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认为,人类最大的不平等,是出生地的不平等。前年四月.我去杭州,住到了西湖柳浪闻莺的一家饭店。早起看西湖,薄雾似纱,堤柳如烟,正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季节。虽然不是“西湖七月半”,但已能领略西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的美丽了,此时,徒发“恨不生江南”的慨叹。  相似文献   

2.
游西湖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俗诘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风光美如画,西湖山水甲天下。暑假的西湖之行,使我至今难忘。这天是阴天,西子湖畔的树木在浓雾中隐约可见。远处,宝石山被雾笼罩了,只露出了山头,山顶的宝塔如卫士一般守护着西湖。平静的湖面白茫茫的,整个西湖有一种淡  相似文献   

3.
①友人住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②去年,我应邀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次笔会。那是我第一次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③一天,友人陪我游西湖。那天细雨潇潇,水天一色,风景怡人的西湖尽在蒙蒙细雨之中。放眼望去,烟波浩渺,如诗如画,不由感叹:西湖风景,名不虚传。④不料,友人淡淡一笑:“西湖虽秀,见得多了,不足为奇。”⑤友人的话,使我缄默良久。  相似文献   

4.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首先,我要从东边的山海关, 飞到西边的嘉峪关,看一看穿过崇山峻岭的万里长城,摸一摸数不清的方砖和条石,找一找战争留下的痕迹,嗅一嗅中华民族古老的气息。 在长城上休息片刻,我再飞往浙江省杭州市,站在西湖的湖心亭里,观赏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美景。告别西湖后,我想起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佳句,于是我不畏艰辛,又飞往安徽省的黄山,领略峰峦叠嶂、奇峰怪石、云雾缭绕的黄山奇景。  相似文献   

5.
一、《西湖》一文教学成了我的心病学《西湖》一文时,方明同学请了病假。三天后,方明捧着书向我走来“:老师,帮我补补课吧。”“噢,这三天我们学习了《西湖》一课。《西湖》中的生词比较多,你先把生字会认会写,课文读熟。明天我再给你说说一些词句。”“生词我会写了,课文也会背了呢。”方明有些得意。“你知道什么叫柳丝轻拂吗?”一个学生在一旁插嘴。“老师,你看那柳条随风轻轻摆动是不是柳丝轻拂?”方明指着小花园的柳树说道。“是,是”我答应着。方明走了,望着她的背影,心里竟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感。《西湖》一文词藻华丽,学生难读、难懂…  相似文献   

6.
西湖船工     
西湖的话题.人们谈论得够多的了。“柳浪闻莺”、“三潭印月”诸多由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风景名胜以及春湖水满,远山近树,高塔长桥等种种写意画似的湖山妙境,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北宋苏东坡对西湖的赞美.应该说是颇具代表性的了。然而,去春由杭州归来,时常牵动我的思绪并引发我的写作冲动的,却是烟波浩渺的西湖水面上那道人的风景——西湖船工。  相似文献   

7.
我的相框里有一张照片,每当我看到它时,西湖美景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去年“五一”黄金周,我和姑姑在杭州游玩时拍下的。到了杭州,我们就直接去了西湖。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底下,竟有这么美的地方!那里的水,清清的,凉凉的。我用手捧起来喝一口,嗯!甜丝丝的。  相似文献   

8.
友人住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去年,我应邀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次笔会。那是我第一次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一天,友人陪我游西湖。那天细雨潇潇,水天一色,风景怡人的西湖尽在蒙蒙细雨之中。放眼望去,烟波浩渺,如诗如画,不由感叹:西湖风光,名不虚传。不料,友人淡淡一笑:“西湖虽秀,见得多了,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9.
焦小芳 《南昌教育》2006,(10):34-34
爱人的家乡名曰“西湖”,多么令人神往地方。可叫我遗憾的是,此“西湖”却不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西湖,而是赣江支流——青岚湖畔一道小河汊旁的一个小山村。  相似文献   

10.
看焰火     
傍晚,我和爸爸妈妈去西湖边看焰火。哇!看焰火的人可真多呀!把西湖围了一圈又一圈,连西湖边的环行道路上都站满了人,还有许多警察在维持秩序。放焰火的时间还没到,大家都在等着。渐渐地,天黑了,我的心都等急了,怎么还不放焰火呀?突然,“砰”的一声,一个五颜六色的“大彩球”飞上了天空。“开始了!”大家都欢叫起来,我也兴奋地跳了起来。快看呀,又一个焰火飞上了天,在空中散开像一棵大柳树,彩色的柳枝一条条地倒挂下来……瞧,五角星!一颗又大又红的五角星在西湖上空闪烁了片刻。好看的真是太多了,让人看都看不过来。美丽的爱心,五彩的花朵,耀…  相似文献   

11.
学开船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们来到了西湖公园开船。我冲上了一只蓝色的小船。“开——船——了——”随着我的一声大吼,船像一只失去了平衡的小鸟摇摇晃晃地冲出了码头。这只“蓝鸟”像是不愿意让我驾驶似的在水中摇头摆尾。  相似文献   

