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士人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士人阶层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和阶级结构特点孕育出了独特的士人文化。自魏晋以来,士人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倾向,并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本文试图分析形成士人阶层和士人文化的中国教育制度和阶级、阶层结构,并进一步阐明中国绘画独特审美风格后面所存在的社会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2.
宋代“安内”的文治国策,注重强化科举制度,大量选拔和任用读书人,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士人阶层,使其成为了文化成熟、学术昌明的一个朝代。理学的发展和成熟在一定的范围里影响了士人的思想也改变了当时文人画的风格。宋代开明的学术气氛和官方的提倡使得当时的士人饱学之余十分关注绘画艺术,为绘画创作在观念上和时间上均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当时的中国画亦由尚形转向尚意,强调画中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车璐 《现代语文》2010,(6):41-42
"三言"中的各色士人形象不但表现出市民对士人这一群体的印象,也体现了编撰者冯梦龙对士人阶层的审美与期望。克己复礼作为士人都应具有的传统品德,必然会在"三言"的士人形象中有所体现,《张孝基陈留认舅》中的张孝基就是这样一个体现作者所推崇的传统士人品德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4.
艺术作品有多重表述方式,即便是面对同样的现实,由于画家的认识体验和思考不同,画中的艺术形象也会出现不同的表述方式。象征就作为绘画作品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述方式,旨在以物状情,以形象表达思想,可以更深刻、更有力、更艺术地表现画家的创作意图,即运用形象语言来表达作品思想内涵的一种方式。分析象征在中西方绘画中的运用,认为西方绘画中的象征偏重于简单、直接和裸露,而中国绘画中的象征则偏重于曲折、委婉。通过绘画构图、色彩中的象征运用与分析,认为构图不仅是画家的艺术创造,更是受画面内容的支配,色彩在绘画中则有着强烈的暗示力量和象征性。  相似文献   

5.
唐人·唐诗     
唐代是诗的朝代.唐人爱诗,诗也钟爱唐人.唐代的各个阶层上至皇族、官僚,下至普通士人和百姓都爱诗、吟诗,传播诗歌,尊崇诗人.唐人爱诗,是诗化的唐朝,诗化的唐人.  相似文献   

6.
肖像画是绘画中的一种体裁,自画像则是画家描绘自我形象的一种特殊的肖像画,肖像画是画家眼里的客观存在的人物外貌及精神的反映,自画像则是画家自身的传神写照.一提到自画像,自然会想到西方绘画中那些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生命力,又是画家精神显现和灵魂展示的无数杰作,达·芬奇、伦勃朗、鲁本斯、库尔贝、蒙克、梵高、珂勒惠之……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几乎每个知名的画家都有自画像传世,不少的画家一而再、再而三地描绘自己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不同心态的面貌.十九世纪法国画家库尔贝称自己的自画像是“用形象写出的自传”.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传世的自画像多达九十多幅,把这些自画像排列起来,无疑是一部最丰富、最生动、最完备、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背景下,以宋代纺织题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旨在着力深度剖析形象背后的人文思想与精神。宋代纺织题材绘画现存版本有着多样的艺术风格:有的呈现复古倾向,有的带着文人画趣味,有的倾向自然主义。这些画作各自隐喻着不同的目的和立场,大部分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也有包含了画家自我抒怀的成分,甚至出现了反官方的立场。这种艺术风格多元性在其他女性题材绘画中是相当罕见的。对三种纺织题材绘画艺术风格分别进行解读与分析,印证了宋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缓慢过程。  相似文献   

