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用革命、爱情、理想谱写的一首青春赞歌,它是一部全面反映20世纪30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部“红色经典”,阅读那一代青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青春之歌,相信它对我们的成长不无启迪。(雨田)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2011,(13):58-58
代表作品《青春之歌》 女作家杨沫创作的带有自传体色彩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真实地再现了革命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个人的成长,1958年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之后,迅速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小说之一。1959年初,这部作品又被及时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10周年的献礼片公映,产生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3.
(一)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林红和林道静》一课,是从杨沫同志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节选的。《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它从1958年初问世以来,就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的喜爱,成为流行最广泛的现代作品之一。这部小说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北京一批青年爱国学生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到一九三五年“一二·九”这一历史大风暴中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东北已经沦陷,华北危在旦夕。蒋介石反动派对日寇的侵略却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节节退让,卖国投降,引起全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4.
著名华人女作家赵淑侠的长篇小说《我们的歌》洋溢着爱国的激情和青春的气息,呼唤一种对生活真诚和美好的期待,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均具深深的感染力。小说对异域的艰辛、人世的沧桑,漂泊异乡华人的孤独苦闷的心绪与拼搏自强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风格清新质朴,意境悠远。情挚意切的民族情感是这部长篇小说思想感情的血脉,海外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只有祖国真正崛起和强大,所有炎黄子孙才能够真正高贵和骄傲。《我们的歌》是一曲青春之歌,爱情之歌,更是对祖国的挚爱之歌,是一曲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永恒的恋歌。  相似文献   

5.
杨沫的《青春之歌》在出版后颇受好评,然而仅一年后,由郭开发表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对《青春之歌》的讨论。50-60年代学者们普遍从“政治阶级视角”去理解作品,而忽略了文本本身的价值意义;70-80年代,《青春之歌》走出“文革”的冷遇,研究者们将视点放到文本内部进行探讨分析;80年代末-90年代中后期对《青春之歌》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气象,分别从女性主义、心里批评、社会文化批评等全新的视角予以丰富开创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青春之歌》是著名的红色经典小说,自1958年该小说初版本行世至今,戴愉这一角色之于〈青春之歌=》的叙事功能被长久的忽略。笔者以为,戴愉是个没有信仰的叛徒,更是个被隔离的病人。在〈青春之歌》中,这一角色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本文就以《青春之歌》中的叛徒戴愉为例,从其叛徒和病人双重身份人手,试析这一双重身份所承担的双重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7.
《青春之歌》在它问世迄令将近二十年的过程里,被“四人邦”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禁锢的岁月就长达十年之久;随着党的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伟大胜利,它又再版了。这就表明,“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同样地,人民历来就是作品好坏优劣、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唯一判断者。《青春之歌》经受了长时间的考验,堪称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杨沫对《青春之歌》1958年版本的修改,对比1958年版《青春之歌》与1960年版的不同,探讨林道静形象从血性的人到革命图腾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和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分别是各自时代展示女性精神成长的优秀作品。用成长小说的视角来比较和考量这两部小说,会发现"成长"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某些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杨沫对《青春之歌》1958年版本的修改,对比1958年版《青春之歌》与1960年版的不同,探讨林道静形象从血性的人到革命图腾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在对建国后17年文学的研究中,由于受到“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小城春秋》的文学史地位被《青春之歌》遮蔽了。其实,《青春之歌》的文学史地位的获得,主要来自知识分子类型化的设计和处理,而这一写法发端于两年前的《小城春秋》,《青春之歌》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工、完善和使之更加成熟。两部小说对知识分子类型化设计、处理的要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标准”、“两个向度”、“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9月14日 晴 一本好书在一个人的人生某个时期的出现,无疑会对这个人的人生道路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我而言,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13.
《青春之歌》是一部女性知识分子讲述知识分子成长故事的小说,小说将女性情爱与革命并置叙述,并且相互置换,呈现了情爱与革命之间的互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青春之歌》并不是仅仅书写情爱与革命的矛盾,同时也书写二者之间的互动,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青春之歌》提供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革命的一种镜像,《青春之歌》既是知识分子青春的歌,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诗。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15.
《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第一部正面描写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之所以在广大青年读者中激起巨大的反响,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横纵两方面分析了林道静性格特征及成长历程,并论述这一人物形象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金霞 《天中学刊》2012,27(6):93-96
《青春之歌》在叙事策略上与众多文本发生了互文性关系:首先,它承继了"五四"叙事、"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叙事模式;其次,它遵从了1950年代社会历史文本对文学叙事的规约;再次,后启蒙叙事文本对《青春之歌》进行了叙事方面的修正。因此,在互文性视阈下解读《青春之歌》的叙事策略,可获取一种新的艺术视野和发现,显示出文学与文化交汇通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青春之歌》是一部渗透着强烈女性解放意识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蜕变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成长历程。通过林道静的人生经历,作者着意从婚姻解放、理想解放以及人格解放三个潜在方面来展现和探讨作者的女性解放意识。  相似文献   

18.
《青春之歌》是中国现代文学之中的佼佼者,这部小说也是女作家杨沫创作的第一部小说。《青春之歌》塑造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其中江华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青春风景创作丛书”,包括《女生贾梅》、《青春口哨》、《女中学生传奇》、《涉世之初》、《女孩船》等五部作品,这套以当代中小学生为描写对象的中长篇小说问世后,很快在社会各界产生较强反响。不久该丛书又获中宣  相似文献   

20.
华杉 《新读写》2009,(10):28-29
凡是读过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读者,都会对杨沫塑造的女主人公林道静留下深刻的印象。林道静艰难的人生旅程,她由泪水和欢笑交织的纷繁复杂的感情生活曾经拨动了一代青年的心弦。身为作家的杨沫对于文学与人生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