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员集聚是基于异质性主体间演化博弈产生的合作群体涌现过程,这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和激烈的生态竞争中极富挑战。构建核心企业、互补主体和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集聚中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AGC工业联合体的成员集聚进行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结合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集聚的自组织机制。结果发现,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性创新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愿景作为关键涨落,触发了核心企业、互补主体与政府之间演化博弈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从而涌现成员集聚的耗散结构。  相似文献   

2.
企业的合作与竞争行为会影响其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性,从而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与获取。本研究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抽象为一个由技术依赖关系构成的创新网络,利用NK模型揭示隐藏的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与获取协同耦合演化路径。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依次遵循"初始愿景构建—价值创造与获取交互—创新生态系统漂移"三阶段演进路径。企业通过探索不同领域知识和整合不同领域架构知识,有效实施专利模块化架构战略,有助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更好地实现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协同耦合。本研究旨在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和基于模块化架构战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曹兴  马慧 《科学学研究》2019,37(1):165-174
通过分析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了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增长机制,构建了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双重双向形成模型。运用仿真方法动态模拟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形成过程,分析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及其节点动态演进的规律。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创新网络形成依赖于企业间知识转移行为,具有生命周期特性;在网络形成发展期知识状态增速最大并趋于饱和;在网络形成稳定期具有无标度特性,呈现“多核心”网络结构;新兴技术企业扩大知识转移的频率和范围,加速提升企业知识状态,是成为网络核心企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不同环境下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问题,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共生演化模型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对不同的共生演化模式进行计算机仿真,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提出促进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共生合作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创新生态系统是由核心企业共生单元、配套组织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通过各种共生模式在所形成的共生界面上从事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等共生活动的复杂系统。(2)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均衡结果取决于核心企业、配套组织之间共生系数的取值。(3)互惠共生是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单元演化的最佳方向,应致力把寄生共生和偏利共生模式转换到互惠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5.
郑帅  王海军 《科研管理》2021,42(1):33-46
制造企业生态化创新战略转型中,枢纽企业为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如何伴随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而做出技术、商业决策?依据“情境-结构-机制”的研究框架对海尔集团进行纵向案例研究,从模块化视角探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机制与路径特征。研究表明:(1)情境主导了技术创新的可实现性,技术标准、用户需求和政策支持3个情境因素驱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交互演进。(2)发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3个重要特征,即创新架构模块化、交互界面开放性、网络治理嵌入性。海尔模块化生态圈战略转型历经的开拓布网期、扩展织网期和颠覆融网期3个发展阶段,以 “产品、生产模块化-组织模块化-超模块化”的架构创新驱动了海尔集团创新生态系统 “以内部研发为中心的创新体系-以产业链协同为中心的创新体系-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实现机制突出表现在杠杆、协同和互利机制上,通过揭示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实现机制的作用逻辑,提出杠杆机制呈现出重用“模块资源-平台资源-场景资源”的演化路径,协同机制使枢纽企业在系统中的角色沿着 “分解者-平台领导者-创新集成商”演化,互利机制呈现出“企业主导-开放市场机制”的演化路径。研究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传统制造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战略转型提供方案设计启示。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聚焦于互补者所具备的不同互补性关系对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机制,基于赋能理论视角,选取以JD集团为核心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及互补者K1和K2作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探索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与互补者之间的互动演化以及赋能过程,并通过互补者类型区分揭示赋能过程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核心企业的生态价值主张伴随数字平台的升级迭代不断清晰化和明确化,其动态演化性影响互补者数字创新结果;基于数字创新基础差异性的迁移型和原生型两类互补者表现出不同的互补关系演进路径,前者拥有一定的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是从双向唯一互补性关系逐步演变为唯一互补和超模互补共存的关系,而后者与核心企业则是从单边依赖的单向唯一互补性关系逐渐演化成双向唯一互补性关系、再到唯一互补和超模互补共存的关系;互补性关系具有动态演进性和差异性,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赋能过程,逐渐从核心企业单边输出式赋能转向生态多边共创式赋能。因此,核心企业基于数字平台搭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要重视不同演进阶段赋能机制的特点以有效激发互补者创新,各类企业要拥抱数字创新以获...  相似文献   