8.
明遗民画家多为士人且身怀画艺,常被认为是儒雅而文弱的。但明末乱世以及朝代更替间的刀兵之祸给画家的身世抹上了惨烈的一笔,除了坚持遗民思想之外,不少画家表现出了任侠尚武的一面;更有明朝名臣、名将之子弟,随从父兄经历了沙场洗礼。明遗民画家的抗清斗争无疑都最终失败了。但是,抗清斗争的举动是遗民画家人格表现的重要部分,是探索遗民画家生平经历、性格特征以及艺术风格变迁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9.
在对审美体验的涵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创作动机的发生、艺术构思的展开到绘画作品的完成等环节,结合画家的创作实践,阐述了画家的审美体验在绘画创作中的意义。指出: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过程,绘画是画家个体审美体验的转换状态,其视觉形象所表达的是源自画家心灵的个体体验。正因为画家独特的审美体验,才使绘画成为一种个体创造的必然存在,才使绘画作品中隐含了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绘画在唐代的传播可以分为画家首次发送自己画作的初始传播和画作流布社会之后发生的大众二次传播。唐代画家传播自己的画作除了靠赠送成品外,也常通过现场作画来达到其传播目的。社会大众对绘画的二次传播则可分为原作性传播、仿作性传播和评论性传播。唐代绘画传播的过程客观上对绘画本身、画家乃至唐代士人甚至民众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并形成了审美、教育、经济、交流等多方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和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两位画家在自己某些作品中将动物的形象代入画面,探索动物形象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动物图像在画面里都蕴藏着画家对于人性的探索和时代的深刻思考。本文想通过对于两者的作品去研究和分析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动物图像中人文主义情怀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画家妥木斯先生以他独特的个人绘画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一代青年画家。他取材于他的家乡内蒙古草原,用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形象作为艺术实践的符号,创造出浓烈草原气息的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本文通过分析妥木斯先生的绘画在选材上的别具一格及其色彩运用的高超技巧,来领略画家卓越的绘画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文人画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与其他的绘画种类区分来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又称士人画,一般认为其产生和发展可追溯至魏晋,兴起于宋代,以苏轼为表率的文人画家渐渐取代了相对意义上的画工画,成为绘画史上的主流。文人画发展壮大后,关于文人画的创作者——文人画家也倍受关注,而文人画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培养模式也相应的值得我们关注,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研究理解文人画内涵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涛  安博 《华章》2013,(28)
绘画本身有很多客观的内容,绘画的逻辑就属于绘画客观方面的内容之一。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内容,在画面中呈现一种“力态”,限制或者展现着画面形象的呈现。画家也必须在其指引下展现自己的意识自由。绘画的逻辑以一种不可超越的力量限制和指引着绘画创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一种媒介形式,在西方主要用于勾勒形象轮廓,而在中国画中,线条对于创造意境、表现情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画家的品性影响着笔性,笔性映照着画家的个性。画家的心迹与线条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疏密、聚散、交错相适应。中国画线条既是自然的内在节律和本质的物化,又是气和力的外在表现,它既可用以概括、抽象自然形象,又可融入主观情思,展示独特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6.
黄慎作为平民画家,饱读诗书,绘画作品带有“士气”,因身份地位限制以及宗教、社会氛围对他的影响,人物画作中带有现实主义意味,他的现实主义作品多是带有“士人画”内涵的世俗画,具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宋初《太平广记》自成书以来,传播范围由朝廷贵族逐渐向广大士人阶级流传。在此期间,后人刊刻的各版本《太平广记》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与原版《太平广记》存在诸多差异。对北宋以后各朝代的史料考证发现,《太平广记》的传播始于朝廷贵族,逐步流传到士人阶层,以致后人众多刊刻版本内容彼此存在差异,难成善本。  相似文献   

18.
留白与布景     
王君 《考试周刊》2010,(5):45-47
鞍马是中国画中一个重要的表现题材.本文作者撷取中国鞍马画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几幅作品,通过艺术作品画面图式及技法空间、审美情趣等角度的分析.解读画家如何运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来创造出自己需要的意境、氛围.从绘画本体上分析画家对有背景的马和没有背景的马所作的不同处理方法,并结合创作实践分析这些作品对作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语文教科书的商人形象多具有凶恶暴虐、冷酷虚伪、残忍贪婪、刻薄势利、贪色奸诈、贪色奸诈、薄情寡义等某种非常态的性格特征,采用的是语言的贬抑性、行为的荒诞化等书写策略。教科书中商人的负面形象的书写与选择,与我国传统士人的轻商思想及优势阶层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运营方式的认识存在着偏差直接相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重新认识商人阶层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教科书要用刻画新时代商人形象的文章来替换原有选文或增选正面肯定商人的旧文;教学时要用现代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作品中的商人形象,应超越职业身份的差异去深入分析商人形象背后的普遍人性。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正值中国朝代鼎革与社会转型之际,身处其间而行将消亡的士人群体一方面不得不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学习和传播旧学新知的使命,一方面还要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社会中觅得谋生之所,他们的身心承受着历代士人不曾有过的多重裂变。如果要深入了解此一时期士人经受着怎样的社会认知、行为应对与心理调适,就有必要以个案的形式对这一过程进行细致完整的考察。以《癸卯汴试日记》作者澹庵为研究个案,通过引入乡会试同年齿录可以考证出原本履历不详的澹庵为籍贯江苏吴县的癸卯科进士孔昭晋。孔昭晋从应考入京出仕,到还乡参与地方自治,再到隐居整理地方文献,这一从"国政治"到"乡政治"再到"乡文化"的退避嬗变,勾勒出近代士人在朝代鼎革与社会转型之际一种伴随着焦灼与泪痕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