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听一位老师讲《祝福》,当讲到祥林嫂对阿毛的故事喋喋不休絮叨时,有很多学生在强忍着笑。本来令人潸然泪下的镜头在学生心目中却变得滑稽可笑。还记得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老师在讲解这声声哀怒,字字血泪的作品时,学生的表情与这一次也是惊人的相似:哄笑。造成这种审美失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当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教师在悲剧作品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移情性、高度的艺术性,这不能不说是悲剧作品教学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到贾志敏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老于的忧虑》(见《小学教学》2009年第九期卷首语),“老于”是谁呢?于永正老师也。他到底有什么忧虑呢?还是先让我们来听听吧: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我的老师》这篇记叙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品格,这七件事在文章中是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4期上刊登了姜夕吉老师的《从“口占一绝”看崔莺莺的悲剧命运》一文。因近日执教《长亭送别》一课,重又阅读姜老师的文章.就“口占一绝”这首诗在文章中的运用。产生了与姜老师不同的看法。现具体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湖南省长沙市一中胡军哲老师的新作《杏坛爬梳——来自一线的历史教育思考》一书(岳麓书社2011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杏坛爬梳》),收获颇丰。以前曾在《中学历史教学》杂志封二教坛精英中看到过关于胡军哲老师的介绍,也在《历史教学》等杂志上拜读过胡老师的文章。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看到他的作品结集出版,还是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6.
(一)一个不容忽视的偏向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翻阅了关于《跳水》教学的文章。仅近一年各地教育刊物发表的就有八篇,可是,却没有一篇谈到它的主题及其教学的。近几年来,我听小学语文课,怕有百十次,可也没有进行主题思想教学的。我手头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有十来本,只一本有“主题思想教学”这一节。由此看来,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论探讨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不重视主题思想的教学。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偏向。  相似文献   

7.
缥缈孤鸿影──探春悲剧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侧重描写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悲剧。作品以人生的辛酸、历史的无情、美的被毁灭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里既有尚处在蒙昧中的迎春悲剧;也有被送进风雨飘摇圣殿的元春悲剧;还有刻骨铭心的黛玉悲剧。本文仅就倾注了作者激越情感刻画出的探春这一女性形象,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粗浅的认识。一、“才自清明志自高”出生于三月初三的贾探春,是赫赫荣国府贾政的女儿。三月初三,又叫上已日。清代《借当》唱本中有:“上已时节三月三,老师父探春去游玩。”之说。洪秋蕃在《红楼梦抉隐》中说她:“有春则赏之。元春则探之,不肯虚掷春光,…  相似文献   

8.
前些日子,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4期)上看到了《〈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一文,细读之后,我发现颜老师这篇教学设计的是教学评价的缺失。近些年,我作为实习生的指导老师,发现他们的授课中普遍存在类似问题。本文就以颜老师文章为例对教学评价的缺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到贾志敏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老于的忧虑》(见《小学教学》2009年第九期卷首语),老于是谁呢?于永正老师也。他到底有什么忧虑呢?还是先让我们来听听吧:初春,桂林,我们不期而遇。是夜,  相似文献   

10.
也谈银元     
雷从海老师《不应忽视有关银元的教学》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3期),提醒我们“切不可忽视语文教材中有关银元的教学”。我赞同这一观点,应该在教学中穿插这一货币文化,它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但雷从海老师的文章有两点需作补充:一是要说明铸造...  相似文献   

11.
朱谦祥 《教育艺术》2005,(11):42-43
3月1日,《中国教育报》刊发的湖北省武钢九中李永高老师的《质疑推门听课》一文,在读者中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不少读了该文的老师,都发表了这样那样的看法。3月22日,《中国教育报》又刊发了两位校长的文章:《“推门听课”何错之有?》与《还是敲门听课好》,以回应李永高老师的文章。读了这三篇文章,我也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百合花》是女作家茹志鹃1958年3月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以解放战争时期的生活为背景,以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小通讯员和“我”一天的交往为线索,讲述了那个时代的~个感人故事。由于作品飘逸的风格,质朴优美的语言,疏密相间的情感节奏,温馨亲切的语调,几十年来,它曾被作为传统篇目,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不论是在高校中文系,还是在中学范文教学中,关于这篇作品的主题概括,几乎是众口一辞:歌颂军民鱼水深情。如王庆生,林志浩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认为:《百合在访“用主要笔墨,多层…  相似文献   

