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与肉     
我站在镜子前,凝视着自己的面孔和身体,不禁惶惑起来。我不知道究竟盯视者是我,还是被盯视者是我。灵魂和肉休如此不同,一旦相遇,彼此都觉陌生。我的耳边响起帕斯卡尔的话:肉体不可思议,灵魂更不可思议,最不可思议的是肉体居然能和灵魂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创作《奔月》时鲁迅的境况相当地不乐观,内处于情感及道义的自责当中,外则有政客们的排挤,同行丈人间的攻击,及当时特定的社会氛围,这使鲁迅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受到重压,更使其精神层面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弈和嫦娥这两个人物形象赋予了新的内涵,鲁迅借弈的形象表现了一个肉体上的自我,而用嫦娥作意象表现了一个精神上的自我,是作者精神层面的艺术再现。作者借此以非常艺术的手法对自己进行了剖析和反恩,反应了灵与肉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诗的音乐构成角度分析惠特曼以草叶为意象的《自我之歌》,考察诗人以完成自我认识的一次神秘的精神体验历程,从而达到灵与肉,自我与超我相统一的完美境界的确证。  相似文献   

4.
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出版后,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各报刊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李自成》所取得的成就。然而也有些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刘锡成同志在《长春》七九年第五期《实事求是、历史主义及其他》一文中指出:小说“也并不是天衣无缝、白壁无瑕的。例如在写人物的现代化倾问方面,就不是没有可讨论之处,而且就整体说来,第二部明显地不如第一部写得好。问题是文艺  相似文献   

5.
第一期《注释析疑》(以下简称《析疑》)一文,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帮助我们解决了教学中的不少疑难之处。但其中关于《马说》有些词语的解释,我有些不同看法,连带想到部编教材这篇课文注释中的一些问题,一并提出,和同志们商榷。一、“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部编教材中将“且”注释为“则”确实欠妥,《析疑》改释为“甚至”,我认为不如释为“尚且”更合下文(“安求其能千里也?”)语意的需要。这句可译作“跟普通马一样要求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灵与肉》是以张贤亮先生经典短篇小说《灵与肉》为蓝本,又将电影《牧马人》、张贤亮先生其他小说作品、张贤亮先生的生平事迹、宁夏的人物原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间音乐等作为素材,采用跨体互文性生成模式编织而成的一个互文性文本。通过文本内部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开放动态的网络结构。电视剧游走于致敬经典、政治需要和商业逻辑之间,体现了多元的价值诉求。代表了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新的探索方式。然而,电视剧也存在一些瑕疵如细节刻画的庸俗、情节安排的突兀、人物形象太过拔高等。  相似文献   

7.
《春潮》是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屠格涅夫的作品,与作者著名的长篇小说不同,《春潮》反映的并非是社会政治生活,而是一些永恒的主题.《春潮》中刻画了两位典型的女性形象——少女与少妇,少女形象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中永恒女性形象的传统,在爱情中追求灵魂的和谐统一,是清心寡欲的圣女形象;而少妇常常被认为是屠格涅夫女性形象画廊中的负面...  相似文献   

8.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同志一九七一年发表的学术新著。《文史哲》一九七九第五期、《天津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分别发表了刘世南题为《对<李白与杜甫>的几点意见》和缪志明题为《<李白与杜甫>异议》的文章,在肯定其中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的同时,集中对《杜甫的阶级意识》一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述如下: 一、明显的扬李抑杜的倾向缪志明同志认为:“由于郭老偏爱李白,明显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并且又是选择了‘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诸篇开刀”,由于他“于杜诗精华中觅糟粕”,“就不免对杜诗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东方文化圈内,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儒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由于东方人的"克己"和服从于"礼",灵与内的分离和冲突,使得东方人格的成长受到极大的压抑.加之现代社会对人们,尤其是都市人类的沉重的生存压力,使得人们内心焦灼无比-欲望的压抑与宣泄,成为敏感的作家关注的世相.中国的卫慧和日本的远藤周作,都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都市人类的欲望的宣泄.比起远藤周作来,卫慧的作品要肤浅得多.卫慧关注的是都市人类物欲和肉欲的宣泄,远藤周作显然是受到佛洛伊德的影响,其笔触直指日本民族倍受压抑的原欲.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之所以充满活力与希望,原因在于它不断得到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文明理念的强力支撑.而社会理念的主要产出者是知识分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之所以充满活力与希望,原因在于它不断得到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文明理念的强力支撑.而社会文明理念的主要产出者是知识分子,也就是西方社会所亲切指称的“理念人“.他们总是以批判的眼光对所处的社会保持一种必要的警觉,从而不被世俗并吞与消溶.……  相似文献   

12.
歌德诗剧《浮土德》是以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成长为线索的,文章从理性和欲望的相互制约中分析"浮士德精神"的成长。浮上德精神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所以,人类社会的精神成长也是理性与欲望即灵与肉的双重建构下得到发展与完善的。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历史名篇,散文佳作,向为中学语文教材之一,可谓稳定教材者矣。对于较稳定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探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达到讲精讲透,使知识臻于准确,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责任。现在就《岳阳楼记》中两个词语的注释提出个人的一点浅见,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4.
D.H.劳伦斯是20世纪西方文坛争议颇多的作家,他终生热衷于探索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强调爱情的肉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神圣与世俗的契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我们通过对其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等作品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分析,可以看到他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及对理想爱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张李丹 《现代语文》2013,(12):65-66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七岁时就写出《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可以说,肖邦就是一个音乐神童。但是他29岁那年德国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1830年到法国定居,创造了大量饱含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临终时肖邦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肖邦的音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他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音乐。  相似文献   

16.
近来讲授《张衡传》(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觉得有几条注释值得探讨。“妙尽璇机之正”这一条,课本注释说:“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璇机,也写作‘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我认为这样的注释不妥,理由如次: (一)“璇玑”是不是测天仪器,历来说法  相似文献   

17.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是《我与地坛》中警要的一段话,亦是全文一个深层次、痛苦而彻悟的思考。双腿瘫痪,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什么都找不到了,几乎成了多余的人。废弃的古园里,万般无奈、寂寞、苦恼中,呆呆思考着“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界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人生如蜂,为何不能“稳稳地”守住“半空”而散失方向呢?蚂蚁“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身陷误区,苦恼无穷,一旦“想透了”,就应“转身”,自我解脱;“瓢虫爬得不耐…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一文中有一条注释,很值得商榷。原文是:“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后半句,编者是这样注释的:“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可,大约。许,上下,光景”。  相似文献   

19.
本刊一九八○年十一月号刊载《谈〈虎吼雷鸣马萧萧〉的语言》一文后,收到对该文提出不同意见的几份来稿,选登如下。"在十里左右出现的是张献忠的一股游骑,虽然它没有向这边继续前进就转回,但是李自成感到了很大威胁。  相似文献   

20.
读了刘克军老师在本刊2003年第9期发表的文章,我觉得新奇。为了验证刘老师的实验现象,本人用不同的仪器反复做了此实验。电表是台州电表厂的演示电表和学生用灵敏电流计;直流稳压电源是广东省局教学仪器厂的高中学生电源,有集成电流直流稳压输出。实验结果一切正常,未见刘老师所说的实验现象。最后,我将电源改为没经过稳压的直流电做此实验,才有刘老师所说的实验现象。可见这种实验现象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