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的基础.如果由于饥饿,由于贫穷,你腹内空空,那么无论在你的头脑中,在你的心中或是在你的感觉中,都不会有道德的基础和资料.  相似文献   

2.
就人们普遍的道德信仰和道德价值而言,历史地存在着民间道德范式与制度化道德范式。在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中,虽然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存在着道德价值的同一性基础,并且保证了道德文化的稳态性,但由于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的自身价值逻辑存在差异,需要在新形势下通过价值认同来促进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的同构。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的迅猛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中日渐凸现。但由于网络运行规律的独特性,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奠定网络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营造网络道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健全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规范网络道德建设的网上行为;造就网络道德建设的得力师资。  相似文献   

4.
论孝悌道德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孝、悌是调谐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方面曾起了起始和基础作用。今天,由于孝道观念的淡化,孝道教育的弱化,大学生孝悌道德出现滑坡,因此,加强孝悌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将传统道德资源弃之不用,造成道德倒退甚至衰败。由于缺乏传统道德资源作为理论基础,现代道德教育陷入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超越现代道德教育之路在于与传统道德资源对接,重建现代社会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6.
刘鹏 《天津教育》2021,(2):30-31
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道德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道德与法治的培育。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做到"德"与"法"相结合,否则很容易变成照本宣科的理论教育。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一些明显存在的弊端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一线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课程和教材理念的把握,及时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教师道德的研究也正在实现由"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这是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实教育中对于"教师专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还很不到位,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澄清确立教师专业道德的意义和基础.教师专业道德确立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其确立的两个基础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我→你”存在关系中的道德作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道德状况的恶劣,在于越来越多的"我"信守"他→社会"式行动模式和道德评价模式,使我的道德不在场,由此形成我对道德的不作为,这种不作为行为本质上是我对我之存在故乡和生存家园的放逐。改变这种道德状况的有效途径是重建我的道德,使我重返以"我→你"为原初存在结构的关系世界,重建以我与自然、我与人、我与精神实体为三维向度的生存家园。我的道德的重建的主体前提是重塑我的道德意识、明朗我的道德态度、明确我的道德责任,形成我的道德在场坚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展开道德作为;我的道德作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我所不欲勿施于你,我之所欲亦施于你;我欲立而立你,我欲达而达你。  相似文献   

9.
马丁·布伯"对话哲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观,即人化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德育活动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我—你"之精神相遇观认为,学校德育中师生关系为一种互理解、协同进步的互动式关系,"信任、自由、包容"应为师生对话关系构建的道德基础。由此,学校德育实践应关注设置促进学生实现道德内化的德育目标,构建"我—你"新型师生对话关系和建立拥有良好道德氛围的道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教育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生活对于道德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又由于道德教育这个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不能建立在生活这个无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的基础上,所以道德教育不能以生活为本原和基础,不能回归于生活。由于道德实践对于道德教育具有本体论意义,又由于道德实践是一个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它与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内在的同一性,所以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真正本原和基础。道德教育应回归于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伦理视角下分析了道德与法律的新关系,主张承认区别,强调联系,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功能上"你帮我一把,我帮你一把";在实施过程上"你借我一下,我借你一下".文章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阐述了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律冲突时的道德选择与法律选择,主张法律融入更多的道德,实现即合法又合理的目标.最后论述了新时期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新内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注重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发挥整体优势与组合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方出现互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的康德和20世纪的哈贝马斯在不同的条件下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理性的危机,使他们肩负着相同的使命——重振理性,并由此走上了伦理学,在伦理学中坚持道德原则的普遍性。他们都以理性、人的主体性作为普遍性道德原则的基础、前提,但是由于对作为普遍性道德原则的基础的理性的理解、对普遍性道德原则的主体构成的规定、对普遍性道德原则的解释的不同,使他们的普遍性道德原则具有不同的特征:前者表现为封闭性、命令性和理想性,后者则表现为开放性、公正性和现实性。比较他们的普遍性道德原则会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教师道德权威是一种教师通过道德指令施加于学生并为学生自觉遵循的作用力。由于学生总是具有一种反抗遵循的可能性,所以存在一个道德权威的证成问题。教师道德权威的证成具有一个实践推理的双重结构:其一是基础理由,它成为学生履行指令所规定义务的道德依据;其二是条件理由,它使学生具有遵循教师指令的规范必要性。就基础理由来说,由于道德指令反映了两类具有不同道德性质的道德善,所以据此可以将教师道德权威分为效果论权威与非效果论权威两种类型。就条件理由来说,教师道德权威的证成要求教师同时拥有道德判断力与道德品格这两种德性。就它的德育意义来说,教师道德权威有利于发挥道德教导、道德氛围以及教师道德人格的德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学生自身、时代的变迁以及学校德育的误区等原因,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而自我意识的产生是道德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基础上,可以从社会、学校和中学生自身积极探寻中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实现中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实效性方面存在着某种困境,即如何实现从道德知识到道德实践的转化。《基础》课旨在让学习者理解其在各种伦理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并能通过实践权利和义务获得自身完善和幸福。然而由于言辞随时间推移会逐渐与其所指示的原初意义脱离,加之规则伦理学的表述方式无益于还原一种活生生的伦理生存状况,使学习者无法切身感受到道德,从而无法获得道德实践的动力。在教学中引入具有伦理价值的叙事性材料,并引导学生从切己的问题进入,将不失为解决道德实践困境的有益尝试之一。  相似文献   

16.
道德从来不是凝固不变的,道德在历史中生长变化,道德只有在历史的比较中方能衡量进步还是退步。道德建设具有广泛性和基础性。  相似文献   

17.
教师道德权威及其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道德权威的错误理解,事实上教师已丧失了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权威性。真正的教师道德权威体现在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价值的权威性,从而对道德价值产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并追求和选择之。角色尊重是教师道德权威产生的源泉,对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和活动的深入了解是实现教师道德权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的态度会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产生极大地影响.后进生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在学习上、道德情操培养上,落后于其他的学生,但他们同样是教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实践在道德现象中的基础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实践是人类既改造社会又改造人本身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在整个道德生活、道德现象中具有基础地位.这种基础地位充分表现在它对道德意识、道德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注重道德实践的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对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尤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一贯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在他看来,“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而“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所以,陶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