表达方面,着重强调自由表达、产生式表达和迫选式表达三种方法;在思考方面,着重强调自由扩散和逐层深入两种思考模式。内隐学习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既丰富了内隐学习的研究内容,也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