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指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只有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顺乎天而应乎人”,推崇天人合一的养生智慧;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指出阴阳平衡,健康一生……这些都是《易经》告诉我们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3.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秋冬才是应该进补的季节,但《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思是说要适应四时来养生,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那么,春夏时节该补什么、怎么补?一般来说,夏天应该是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中医有一句晤叫“阳逢阳旺,阴逢阴盛”,很多人会问,那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养阳,不会“火上浇油”吗?事实上,到了夏天人体容易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离不开阴和阳,人之所以能出汗就是因为阳在后面,推动着阴从身体里出来,叫汗。  相似文献   

4.
中医养生十分重视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保持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之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治,身体就健康,否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因时养生成为中医养生的要诀。一年四季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夏之交天气反复无常,容易使幼儿出现种种不适症状,患上各种疾病,因此更应注意保健养生,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以下介绍几种营养食谱。  相似文献   

5.
申雪 《老年教育》2009,(11):54-54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人体内,血为阴,气为阳。在自然中,夜为阴,昼为阳;静为阴,动为阳。想要气血平衡,就要昼夜规律,动静有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宅”这一生活类型的出现,给人体带来了各种因为阴阳不平衡引发的疾病。人体阴阳平衡,则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容颜发光;若是身体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早衰、失眠、内分泌失调,甚至导致脏腑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理想社会的思想,他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圣者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这样才能保证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那么如何“均调”呢?董仲舒认为只有靠儒家的道德教化,所以他大力主张以教化治国。他说:“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他首倡“兴太学、选贤士、独尊儒术”。他所倡导并付诸实施的以儒家教化治民兴邦的治国方略,不但影响了两汉三百多年,而且  相似文献   

8.
郝宏文 《父母必读》2011,(10):46-47
古代医家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说的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四季养生也应顺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9.
李渭作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是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三大传人之一。他继承了阳明心学并有所突破。他的“求本心”反映了“心即理”的阳明心学本体论;“必为圣人”目标体现了王阳明“立志为圣贤”的人生观;“明道”、“不欲”与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所突破。他一生着力“躬行”,力求达到“常清常明”反映了“事上磨练”的阳明心学方法论。他一生坚持讲学传道,对阳明心学在贵州、云南等地的传播和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他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清晰地触摸《黄帝内经》所蕴涵的“天人相应”、“内外兼修”、“从人体生命活动过程出发”的整体养生思想,还可以探究出《黄帝内经》所提倡的“四时养生”、“调摄情志”、“导引按摩”、“吐纳服气”和“调节饮食起居”的养生方法,为探寻我国古代体育养生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汉兰 《小读者》2010,(1):70-70
“凉头暖足”有何道理呢?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脉的六条阴经均至颈部或胸部为止.唯有六条阳经全都上升至头部.胸上至头的阳气最为充足,也较为耐寒。  相似文献   

12.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的医药学家,他有什么样的养生方法呢?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的医药学家,幼年家贫,勤奋好学。他于“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精研,便有养生之志”,后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养生学家。他撰写了一部《养性延命录》,书中辑录了“上自神农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养生妙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生理养生理论认为,生理养生需追求四道,即动养之道;静养之道;食养之道;居养之道。养生必须动静结合、饮食平衡,由于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不同,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而,要想获得最佳的养生效果,必须根据四季的气候特点进行科学的饮食调节及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4.
王涛 《老年教育》2010,(4):54-54
闲来翻书,读了两位名人淡泊养生的故事,让我为之感慨。 一位是“喜欢做一个世间俗人”的任继愈。他认为:“养生主要靠自己,不必天天惦记着自己的健康,顺其自然最好。”他推崇老子的观点“忘其身而身存”,坚持用“多读书、多睡觉、多用脑”来“养心”,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的养生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对于养生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天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非常重视后天的保养,重视人体真元之气对于养生的重要作用。研究他的养生思想,有助于促进其故居地——河北衡水市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6.
张景岳认为人体生命的根源在“先天”元气,这种元气由遗传而来,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弱,人到中年就衰减掉一半了。按照张景岳的理论,人是“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天”,即遗传素质好则容易健康长寿;遗传素质差则容易短命夭亡。  相似文献   

17.
四季回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亦应之。农历的立冬至立春,是进补最佳时机,人体摄入的养分吸收与利用率高,滋补作用强而持久,故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之誉,不过还有“冬季又长肚子又长腰”之说。但要做到合理才能收到预期效果,以下几点技巧你不可不知: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政区名称中有较多“阴”“阳”地名。而“阳”地名数量上又较“阴”地名更多。“阳”为山南水北之谓,“阴”为山北水南之谓也。这是一种习惯性解释。这种解释体现古人注意到了我国地势的特点。但部分“阴”“阳”的地名,在地势上并不符合水南山北,山南水北的特点。我们在解释时就不能望文生义,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汇》2013,(2):48-48
中医很早就有“枸杞养生”的说法,认为常吃枸杞子能“坚筋骨、耐寒暑”。所以,它常常被当作滋补调养和抗衰老的良药。实验证明,枸杞子是非常安全的食物,不含任何毒素,可以长期食用。  相似文献   

20.
孔子在两千年前提出了中庸之道是维护心理平衡、塑造人格的根本思想法则。他深刻认识到修身养心 (思想品德修养 )与人的心理平衡有着密切关系。孔子明确指出失之“正中”的不良情绪会破坏心理平衡 ,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他提醒人们重视对情绪情感的控制与调节 ,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克制、寡欲、大度。另外 ,孔子对音乐、养生、双重人格 (变态人格 )等等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