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名词再范畴化主要包括名词动用以及名词范畴内部的个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相互转换。名词再范畴化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使表达生动凝练,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再范畴化以转喻这一重要的认知机制为认知理据,以名词所指称对象的突显部分作为认知参照点,以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典型转喻思维,实现了名词范畴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运用Ruiz de Mendoza(2002)和Heine(1991)的转喻观点,分析了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名词非范畴化发生的基本认知机制,是通过激活类概念的主域来指称或说明想要表达的次域中的概念;同时次域中的语义焦点,要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转喻的视角化来突显.本研究运用转喻理论为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做出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阐述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转喻机制.转喻可用于解释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转喻映射可用于说明非范畴化语言现象含义的产生方式;转喻认知模型可用于判断非范畴化现象Vi+NP是否合乎语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转喻与隐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的语言事实,尝试对名词非范畴化现象(名词经历非范畴化后作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作出统一的解释。试图证明名词非范畴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连续体现象。这一连续体现象是由转喻与隐喻相结合所构成的连续体的作用下产生的。隐喻与转喻的联合主要指它们在不同阶段和维度上起作用。试图论证就意义提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微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转喻,就语言运用的结果而言或在宏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隐喻。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为很多生僻的语言现象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着重从应用的角度讨论了认知转喻理论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识解.文章指出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介绍认知转喻理论对于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文钰 《考试周刊》2015,(14):81-82
转喻和隐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以《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中hand义项为语料,分析转喻和隐喻的思维角度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7.
新语素的生成和演变是时代的产物。新语素无论是形式的确立和还是意义的演化,都是去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的结果。语素化是新语素生成的过程,即语言符号经过去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后变成新的语言符号,该过程与词汇化即客观实体经过范畴化和概念化产生语言符号过程基本相反。新语素形式的生成主要是截取和借形,而其意义拓展主要的动因是隐喻和转喻,致使意义扩大、升降或转移。新语素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能推动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转喻的域包孕理论解释英汉语主谓结构短语词汇化过程.旨在提供主谓结构短语词汇化过程合理的解释.研究发现,在主谓结构短语名词化过程中,语法化促使词汇化,其功能上的改变可以用转喻来解释,并且在其演变过程中,不但有单重转喻,还有多重转喻.  相似文献   

9.
词类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范畴的原型认知效应为词类的偏移提供了心理依据;非范畴化认知机制是词类偏移的心理操作方式。词类偏移反映了汉语词类的真实面貌和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是正常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0.
余赛 《海外英语》2022,(17):84-86
Langacker(1993)认为量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自然路径(the natural path of human cognition),人在认知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这种量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且不由自主地充斥着人们的自我意识与个人情感。单独的量词各司其职,中规中矩地扮演其计量的职责,当且仅当名词、动词等其他词类“越俎代庖”,临时扮演量词的角色并被再范畴化时,其他词类自身的情感义才能在其作为量词时被转移并得到凸显,量词由此被固化为一种量化构式,而这一过程的产生与可识解性是语法转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名词在非范畴化过程中,往往丧失了范畴属性特征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一些特征。这些非范畴化特征使得名词在非典型句法位置上的句法、语义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其他词类的句法、语义特征相接近,促使名词发生了功能游移。因此,名词的功能游移是名词非范畴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英语名词的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名词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这些名词在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失去了一些名词范畴的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5,(7):108-113
汉语复合动词零标记名词化的过程包含着极强的转喻动因,它是一个动词转喻名词的过程在共时平面的投影,这种转喻与一般转喻有共通之处,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在谁转喻谁的问题上,与一般共时平面的显著度条件有矛盾,而主要与产生时间先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夏云秀  万芸 《考试周刊》2014,(45):82-84
名词和动词是语言的两大基本词类,历来学者们对名词和动词的研究缺乏在名词和动词的根本词类属性的基础上识解其特性。作者在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阐释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框架理论,对动词和名词两大基本词类进行识解分析,指出名词以物质实体为原型,凸显事物;动词以力的作用为原型,凸显过程,描述二者以实物在空间里接触为原型,以便探析实体在域内相互作用的名词和动词的词类属性本质和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读题时代"的到来,新闻标题语言出现许多"不规范"现象。本文将从语言非范畴化的视角为这些特殊表达方式寻找认知理据,以名词非范畴化现象为例,分析其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6.
特征映射型N1+N2概念合成名词中的N1是起描写作用的修饰词,凸显的是陈述性意义即性质意义;而其中心词N2是提供整个词范畴结构的词,构成整个词的认知基础。该构式所体现的思维、语义与句法关系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极其丰富的。空间复合理论为自然语言现象的解释提供了很好的处理方法,而非范畴化不但是语言变化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将空间复合理论与非范畴化结合,对特征映射型N1+N2概念合成名词的识解具有良好的解释力,也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谢婷婷 《海外英语》2011,(9):283-285
语言能够深切反映思维的特性,结构和组织,语言是思想交流的渠道。这个过程包括了说话者信息传递和听话者解码信息的部分。在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概念化,概念化的过程又称为识解操作过程。该文将在此理论框架内分析和诠释英语的被动语态。这为理解英语被动语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证实了语言与人类思维紧密相关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语法对现在时功能表现的研究比较多,但均未能从转喻的角度进行合理、深入地解释。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动词时范畴不属于语义虚化,而是功能上的延伸。本文使用转喻的包孕理论解释英语现在时分别表示过去时、将来时的转喻过程,对时态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概念库具有例示化和精密化两个维度。例示化体现了语言的总体系统潜势至具体文本的渐变群;精密化体现了分布在例式渐变群上的任一范畴内,各成员呈现从最精密到最不精密的渐变化分布。例示化和精密化为例式原型资源的识解和个性化构建指明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曾容 《外国语文》2022,(2):20-30
范畴在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动态范畴化"理论强调从动态角度对词义范畴进行历时或即时研究.词义的动态范畴化可以在语言的不同维度上得以体现.那么,词义动态范畴化的工作机制是什么呢?本文认为,隐喻、转喻与基体/侧显是词义动态范畴化的有效工作机制,并将隐喻细化为概念隐喻、范畴隐喻及语法隐喻,将转喻细化为概念转喻和语法转喻.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