13.
“春雨贵如油”是夸张还是比喻?尊敬的李老师:我是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特写信向您请教。1986年北京人文函援大学出版的《现代汉语教程》(王松茂编任义民校)一书中引用鲁迅《漫谈漫画》中的一段话,认为“燕山雪花大如席”运用修辞手法是夸张。这...  相似文献   

14.
我能和贵刊《商榷与正误》相识,得益于一次谈话。那是1992年暑假,我在河南洛阳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专升本学习期间,同来自省内的老师们交流教学经验。其中有位老师提到他有一篇关于课本地图疑问的文章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上。当时我就对这位老师敢于质疑、求真求实的精神产生了敬仰之心。后来,我找到《中史参》拜读,终于在1990年的第3期中看到了那位老师的文章。它就收录在《商榷与正误》栏目中。这就是我第一次与该栏目结缘。仔细阅读后,我觉得该栏目办得非常好,能够贴近教学实际,教材中出现的纰漏、错误被细心、认真钻研的老师们…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窦娥冤》、《促织》三篇高中课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悲剧作品,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以各种艺术形式所阐述、传播,也一直为广大师生所喜爱。只是从总的来看,中学教材中悲剧作品的选编与悲剧作品的教学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对  相似文献   

16.
翁丽君 《现代语文》2006,(5):102-102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我通过延伸课外阅读《故乡》一文,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揭示社会本质,真正实现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和谐相接。鲁迅迅先生的《故乡》,是通过三组对比来揭示作品主题,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残酷压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入手,在形象的对比中层层揭示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刘春兰老师曾于2009年10月在《物理教学探讨》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万有引力是重力吗?》的文章。在文章中,刘老师提出了万有引力就是重力的观点,笔者对这一观点持不同的看法。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2年第7-8期《中学语文园地》上刊登了张树森老师的一篇文章,文题为《阅读过程中的破读例析》。文章所谈的破读问题,实际上就是阅读中的停顿问题。这是语文教学中经常碰到的较为棘手的问题。张树森老师提出这一问题,并认真进行研究,很有战略眼光。但是,张老师对所列举的几个例子的分析,我不敢苟同,就此我谈谈对其中几个例子的粗浅意见,与张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9.
校园幽默     
单数和复数   老师:“尼克,你懂得单数和复数了吗 ?”   尼克:“懂得了。”   老师:“那你说说看,‘裤子’是单数还是复数 ?”   尼克:“上面是单数,下面是复数。” 信口回答   彼得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因其贪玩,所以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有一次,语文老师问他:“你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谁的作品 ?”彼得懒洋洋地回答:“我怎么会知道呢 ?像我这么大的孩子是不喜欢看莎士比亚的作品的。” 喝酒与读书   “瞧你愁眉苦脸的,什么事呀 ?”“写篇文章,题目是《昨天我干了些啥》。”   “那好说,你昨天干了些啥呀 ?…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读到一篇好文章《"我就是一首诗"——现代诗教学手记》,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的周春梅老师,发表在《名作欣赏》2013年第6期上.这是我期待已久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假如校园里没有诗》,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中诗歌教育的缺失,感到忧虑.现在第一线教师发言了,而且一开口就呈现了如此成熟的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让我既惊喜又感动,并立刻产生一种冲动,要向更多的一线教师,向关心诗歌教育与诗歌命运的朋友,推荐这篇文章,以分享其中"浓得化不开"的诗性——不仅是诗歌本身的诗性,更是教育的诗性,我们自己生命中的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