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大学生就处于从模拟实践、虚拟实践向亲知实践、现实实践转化阶段。高校美育应遵循揭示人类活动的审美本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强化掌握世界的多种方式之间的沟通与转换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生命意义美的内在向度,以解决心理感性的实现问题;同时,还需要延伸生活实践之美、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科技之美等外在向度,以唤醒生命的丰富实践感知力,拓展人掌握世界的丰富方式及敏锐力。  相似文献   

2.
《史记》呈现了司马迁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强烈的生命意志,是司马迁用生命追求永恒之美,以心态表现艺术之美、用“残身”传递时代之美的结晶,渗透着司马迁生命与审美的二重曲。  相似文献   

3.
侯召波 《文教资料》2011,(7):213-214
审美教育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其要义在于发展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给予个体生命"存在的勇气",实现生命之美,并在世界观的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人生世界的审美精神,对于引导大学生用审美的态度关注自身,关注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生活之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文辛 《学周刊C版》2023,(35):148-150
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地理教学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模块进行了探索和改进:自然地理,探寻科学美;旅游地理,提升审美素养;自然灾害与防治,体会生命之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之美。力求通过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和美的集中体现。因为禅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同样禅宗美学始终所关注的也是人的生命活动。在审美理想的追求上,禅宗以圆为美,认为"大圆境界"是最高、极致的境界。而圆又是"禅"、"心"、"悟"的核心范畴,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展示出蕴含冲突因素的宇宙、人生原在、终极和谐之美。所以禅实质上就是一种圆满之美,"禅"就是"圆","心"本自"圆","心"、"物"相"圆",因而禅宗所标举的参禅与审美体验是以"圆"求"圆",即强调从圆满的自足自性、本心出发,经历万物万象,再复归为圆满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圆融之美。  相似文献   

6.
语文文本,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媒介.教师要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及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的美,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苍凉美,是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审美经验中独特的贡献之一,也是张爱玲小说吸引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审美追求读者群的主要原因。从主观上说,苍凉美是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上的自觉审美追求,从客观上说,苍凉美其实是张爱玲人生感受与经验的自然呈现;从外部看,苍凉美存在于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中,而内在地看,苍凉美其实更深地隐含在张爱玲的生命文本中,正是因为生命在生活体验里内蕴了这种苍凉,才形成审美感知和表达冲动,并凝聚为小说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8.
审美的自然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审美的最高境界.由于生命境界与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认识由低级到高级依次表现为亲和之美、并育之美与无言之美三个审美认识层次,但是这并不代表自然境界本身的特征.审美认识的自然境界由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日益沉沦的趋势.这是值得反思的.  相似文献   

9.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艺术作为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它的审美功能是以音乐的美作用于人身心乃至社会的审美效应,审美价值取向是审美教育中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审美实践还可以提高学生审美价值取向的评价能力和鉴别能力,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向上提升和向外拓展。  相似文献   

10.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在王国维心目中,“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另一方面,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是生命的存在,后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也是艺术美,形式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论美也以人为核心。庄子论道与美、真与美、审美心态等一系列美学理论命题,如“法天贵真”、“自适其适”等,都体现出了时人之生命的热切关注,这也使庄子的关学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3.
大美审美是中国自然审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大美研究离不开大美审美主体的研究,大美审美主体意识的研究是大美审美研究的基础。在具体的大美审美活动中,其主体意识主要包括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审美主体的时间意识是大美审美主体赋予审美对象的一个新的维度,它使得大美成为时间维度上的存在物并在时间维度上获得了意义;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是时间意识在审美主体个体方面的特殊表现,是人生短暂与时间无穷之间不可缓和的矛盾在主体方面的反映,在情感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因自身无法与大美相较的生命短促感而来的审美悲情;审美主体的价值观念表现了审美主体意欲克服时间无穷与生命有限的矛盾、把外在于人的无限时空与人的存在一体化的主观追求,在人生存在的虚空中注入与具有绝对价值和意义真实的大美相对应的个体价值,作为个体生命对抗生存空虚的保证。审美主体的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中国大美审美的重要因素,在对大美的审美观照中,这些主体意识最终表现为审美主体效法自然、追随自然的渴求和达致与天地合一、与日月同辉的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音乐是瞬息万变、推陈出新的领域,是社会敏感的神经,在其身上集结、纠缠了丰富、复杂的政治、文化、时代信息。流行音乐所反映出的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远远超越了流行音乐本身的艺术之美。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研究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状况,对其美学特征、审美趣味变迁历程及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作了详实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辨味审美基源于食味,必然体现生命感性,遵循肉体思维原则.女人是感性的动物,较之于男人更贴近生命的本真,更能触摸生命感性的运动.顺应生命的本真,其内在地就表现为和谐与优美,是为中和之美,其外显就是富于虚灵的幻想和性情的阴柔.女人的这些特性恰与审美之味相通,从而使辨味审美颇具女人味.  相似文献   

16.
在绘本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绘本中的人文价值,适当选用贴近学生年龄、讲述生命意义的绘本,探寻多种教学方式,开启绘本阅读教学的“寻美”之旅,展现绘本的画面之美、文字之美,能让学生获得积极主动的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在感悟“生命之美”“独特之美”“成长之美”的过程中,学生初步认识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  相似文献   

17.
《诗经》展现商周人们的审美人生相。类意识之自由美,彰显人与客体的和谐;类存在之反思美,高扬主体生命精神;类价值之理想美,显示审美人生意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感受到课文之美,达到审美教育的预期效果呢?笔者认为,关键在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均在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课文之美,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都离不开课堂。美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为中介,潜移默化的,因此,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缺少课堂教学之美,学生这一主体就很难进行能动的审美,少了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就难以产生教学的美感效应。这样一来,审美教育就仍是一句空话。鉴于此,我们就必须以课堂为依托,创造课堂教学的美。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以"散步"的漫谈方式诉说了中华古典艺术的美学内蕴与厚重的文化精神,同时比较、分析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在宗白华的笔下,艺术源于不同时代下人们对自由生命活动的体验和感悟,艺术的创造是基于这种体悟而展开的自由自觉的美之创化,充盈着个体生命的真切情感体验,又升华为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形成为主观与客观融合、以致天人合一的美的世界;不同时代、民族境遇下人对世界人生的情感体验的差异性,又展开为不同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审美差异性。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显示出他对于艺术本体及审美理念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