7.
孙冰  徐晓菲  姚洪涛 《科学学研究》2016,33(8):1244-1254
基于多层分析框架(multi-level perspectives)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结合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社会技术范式的特征,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阶段划分为技术保护期、市场选择期、竞争扩散期。以深圳市新能源公共交通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样本,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新能源公共交通创新生态系统经历技术保护期、市场选择期、竞争扩散期,进行了有序演化;核心企业的发展战略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的支持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是系统内成员间协同合作的结果。研究结论对于深入推进并发展中国新能源公交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新创企业依靠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异军突起,在全球生产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学者和企业逐渐意识到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本文选取宁德时代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探讨新创企业从嵌入到构建企业型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发展阶段与资源获取途径的协同是新创企业从“嵌入基于产品的创新生态系统—嵌入基于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基于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力;制度情境和市场情境的耦合是推动企业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外部动因,动态能力从“扫描能力—感知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的进阶是实现企业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内在基础;新创企业与异质性创新生态系统模式间的联系、双元情境和动态能力之间持续的正反馈,推动了新创企业朝着“构建—拓展—深化”企业型创新生态系统的方向演化,最终实现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9.
没有遵循传统后发国家和企业依托技术学习、低成本生产要素嵌入全新产业链的模式,而是关注后发企业如何通过价值创造影响创新生态参与者的行为。选取5家光伏产业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过程追踪的历史方法,研究了本土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机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制度机会窗口创造市场容量与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失衡,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外部动因。(2)后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内部动因。(3)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后发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把握需求机会能力的提升之间不断的正反馈,是后发企业持续推进下一个阶段生态结构演化的关键。理论层面,研究突破了基于"日韩经验"追赶研究范式和欧美传统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局限,全面拓展"新兴经济大国"场景下的产业创新相关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后发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生态系统的情境下,制度窗口、市场窗口创造的外部机会,以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模式创新互动的关系。实践层面,研究通过诠释市场结构失衡和企业资源、能力匹配的协同关系,提供了后发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演化角度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构建、发展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升我国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自组织演化和熵变理论引入创新生态系统,分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以及其自组织演化特征和条件,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熵变分析,构建熵变模型,针对不同演化阶段和路径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性和非平衡态是该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非线性机制和随机涨落属性对推动其演化起关键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特性,是通过负熵的不断增加来抵御自身演化带来的正熵,以此来稳定整个系统。在不同演化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来保持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产业的有序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浙江、北京、江西等地几百家公司高层管理人士为调查对象,从实证角度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能力的提升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司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司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公司吸收能力的提升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组织技术能力增长轨迹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组织技术能力的增长是一个技术能力各要素的持续性积累和总体技术能力从技术模仿、技术消化吸收到自主技术创新的间断性跃迁两者相结合的作用过程。为了分析能力增长过程中连续性积累和间断性跃迁的作用机理 ,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 ,本文提出了“平台 -台阶”模式 ,以揭示组织技术能力增长的轨迹 ;探讨了组织技术能力上台阶过程中能力平台和台阶之间的协调与匹配 ;并就组织实现技术能力上台阶提出了可操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江  吴光汉 《科研管理》1998,19(3):38-42
本文从组合创新模式的角度,提出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三个可供选择的途径及不同选择途径应具备的条件。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途径选择的总体情况。最后,以杭州纺织机械厂和杭州凯地丝绸公司这两个企业为案例,对不同途径作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给定战略导向下的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创新类型关系到企业的成长与创新绩效的提升。基于434家中国企业的调查数据,首先对动态能力与创新类型的关联进行分析,继而探讨了战略导向对企业动态能力与创新类型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捕获能力的增强使企业倾向于选择技术型创新或者联合型创新;感知能力和变换能力的提升使企业倾向于选择联合型创新。(2)市场导向不仅正向调节感知能力与市场型创新的关系,也正向调节捕获能力与联合型创新的关系;企业家导向正向调节感知能力与联合型创新的关系。提供了战略导向对创新类型选择的影响机制,也为企业从自身动态能力出发,结合战略导向优化创新类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维度划分也不统一。通过梳理和综述已有文献关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理论发展、各类观点和研究方法,剖析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差别,指出二者概念上的区别和联系,二者性质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理论层次也不同;分析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认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通过不断调整资源的结构与配置来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源投入、创造更适宜的环境,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前置性活动,可以使技术创新更高效也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最后指出已有研究中还存在研究对象单一、研究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并对后续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被忽视的知识管理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的知识管理中组织一般只重视创造、存储、传递、检索和应用知识这5个能力,本文分别介绍了知识管理中被忽视的3个知识管理能力:知识分类能力、知识毁灭能力、知识保护能力,并讨论了被忽视的这3个知识管理能力与已知的知识管理能力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创新能力结构视角,本文从组织-技术维度解构中国企业的跨界搜寻行为,并分析其对组织双元能力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现实情境下,中国企业跨界搜寻行为包括组织维度的科技驱动型、市场驱动型跨界搜寻,与技术维度的共性技术导向、产品技术导向跨界搜寻;不同维度搜寻行为对组织双元能力产生差异化影响,科技驱动型、共性技术导向跨界搜寻对探索能力存在正向影响,而市场驱动型、共性技术和产品技术导向跨界搜寻对开发能力呈正向促进作用;突破了March(1991)对双元性的理论预设,发现双元能力之间并非绝对排斥或不可协调,组织探索能力对开发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拓展了组织搜寻理论的研究视角与维度内涵,丰富了组织双元性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联盟能力的整合构架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郑胜华  徐金发 《科研管理》2005,26(6):124-128,86
利用资源基础和动态能力理论,本文提出了联盟能力的一个整合框架,它综合了战略、结构、认知、关系等四个方面,克服了以往对于联盟能力构成的片面认识,因而更好地解释了企业间联盟绩效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陈劲  徐大可  伍蓓 《科学学研究》2007,25(Z2):232-240
本文借鉴国家技术能力有关理论,认为从宏观层面讲,一个地区的技术能力和制度能力以及两者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综合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能有效促进该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运用我国各省区的面板数据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一结论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相似文献   

20.
薛晓芳  霍宝锋  孙林岩 《科研管理》2015,36(10):104-112
本文结合我国的企业联盟实践和相关理论,提出了IT能力的概念,并运用实证方法验证了IT整合能力对IT关系能力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在IT整合能力中,IT集成能力正向影响IT管理能力;在IT关系能力中,IT与业务关系正向影响外部IT联系;且IT整合能力对IT关系能力具有正向影响,IT集成能力通过IT管理能力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IT关系能力;IT管理能力通过IT与业务关系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外部IT联系。该研究不仅为基于联盟的IT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对企业经理管理联盟中的IT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