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九思曾执掌华中工学院30余载,将一所初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兴工学院打造成为一所声名远扬的多科综合性大学。经历了临危受命-蓄势待发的初创期、首当其冲-艰难前进的发展前期、休戚与共-不断超越的发展中期以及老骥伏枥-再创辉煌的发展后期,华中工学院在朱九思的领导下,坚持科研是"源",教学是"流";强调综合发展,发挥多科性优势;主动延揽人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优化环境,建设完备校园资源;探索拓宽口径,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办学实践与改革,使华中工学院抓牢了发展机遇、增强了综合实力,得以迅速崛起,与国内外一流大学比肩。朱九思之喻家兴学丰富的价值意涵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2.
自"文革"后期始,华中工学院在以朱九思为首的学校党委领导下,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对中、青年教师进行脱产补课;狠抓师资队伍的扩大与结构改造;狠抓骨干教师的培养;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全面关心教师的生活。这些措施,为华中工学院由一所纯工科大学发展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并迅速在国内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华中工学院     
华中工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它座落在武汉市的近郊,傍依东湖,北临喻家山麓,占地二百公顷,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数百幢大小楼房,淹没在绿树之中。华中工学院是集中了原来我国南方的几所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的机械、电机、动力等工科院、系的师生和设备于1953年建立起来的。华中工  相似文献   

4.
文革后中国第一所实行改革的大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中工学院是"文革"后我国第一所突破苏联模式,实行改革的大学。经过1980年前后的改革,该校由一所纯工科大学开始转变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同时学校率先提出"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的指导思想,并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促进了科研、研究生教育与学校改革的良性循环。上述改革的成功实施,得益于上世纪70年代学校大胆地引进人才。  相似文献   

5.
姚启和教授的一生 ,是为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 ,劳心劳力 ,鞠躬尽瘁的一生。1 95 5年 ,姚启和作为湖北省委的一位领导人的秘书 ,随调至华中工学院 ,历任党委秘书、办公室主任、秘书长、副校长、党委副书记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 ,又到高等教育研究所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 ,至 2 0 0 1年病逝在教学岗位上。在这长达 46年的历程中 ,他并非都在领导岗位上 ,但他所从事的都是学校的管理、领导工作。《办大学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几十年间接、直接从事大学管…  相似文献   

6.
朱九思是1949年后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大学校长之一,他在华中工学院的办学实践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理念,并成为了公认的社会主义教育家。本文研究了他的大学管理理念,以便为更多的大学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红外科学技术讨论会”于10月5日至9日在华中工学院举行。来自全国68个单位的代表214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红外光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兵器工业部211所所长李炽同志主持了开幕式,国家科委光学学科组组长、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电子工业部1411所所长张连华同志和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陈挺教授在会上讲了话。  相似文献   

8.
由华中理工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刘献君、陈昌贵、陆家希编写的《怎样开始你的大学生活》一书,将于今年6月底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书针对大学新生和即将进入大学的青年朋友急切希望尽快了解大学,掌握大学生活特点的实际情况,从思想、学习、生活、能力四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9.
华中理工大学是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重点大学,是文、理、工、管、医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几所高等学府之一。华中理工大学建立于1953年(原名华中工学院)。经过40多年的历程,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教学中心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转变,由本科...  相似文献   

10.
吉林工业大学吉林工业大学是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建于1955年,系由原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山东工学院的有关专业合并组建,原名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汽车、拖拉机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1960...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一年底,华中工学院七七级工业自动化专业的一部分学生陆续接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其中,七七九一一班的一个自学小组——“三、三学习小组”的五个成员全部被录取为研究生。他们是:伍清河(录取为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系工业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周德坚(录取为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系系统工程专业研究生),张劲(录取为华中工学院经济管理系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许晓鸣(录取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潘继勤(录取为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其中,张劲、伍清河为出国预备生。有辛勤的耕耘,才会有丰硕的果实。回顾大学学习生活这一段历程,他们深深感谢老师的培养,同学的帮助,也庆幸他们学习小组两年来的共同努力终于见了成效。  相似文献   

12.
华中工学院成立已经整整30年了。在这30年中,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华中工学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华中工学院是1953年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要求而创建的。当时根据中央关于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的指示,集中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  相似文献   

13.
国家教委组织的高等工业学校教育改革调查组利用两年的时间,去了四川、陕西等九个省市,对64所高等工业学校进行调查。这64所院校当中,国家教委所属院校11所,除了华中工学院和大连工学院没有去以外,都去了;工业部委院校41所;省市院校12所,  相似文献   

14.
朱九思的大学教育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云 《高教探索》2001,(3):16-19
朱九思同志是我国当代名的教育家.他一生领导、主持华中工学院的工作长达30余年。任职期间,他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勇于改革,科学管理,把一所普通的单科性工学院办成一所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多科性理工大学,被誉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面旗帜。本着重介绍了他的大学教育理念,即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大学是办出来的,不是封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这几年来经常从电视、报刊上听到、看到高校合并的消息。就江苏而言 ,先是扬州师范学院和扬州工学院、农学院等大学合并成杨州大学 ,紧跟着东南大学也和铁道医学院等高校合并 ,苏州大学也合并了几所高校 ,使得本来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大学变得学科更齐全、实力更强大。外省似乎也在积极行动 ,杭州的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合并成立新浙江大学 ,湖北的华中理工学院也和湖北工学院合并成立了华中理工大学。一时间几乎全国都在刮一阵大学合并风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 ,都有这样一个变化 ,即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来经常从电视、报刊上听到、看到高校合并的消息。就江苏而言,先是扬州师范学院和扬州工学院、农学院等大学合并成杨州大学,紧跟着东南大学也和铁道医学院等高校合并,苏州大学也合并了几所高校,使得本来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大学变得学科更齐全、实力更强大。外省似乎也在积极行动,杭州的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合并成立新浙江大学,湖北的华中理工学院也和湖北工学院合并成立了华中理工大学。一时间几乎全国都在刮一阵大学合并风,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数学会运筹学学会举行的全国最优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六日至二十一日在华中工学院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军事部门和生产企业从事运筹学最优化方面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二百一十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数学会运筹学学会理事长许国志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副理事长越民义研究员致开幕词,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应邀在会上讲了话。  相似文献   

18.
华南工学院创办于一九五二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由原中山大学工学院、岭南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以及南昌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武昌中华大学、武汉交通学校的有关系科专业合并而成的。三十几年来,华南工学院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国规模较大和理、工、文、管结合的综合性工业大学。是向全国和港澳地区招生的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华南工学院地处亚热带和对外开放的南方门户——广州,毗邻港澳,广东经济特区的建设及南海石油崛起,都为这所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华南工学院根据自然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盐城工学院"卓越计划"试点班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为例,分别从教学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变革、评价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地方高校"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20.
华中大学作为华中地区唯一一所教会大学,因上乘的教学质量,一度被教育界称为"模范大学",其下设的理学院更是为华中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值得后学者关注与研究。从其历史进程来看,华中大学理科教育经历了初成期、推进期、困顿期以及恢复期四个阶段。就其具体办理而言,华中大学理科教育一直坚持"重质不重量"的原则,尤以下述数点最为突出:教师整体素质较高,关注青年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由博而专,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小规模培养学生,严格教学质量把关。这种"重质不重量"的人才培养原则,于今日高等理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