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坚定的文化启蒙者和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开创者,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呐喊》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其译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鲁迅文学"走出去"及其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力。本文对鲁迅小说集《呐喊》的英译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从文化负载词翻译、隐喻翻译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等方面对其英译研究进行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2.
张瑜 《现代语文》2008,(3):81-82
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英翻译名家杨宪益,戴乃迭对于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称谓语翻译进了分析和研究.杨完益,戴乃迭对于鲁迅小说<祝福>中称谓语的翻译,采用了具体、换算、变通、归化和异化等五种方法.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对当前译者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一束     
正"鲁迅与马克·吐温图片展"在洛杉矶开幕为期一周的"鲁迅与马克·吐温图片展"日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举行开幕典礼。本次图片展由鲁迅文化基金会、美国鲁迅文化传播协会和中国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介绍鲁迅与马克·吐温两位文学大师的生平与文学成就,展示鲁迅故乡绍兴风  相似文献   

4.
晚清青楼小说的传播与南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后期以大上海为轴心,江、浙繁华商埠为辐射带,形成了极具江南文化意味的以《海上花列传》为代表的青楼小说系列。清代后期小说的这种地域文化特征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演进历程中是独特的,从清代后期青楼小说叙事风格的地域化与传播走向、接受群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地域化;小说叙事主体的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濡染;小说的文化渊源与南方文化生态及相关的人文背景等层面来阐释清代后期文坛这一奇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使得文化传播变得可能也变得必要。汉语成语多蕴藏着中国几千年悠久深厚的文化,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汉语成语的翻译,分析表明,译者在"同"与"异"的权衡中恰当地表现"异",采取适度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实现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名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传播的主流,但它们在不同国家传播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二三流作品的传播有时超过了其在本土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带有随意性、偶然性以及名著文化含量高,传播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古代小说对接受国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其中被改编以适应接受国的文化传统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中国古代小说在译为外文时,除了文学翻译本身的限度,在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误解与遗漏,这在非汉字文化圈表现得更明显。由于文化传统与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小说在域外的解读,还产生了许多与本土不同的歧见。  相似文献   

7.
翻译传播理论的提出及其对翻译本质的诠释为认识与处理"中国英语"能否用于汉译英这一翻译界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用"中国英语"进行对外翻译能准确流畅地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了翻译的传播本质.  相似文献   