12.
王宝琪 《下一代》2013,(10):34-36
放暑假了,爸爸在杭州州打工,我自然就到杭州去度假了。第二天,爸爸就带我到西湖去玩。我们乘上画舫,荡舟西湖的碧波之上,看着四周的美景,别提有多惬意了。我指着南岸的一座宝塔,问爸爸:“这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吧?”  相似文献   

13.
衣服的风波     
星期一早晨,我穿上刚买来的深蓝色呢子服上班。刚跨进教室,项青便大声说了起来,“唉呀,吴老师穿的什么衣服呀!一点不像吴老师了,真像个丑八怪。”其他孩子也一起跟着议论起来。我大吃一惊,孩子们竟敢如此对我品头论足,真想狠狠教训他们一顿,但我抑制了自己的情绪,转而心平气和地走过去对项青说:“你觉得我的衣服哪一点不好看?”“颜色不好看。”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那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呢?”“我喜欢红色”,“我喜欢金黄色”……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争着说。“你们喜欢黑色吗?”“不喜欢。”他们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来审视教师,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是和谐、平等而真挚的。我欣赏自己对“师道尊严”的一次冲击。说真的,如  相似文献   

14.
学生真的可以跟我们争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上课,一位学生因为不同意我的解读,跟我争论起来。起初,我还能够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允许学生质疑,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期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拿出真诚欢迎学生质疑提问,真诚赞赏学生思维火花的架式。但是,当学生在我的“允许”和“暗示”下,真的开始与我辩论起来时,我那教师的权威却不知不觉得冒了出来,我以不耽误上课时间为由,  相似文献   

15.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又更新了,诸多让学生乏味的说教式课文删除了,新添了许多更具人文性的课文。人教版第八册《西湖的“绿”》教后,笔者深刻地领悟了新添此文,对孩子学习和生活所注入的生命活力。《西湖的“绿”》节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面对这篇课文,我陷入了沉思。古来人们颂西湖的文章就举不胜举,宗璞女士笔下的西湖,“绿”得几乎传神了。这样美妙绝伦的文章安排给四年级孩子学习,他们的小脑瓜子能感悟吗?能感悟多少?我该如何教这篇略读课文呢?猛然  相似文献   

16.
作为老师,我常对学生进行家访,而在家访中我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话——“孩子不怕我。”“不怕我”本该是好事,它体现了孩子与家长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可是,一些家长所说的“孩子不怕我”却是饱含了家教中的“无奈”。意思是孩  相似文献   

17.
一次听高三的复习课,内容是标点符号的用法。学生提出“冒号该管多长”的问题,教者几乎是“未有以应”。同仁们私下讨论,意见颇有分歧。我以为,冒号的管辖范围应以不造成歧义为限。下面从两个角度来谈。第一,冒号的管辖范围是否清晰与文字的长度不存在绝对的比例关系即并非越长越模糊,越短越清晰,而只与内容的逻辑界限相关。假如冒号所管的内容极短,当然无歧义。如“我的回答是:错”,“时间:1938年”,“地点:杭州”,“背景:西湖边”,冒号只管一个单词,不可能产生歧义。但有的所管文字虽长,亦无妨,如普通书信、倡议书或演讲辞、开幕辞等的称…  相似文献   

18.
《孔孟》选自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文中评论孟子的“平等思想”时引孟子的话来证明之:“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黄仁宇先生在称孟子的“平等思想”时加了一个修饰语“低水准”——“低水准平等思想”。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俗称“教参”)对“低水准平等思想”作如下解释:“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这个生活水平是很低的。”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四册收入袁宏道文《西湖游记二则》 ,该文前边的阅读提示称 :“作者不尚夸饰 ,而只就眼前之景随意点染几笔 ,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他是用自己的心来感受西湖之美的。”笔者琢磨再三 ,认为此话概念混淆 ,语义不明 ,有碍于教学。“灵性”一词的意义指动物经过训练而具有的智能。西湖作为自然景观 ,不可能具备灵性。如果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赋西湖以人的感情 ,说西湖有“灵性” ,未尝不可。问题在于 ,这条提示语 ,在“灵性”一词后紧承一破折号 ,解释说作者“是用自己的心来感受西湖之美的”。这显然是把“灵性”与“性灵”…  相似文献   

20.
在杭州爬山     
外地人看湖,杭州人爬山。这句话不知道是谁说的,反正不是我说的。我现在转述这句话,也不代表我就赞同这种观点。事实上,如果西湖小一点,杭州人说不定早就将它圈起来,坐在那里忙着收门票了。如果像池塘般大小,可能已变成某个富豪院子里的游泳池了。可惜西湖太大了,走上一圈都得花上一天,所以,杭州人就拍拍胸脯,洒脱地说:让你们外地人玩吧,我们到山上去“搞搞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