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只青蛙先叫起来,接着有青蛙应一声,然后塘这边,塘那边,满塘的青蛙都叫了。那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一声,轻一声,弱一声的歌唱,犹如天籁。  相似文献   

2.
声训辨     
声训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诂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探求语源的重要方法。但声训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属不属于声训 ,各家看法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汉语史的考察认为 ,声训是以声通义这一训诂方法的统称 ,它从古至今都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上古声训、右文说、因声求义说是一脉相承的体系 ,这正体现了声训从萌芽到发生、发展直至成熟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3.
“真假相接声型”共鸣是一种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的混合声,在中低声区用真声。高声区用假声的一种共鸣状态。“真假相容声型”共鸣是指在中低声区用真声,在高声区以真声为基础融进假声的一种共鸣状态。炸音指昆曲净角演员唱念时发出的象打炸雷、放鞭炮一样四面开放式的爆破而出的声音,具有独特的共鸣效果。  相似文献   

4.
教学《秋声赋》,我们往往会重视秋声秋状、秋气秋义的铺陈渲染与跌宕生姿、曲折有致的行文,但容易对文末的一小段“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一掠而过。宛如一支交响曲的《秋声赋》,其中以细雨之声、波涛之声、金铁之声、行军之声描摹秋声,又间杂读书之声、问答之声、唧唧虫声。最后作者让所有声响归于一声叹息.这声叹息正是文章的关键词,解读此段对把握文章的脉络与内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戴震《毛诗补传》中语之转、一声之转、声义通这三种声训进行了考察,考察后得出:戴 震在《毛诗补传》中所提出的语之转、一声之转、声义通都以声纽双声为主;韵部则复杂多样,有的以韵部有 联系为主,有的则与韵部无多大联系。  相似文献   

6.
火车的汽笛声是有含义的。一长声——停着的火车表示要开动了;正在行驶的火车,表示接近车站、桥梁、施工地点,要注意安全。两长声——表示火车要后退。短声——在调车时,一短声表示进一道,二短声进二道。  相似文献   

7.
摇篮     
毋爱像儿时的摇篮,“咬呀、咬呀”地摇动一声是召唤,一声是安慰,一声是叮呼,一声是提醒,“咬呀,咬呀”地摇动我长大。摇篮@田敏珊!六年级~~  相似文献   

8.
新年的钟声一声比一声悦耳,庆祝的鞭炮声一声比一声震耳。手机信息的提示声也赶热闹似的,一声比一声急:汪雅丽,这孩子都当副局长了,还记得给我这个初中老师送来美好的祝福;杨凌杰,昔日的顽皮孩已成了铜都阀门厂的副总经理;董慧,身在大洋彼岸的她始终心里还惦记着我这个曾经的班主任……我的眼睛模糊了,被浓浓的祝福包围着,巨大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9.
口技是一种杂技节目,我国在明清时代较为流行。《口技》写的是一场表演,表现了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课文是从那些力面来表现出口技者表演之“善”呢?一声音摹拟在表演中,口技者摹拟出多种事物的声音:犬吠、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声)、(房屋)力拉崩倒、火爆声、呼呼风声、泼水声等等。口技者还摹拟出各种人的不同声响: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等等。口技者在摹拟各种人和物的声音时,有单声、有混声、有渐起、有突发,有“一人大呼”、  相似文献   

10.
清晨,我听到了呼噜声——哈哈,爸爸出差回来了!我迅速跑下楼,打开钢琴盖,给爸爸的呼噜配上了一段美妙的音乐。我一边弹琴一边唱着为爸爸的呼噜编的歌:呼噜——呼噜——一声悠长,一声短促,把一天的疲劳消除。呼噜一呼噜——一声高亢,一声低沉,  相似文献   

11.
李雯 《考试周刊》2010,(30):55-55
一、民族声乐中女高音的发声方法 声带是发声体,是给基本音的地方,是音源。凡是健康的嗓子都有两种技能,一种是发真声的,真嗓子的机能,叫"重机能";一种是发假声的,假嗓子的机能,叫"轻机能",女高音的发声,是在真声的基础上,随着音高的上升而假声成分增多,变得以假声为主。在歌唱中,呼吸、发声、共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呼吸支撑着高音假声的舒展。  相似文献   

12.
唉,妈妈     
小静,小静——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急,妈妈的喊声从隔壁传了过来。我懊恼地从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格林童话》中抬起头来,心中埋怨着:唉,妈妈,你……我没有立刻应声。门咚的一声被踢开了,妈妈满脸怒气,大声嚷道:你这个小书迷,一吃完饭就躲起来看故事书,喊你好几声也不吭声,是哑了,还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别对不同汉语水平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进行了汉语声调的听辨实验。实验结果发现维吾尔族学习者容易混淆二声与三声,因此二声和三声的听辨正确率较低,一声和四声的听辨较容易。由此推断维吾尔族学习者首先习得一声和四声然后是二声和三声,同时不同的语音环境时声调辨别正确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是中国传统的释义方法之一。时至今日,声训在词语的考证和训释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声训的定义、发展史、依据、材料、方式、作用以及局限性等方面都是声训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声训上述各方面做了一个系统的论述,希望能对声训这一训诂学方法有一个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唉.妈妈     
“小静,小静——”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急,妈妈的喊声从隔壁传了过来。我懊恼地从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格林童话》中抬起头来,心中埋怨着:“唉,妈妈,你……”我没有立刻应声。  相似文献   

16.
大学影像     
《中学理科》2009,(4):F0002-F0002
燕子的呢喃 永远不及我史诗般的吟唱 不刻意地绽放 不炫耀地与蝶共舞 总是在时间的节奏里惊醒 高一声,低一声 长一声,短一声 在我的心田低吟浅唱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块瑰宝。书中有一种特殊的字形结构分析叫亦声,这种文字的特点是亦形亦声,它叫亦声字。了解亦声字声形兼备这一特殊结构形式,对探索语源和揭示声义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认识汉字的音、形、义亦大有帮助。书中部分亦声字已经指出,但却遗漏了不少。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考证,补出遗漏部分,并指出其缘由,使其形体结构分析体系更趋于完善,且有助于读者们加深对汉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咕咕,咕咕,山上的花儿一朵朵,谁在花中唱着歌。一声一声飘天上,一声一声绕山坡。快去花旁找一找,谁唱的歌儿这么快乐。哈,找到了,找到了,唱歌儿的是只小八哥。  相似文献   

19.
声训是训诂学中的一种训诂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因声求义",它对音义关系的探索属于语言学的范围。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视角看声训,声训与普通语言学思想具有契合点,同时也存在着重大的谬误。声训和传统训诂学的科学方法值得当代借鉴和发展,而其中的谬误则需要改正,这就要求声训乃至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领域的词汇学、语义学接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汉字历史发展的角度浅析了《说文解字》的前十则省声字,从中可以看出省声不是一种造字的方法而是一种用字的方法。由于各种原因,《说文解字》对省声字的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对待《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时要采取谨慎态度,在具体分析其形声字时,要采取历时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