8.
由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学的特殊关系和鲁迅的留日经历,导致其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传播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成果。总体上讲,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代表了整个鲁迅海外相关研究的实绩;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可谓精彩纷呈,译者对他的关注热情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从未减退;而日本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鲁迅多是正面的评价和接受,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鲁迅研究专家;随着史料的发掘和研究方法的丰富,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学界更加关注重要日本学者对鲁迅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梳理鲁迅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研究状况,可以为当前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经验和参考,从而建构更加和谐的中外文学和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在莫言小说英译中,葛浩文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他在践行追求忠实、关注读者、创造性叛逆等文化翻译观念基础上,采用了彰显主体性、化解"悖论"、积极改写等文化翻译策略,为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化“走出去”是当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最为重要的决策。这其中,文学“走出去”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家的代表,鲁迅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其对外传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近四十年来世界各地对鲁迅及其作品对外传播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收集、分类与归纳分析。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蓝诗玲翻译的《阿Q及其他——鲁迅小说全集》是国外学者翻译中最完整、最受欢迎的版本。蓝译本的成功译介与文学场域中鲁迅享有的文化资本、作品本身的经典性,译者的文化资本和惯习介入以及企鹅出版机构的运作紧密相连。通过联合各方资本在场域中角逐更多的资本和利益,推动了鲁迅作品的接受与传播,同时学者、报刊和读者的评论为译本累积文化资本,助推了小说的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有许多可探讨的角度,本文研究的角度是其小说的"民间书写"特质。鲁迅小说会贯穿大量民间文化的书写,源于其童年切实的民间经验和成年后对民间文化的关注;而这种"民间书写"会成为鲁迅小说的"特质"又与其后来的漂泊经历、作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身份有关。本文分别从其小说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知识分子陌生化的叙述视角、对民间文化中鬼文化的突出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双重态度四个维度,去剖析鲁迅小说中对于底层人物精神与物质世界的描写及鲁迅对民间文化的态度,从而发现其与众不同的"民间书写"特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论失语形势严峻,对内创新不足,对外传播多舛,不解决难以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难以立足于世界文论之林。中国古代文论因其蕴藉独特而语言形式精致,独树一帜。但其对外传播与研究,离不开翻译活动。因其艰涩,难在翻译的过程中保持全貌。而创造性叛逆的引入为其翻译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与实践路径。论文从翻译传播学视角出发,探索《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旨在构建针对不同目标读者的中国古代文论所能够参考的翻译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4.
邢台是中国历史上殷商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辉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邢台地域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机遇,然而邢台地域文化的传播目前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邢台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利用好新媒体、国际赛事和国际交流等对外传播途径,提高对外传播质量,促成邢台地域文化"走出去",增强其国际影响力,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发挥重要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文学的译介传播间接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而鲁迅小说以国民性批判和民族启蒙为特点,塑造了诸多集国民性和民族性特点的经典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翻译中的再现效果无疑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本研究以鲁迅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塑造的“狂人”形象为例,借助语料库工具总结“狂人”形象在蓝诗玲译本、莱尔译本和杨氏译本中的再现特点。研究发现,三个译本中再现的“狂人”形象在饱满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原因在于译者对原文人物形象文学性和译文流畅性的取舍差异而造成的人物形象翻译策略差异。研究认为,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的外译应在反映和展现优秀积极的中国文化以及国家形象的前提下,通过适当调整其表现方式以符合受众的阅读审美度,提高其接受度。  相似文献   

16.
乡土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载体。甘肃作家雪漠创作的《大漠祭》和《猎原》两部小说,以甘肃农村为地域背景,用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西北农村的“风俗画面”。文章以这两部小说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和分析译者在翻译小说中乡土语言时运用的翻译策略及经验得失。研究发现,在翻译乡土语言时,译者灵活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既注重中国本土文化观念与表达方式的准确传递,使原文异域特色得以保留;也关照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惯习,对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语言表达淡化处理,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与接受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鲁迅的翻译和热情传播,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产生巨大影响。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的直接动机是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文学理论课的需要,其深层动机则借《苦闷的象征》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传播自己的文艺思想。探讨鲁迅翻译、传播、阐释《苦闷的象征》的多元动机,为深入研究鲁迅前后期文艺思想的变化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副文本对于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在揭示译者翻译思想、提供译者与读者交流平台、探究译本生成和传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鲁迅译作中的副文本因素,从内文本和外围文本方面探讨鲁迅译作传播的原因,指出鲁迅撰写的大量序、跋等文字材料,大量和翻译相关的杂文,出版商的推介,鲁迅本人的崇高地位等要素对鲁迅译作和鲁迅翻译思想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地域文化是某一区域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既包括建筑、服饰、技艺、制度等,也包括语言、心态、观念、习惯等。文学作品在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其思想与价值观念。人深受其所在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学作品也具有深刻地域文化特征。在具体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应提升对地域文化的重视程度,关注当地方言表达方式与地域文化,从而提升翻译准确度。由王颖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京味小说英译研究》,是一本围绕地域文化特点,从中国文化版图中单独提取京味文学并加以研究的专著。该书详细分析了地域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呈现形式,提出应重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还原中华文化特色,推动地域文化的弘扬与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本文结合上述观点与相关实例,参考文化地理学观点,就地域文化对文学翻译实践的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龙文化作为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现象,长期以来都不能被西方人真正理解。在涉及"龙"的英、法翻译时,译者的第一反应通常是"dragon",但是中文中的"龙"与英文及法文中的"dragon"在内涵和意象上是完全不同的,如何翻译"龙"在中华龙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要利用多种媒体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华龙文化;要掌控龙文化传播中的翻译权利;要清理纠正有关双语词典中一切有关中华龙文化的错误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