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枫 《新闻记者》2005,(3):60-61
新闻摄影中的瞬间新闻与文字新闻在采集方面有所不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文字新闻可以记述也能追述.而瞬间新闻则不能.它只能在现场抓拍。因此瞬间新闻应该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记者只有到现场去,才能获得,舍此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2.
“我叫丛飞.来自深圳.义工编码是2478。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站在哪个舞台上.丛飞都是这样亮出自己的“名片”。  相似文献   

3.
1948年11月2日晚上.陈布雷前往南京黄埔路总统官邸。他本是这儿的常客,这一回,却有点非同寻常,他不是去开会.也不是应总统的召见,而是去探望病人蒋介石。“龙体”欠安,以陈布雷的身份和他对领袖之忠诚,不能不有所表示.这也是个单独面谈的难得机会。有些话是不宜在公众的会议上说的。  相似文献   

4.
他不想成为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剧变的旁观者.所以要在事业活跃时期回国.对中国有所贡献。 对于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神经科学家.公众更熟悉的不是他研究的领域.而是他大胆、犀利的言论  相似文献   

5.
刘斌 《新闻与写作》2007,(12):42-43
在同事眼中,54岁的冯存礼是一位快乐的长者、快乐的领导.走进他的办公室.经常能看到他谈笑风生的样子.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每逢节日,他总要给每位部下发去一条幽默风趣的祝福短信.感谢大家一段时间以来的辛勤工作。部下与他相处.不觉得他像一位领导,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  相似文献   

6.
老祝是个痛快人。南方日报社大院里.有的是比他字漂亮、擅书能写的才子,可像他这样百无禁忌、痛陈时弊、我手写我心的,并不是很多:老祝还是个有心人和勤快人.广东新闻圈子里有的是比他学问深、作多的能,可像他这样厚积多年一涌而出、一个月里连出三本专的.实不多见!  相似文献   

7.
谢高德 《出版参考》2006,(11):42-43
古人说得好.好阿谀奉承的人不能不防。他今天能对你极尽能事地吹捧.明天他也能对别人如此这般地炮制一番.这种人只是图一己之私利,没有什么道德、气节可言。但现实之中却是这种人吃得开.他们随波逐流.善于溜须拍马.没有多少真本事。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顾的。  相似文献   

8.
钱学森作为一位老教育工作者.他根据自身成长经历和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认为.新时代我们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这些新人应当熟悉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即三个层次、十一个部类的内容: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即大成智慧;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而且在钱学森看来.这些新人从4岁到12岁接受一贯制教育.要达到高中毕业水平;12岁到18岁接受高等教育.达到硕士研究生的水平。然后,再深入造就。综合发展。成为具有政治可靠、道德纯洁、文理兼顾、古今融会、中西贯通的全才,即通才。他认为。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通才。才能不局限于某个学科领域,在多学科、多领域。有所创新。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9.
戚冠洁 《大观周刊》2006,(19):I0026-I0026
在骄阳似火的夏日.不但能安然地享受舒适的汽车生活,还能让你的爱车安度盛夏,当然少不了细心的呵护和专业的维护。本期绍了一些小经验。希望对各位车主有所帮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沉默     
梁实秋 《出版参考》2006,(11):14-14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的答的答的声音特别响。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枝接一枝地抽了起来.巴答巴答之声可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地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  相似文献   

11.
胡荧 《新闻天地》2011,(11):32-33
从风华正茂到花甲之年.从赵日可更名为申长城.在漫长的39年里,他履行承诺守护着一段亲情。 在老母亲失去独子承受着剜心之痛时.是他挺身而出.承接着一个家的责任:当老人家生病住院时.是他在病床前衣不解带地照顾:当老人家提出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时.他又义不容辞地陪同母亲前往……9月9日.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他表示: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老母亲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我国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提出此观点的依据是基于这么一个数字——截至2001年.全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共有143万人.但近11万人已到退休年龄,真正还能有所贡献的也就3万多人。  相似文献   

13.
他没当过一天兵,可写出的军事新闻.不论何种题材.一字一句却像从官兵心底汩汩流出的清泉.清澈见底,沁人心脾。他在当地报纸上策划的军事新闻宣传专栏,“活鱼”竞跃.满纸生辉.被称为当地的“军报”。他和当地驻军打成一片,帮其带出了一支能在国家级报刊独立见稿的新闻宣传队伍。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年轻时就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不随波逐流,时而提出质疑。当他少年时求知于厦门宗教学校寻源学院时.对学校严格要求学生不准看报、不准看本国图书、不准看闲书的规定非常反感.这期间能使他稍有兴趣的.就是学校图书馆.虽然庋藏的大多是宗教书籍.但毕竞聚集了方方面面的宗教知识.常令他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5.
2005年2月28日,是大学开学第一天.吴廷俊院长却在几天前就开始了他的工作。在接受我们采访之前.他刚刚参加完学校的一个会议。一回到办公室,他便和我们聊了起来。年整60岁的他,以他那特有的求真风格纵谈新闻与新闻教育,做真人与做真新闻、做真学问……我们一一记录下来.希望它能引发更多新闻专业的学生和新闻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麦迦 《电子出版》2005,(11):11-16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袁大宏教授曾有一件令他“想起来就汗颜”的事,八十年代他到通用汽车的技术中心参观.看到的安全气囊控制模块很小.零部件少得能数过来.就说:“这东西我们也能搞。”谁知接待他的老外听了一言不发。袁先生问翻译怎么回事?翻译悄悄说:人家没法回答你.你的想法说明了你的无知。  相似文献   

17.
吴红 《中国档案》2004,(5):52-55
李辉是人民日报记者.是报人,是搞新闻的,但他的杜会文化声望却恰恰来自对“旧闻”的执著痴迷。这听上击似乎有点悖谬.不可思议.可事实正是如此。确切地说,他是一个能够把几十年前的陈年往事翻腾出新闻效果来的人,他能把文坛的旧人旧事撰写得鲜活饱满、引人人胜。  相似文献   

18.
苦航     
29岁的李军强.清瘦、谦和,近视镜后的目光总是真诚的凝望着你。他说自己1990年中专毕业在合阳公路段上班,1991年调渭南总段宣传部工作。只短短几年.他的成绩就令人赞叹……上中学时,李军强就喜欢上了写作,白天没时间,R能像当县委宣传部长的父亲那样“开夜车”。星期天,他总是热衷于观察生活.博览群书,苦苦笔耕。干部子女的优越感在他身上无影无踪.面对‘节格”乐此不疲。李军强先后工作过的单位领导告诉笔者:每天第一个上岗的是他,扫地、擦桌、提水者也是他.下基层上工地从不嫌苦怕累。4人科室领导占半,写材料办简讯.从不…  相似文献   

19.
李海燕 《图书馆杂志》2006,25(11):92-93
在武汉大学出版发行系读本科的时候,对王建辉的学术研究就有所耳闻,其时他是我们学校的兼职教授。虽不曾有缘聆听先生教诲,但还记得和他的学生聊天,这位师兄颇以能拜王建辉门下为豪。拿到这册《老出版人肖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版),不禁忆起,三年前的我,是不是还在入神地听着出版史老师抑扬顿挫地讲解出版界逝去的岁月。  相似文献   

20.
已经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维忠,8年来.在全国“两会”上共提交100多份议案或建议.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何以能如此?据他自己说,是得益于身边的一批“编外代表”——记朋友。在履行代表职责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大批记.不少30岁左右的年轻记同他成了“忘年交”。正是这些记朋友.助了他一臂之力,使他的“代表生涯”充实而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