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英语发展的总趋向是由繁到简,即力求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最大限度地表达思想。英语由繁到简地演化途径有若干种,其中一种频繁出现并引起语言界愈加关注的语言现象是英语的定语前移趋向(switch—to—the—front—position tendency)。三种定语前移方式,即:由介词短语转化来的前移定语,由定语从句转化来的前移定语,由整个句子转化来的前移定语。其文体效应可概括为形象生动,幽默诙谐和凝练紧凑。  相似文献   

2.
英语和汉语的定语位置,有同有异,变化较多。总的来看,英语定语位置比较灵活,汉语定语位置比较固定。汉语定语多置于中心词之前,英语定语则前置后置都很普遍。汉语定语以前置为主,这就限制了汉语句子的长度,英语定语后置的可能性大,这就便于英语  相似文献   

3.
不同民族面对基本相同的客观世界,具有大致相同的心理反应,在语言结构上也会存在一些共性。古汉语和英语都有后置定语的句式,作用也大致相同。由于文化背景、发展时空不同,因此在表达习惯上各有变例。本文就古汉语与英语的后置定语的含义、形式、内容、范围和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和课下听取的学生反映,我了解到学生们对英语句子结构中的后置定语感到头痛,尤其是那些定语较多、较长的句子,简直无从下手去分析和理顺句意,影响了对文章的理解和翻译。针对这一问题,教学中每遇后置定语的结构我着重强调它的位置,加深他们对后置定语的印象,从而逐渐熟悉了这一语言现象。现将常见的几种后置定语总结  相似文献   

5.
英语中的定语分为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两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课文中的长句子里后置定语出现频率很高。因此,了解后置定语的用法及翻译对于英语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句子成份.在古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面,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有的加结构助词,有的不加,比如:(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2)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表定语,△表中心词)但是,古汉语中也常常有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的情况。定语后置主要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并造成一种特殊的句式,使语言生动流畅富于变化,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由于这样,定语是否后置就与它的性质有关,一般是修饰性的定语经常后置,限制性的定语有时后置,领属性定语和同一性定语不后置.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的定语包括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这里要谈的是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是初中英语教材重要的语法项目之一,定语后置的语法大致有八种: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的定语包括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这里要谈的是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是初中英语教材重要的语法项目之一,定语后置的语法大致有八种: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教学中,定语从句是非常重要的语法项目。讲好定语从句,对于准确地表达概念、训练严谨的逻辑思维至关重要,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是英语中常见的句式,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势必影响对原文的准确理解。一、从英汉两种语言分析入手,导入定语从句讲授定语从句,应从英汉两种语言定语的位置差异导入,分析两种语言在修饰与被修饰之间的关系的异同。1.相同点:英汉两种语言某个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时都是定语在前。如:汉语:年轻的教师、美丽的花园英语:a young teacher、a beautiful garden2.不同点:短语作定语和定语从句,汉语前置,英语后置,名称也不同,英语中的定语从  相似文献   

10.
后置定语在医学英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定语从句、分词短语、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等均可用来作后置定语.了解后置定语的种类和用法对于阅读和翻译医学文献有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定语后置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是否存在后置定语?这是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文献材料表明,定语后置的现象在古汉语中虽然不很多,却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这是原始汉藏语在汉语中留下的残迹。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定语是英语句子的一个基本成分。英语中的定语的表达是灵活多样的,有些定语可以置于被修饰词的前面,有些则要跟在后面。本论述了英语中后置定语的一些类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讨论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能力目标和课程定位、中国人的英语能力以及中国人英语学习的目标语等,接着讨论大学校本英语水平考试设计中的几个核心能力构念,即语言能力的可分性、语言能力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等.认为,如果考试设计成员对这些核心理念或者能力构念模糊不清、观点不明,就会直接影响考试设计的质...  相似文献   

14.
李超 《海外英语》2014,(13):262-264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language education and issues in Hong Kong,The language apply maintain successfully the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identity needs in Hong Kong,both English and Cantonese are mainly in the different areas,meeting the different needs of various aspects of the mainstream language.Hong Kong was a multi-lingual region.English was the official language in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before Return;English enjoyed a dominant position in Hong Kong,where express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Chinese and English code-switching is also very common.The Return of Hong Kong has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to language phenomenon;greatly strengthen the importance of Mandarin.In this paper,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linguistic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glish position before and after Hong Kong's return to China,discussing economic,business,education,and other area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English status,and analyzes the Hong Kong residents for English,Cantonese and Mandarin language attitude.  相似文献   

15.
英语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要想掌握好英语,就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本文就英语口语教学的培养途径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适时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社会交往能力转到培养他们的认知学术语言能力。在大学英语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可采用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开发适合中国学生使用的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应考虑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学科知识水平以及高层次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建构认知学术语言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前后置定语语义差异在英汉语言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置定语与后置定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既存在共同点,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语义靠近原理和长度距离标记来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以及在两种语言中所反映的语言倾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8.
英语在短短数百年间,由小岛语言一跃成为全球通用语;英语在全球通用是与其使用者的实力有关的;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英语仍维持其地位;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各种英语变体会趋同,一种标准英语将会出现。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实践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宗旨是运用以交际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发展英语学习者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能适应现代英语教学发展的合格的英语教师。交际法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使用情景中的语言,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动力,鼓励全方位的语言交流,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因此,英语教学应是在交际法为主导地位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语言教学方法,使语言教学发展呈现一元化与多元化有机结合的趋势。本文就是实践应用和创新发展英语交际法理论的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20.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ir graduate attributes, claim that graduates have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an attribute encompassing, at the least, written and oral literacies. Despite this claim,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have been criticised over the past decade for their lack of rigour in assessing this attribute; a criticism generally linked to perceived weaknesses in graduates’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ELP). Indee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programmes designed to develop students’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are invariably add-ons, despite ELP being a significant facet of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ver a six-year period, of wide-ranging ELP policy and strategies within one Australian university. Basing decisions on research pointing to good practice, evidence collected through various trials, dialogue with stakeholders, and ongoing evaluation of all action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key factors in moving towards the integration of ELP within cour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