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朦胧诗代表的顾城的诗,语义上具有朦胧诗语言的典型特征模糊性。从修辞学角度探讨其诗歌的语义模糊特征,可以从词语、句式和辞格三方面的运用上入手。顾城在选词时常常选用对题旨有偏离的词语;在句式选用上常常用短句、松句和口语句式,而少用长句、紧句和书面语句式;在辞格方面运用大量能增加语义模糊的辞格,其中较典型的是移就和易色,二者与比喻、比拟、夸张等常见辞格结合使用,对增加顾城诗歌的语义模糊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童话诗人"。本文试从顾城的诗歌创作经历着手,进而探求其诗歌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3.
顾城独特的女性观典型地体现在他对女性的依赖和占有。顾城对单纯、洁净、奉献等理想化女性光辉充满渴求,同时对理想化的女性具有强烈的占有心理。顾城独特女性观的形成是与其喜欢自然,拒绝长大的偏执型人格和孱弱、自卑的性格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邓宁立 《初中生》2009,(1):70-72
[赏析] 顾城八岁的时候,某天饭后,家人带他出门散步。他注意到路旁高高的杨树,以及树干上枝桠折断后留下的疤痕。于是,他写下了《杨树》这首诗。对诗人而言,这是一个早慧的征兆。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20,(5):85-91
苏雪林的书信散见于《苏雪林作品集》《苏雪林年谱长编》等资料中,坊间尚无专集出版。她的一些书简长期湮没,既未收入已出的作品集中,亦为《苏雪林年谱长编》所遗漏。从现代书刊上觅得苏雪林致《时报》编辑、段公爽、王平陵等人的集外书简八封,并就其文献价值与相关问题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6.
顾城,一个"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很大很大"的诗人。在其传奇的一生中,长期与自然的交融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意识。透过大自然的光影交错,顾城童话般的心灵窥见出生命的另一重境界,他用单纯的思想去写作,去生活。因此,他是那样的不懂得现实,不懂得人生,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顾城的诗歌创作中具有明显的二元对立元素:童真世界与成年世界的对立,乡村与都市的对立,“自我”与“无我”的对立,等等。顾城诗歌创作的二元对立心态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社会背景、阅读经验等息息相关。顾城二元对立的创作心态为其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他们说顾城     
“爸爸,爸爸,我又想出来一首诗……”8岁的儿子顾城.每天从西直门小学放学回家,就沿着曲曲折折的楼梯、长长的甬道奔跑着,推开房门扑到我的面前。小小的心脏在剧烈地跳动。他大喘着气把他的诗背给我听——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10.
抗战时期上海普及出版社在桂林出版的《当代作家书简》,收录"致艾芜"的书简三封,即张天翼的《如果印一份这样的复信》、臧克家的《灵魂底拥抱》以及田涛的《设计长篇"多地层"的报道》。此三简,不仅对写信人的生平与创作研究有所补益,对受信人艾芜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尚潇方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10-111
诗人顾城短暂的一生中,“自然”思维成就了他最终也将其毁灭.自然,支撑起顾城的理想世界.试从不同阶段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对顾城之所以成为顾城进行深层的窥探.  相似文献   

12.
顾城的诗歌中运用了很多不同的颜色意象,这些颜色意象在他的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表达作用。从顾城诗歌中的颜色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中的颜色意象的分析,去解读颜色意象在他诗歌中所起到的不同凡响的作用,进而走入他的诗歌及其思想世界,探寻他的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到现在早已告一段落,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顾城,因为特殊的人生际遇,一直以来被人褒贬不一,但其诗歌成就不容抹杀。本文从顾城诗歌的悲剧性,以及所表露出来的儿童视角和中西文化兼容的特性解读这位已离我们远去的童话诗人。  相似文献   

14.
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常常以孩子的口吻和读者交流,所以被称为“童话诗人”。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深刻的诗歌理想,其诗歌文本的思想源头、内在含义、精神走向以及他的诗歌理想、生命追求无不映照出顾城一生扮演的角色——一个童话孤岛中的抒情诗人。可以说,究其一生顾城都在诗歌寻梦的短暂旅途中低语,孤独而决绝。  相似文献   

15.
顾城摒弃了赖以生存的现实,用自己的灵魂建造诗的童话王国,从创作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的诗语言流畅,意境凝练,有奇特的意象和想象力;他的寓言都非常简单,甚至有点幼稚;他1986年以后的诗歌,呈现出幻觉梦呓状态的端倪.他的诗歌创作表现了他的灵魂向着天国行进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顾城,八十年代"童话诗人",以灵动的自然意象、儿童的生活视野、天真的画面布局构建了单纯幻想的乌托邦,被称为"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诗人始终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用童稚化的语言表达对现代城市的拒绝、对成长的焦虑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同时,诗人的创作轨迹与七八十年代的文学思潮互为照应,是八十年代文学视野中的镜像,其寻找"自我"的过程是这一代人的共同反映;而诗人童话世界的崩裂体现了八十年代人道主义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7.
把顾城和麦琪(英儿)还原为普通人就会透析出其心灵深处不同的爱情观,这种差异源于其性格和精神追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自1993年顾城事件发生之后的十年里,顾城研究由表及里,逐步摆脱对事件的原由探究和对诗人的人格评估,转向对文本的研究,对于文本,也由关注早期诗作到研究全部文本,对诗人进行整体性研究。不过,研究视野仍需开拓,要注重对诗人后期诗歌的研究和唯一一部小说《英儿》的研究。从比较学的角度对顾城和其他朦胧派诗人的研究也有待开拓。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顾城,人们便会想起他“童话诗人”的称号,这与他诗中构建的世界是大体一致的。舒婷曾写下《致童话诗人》,这更坚定了人们对这一称号的认同。顾城自己也说过:“当我打开安徒生童话,浅浅的脑海里就充满了光辉。我走向他,我渐渐透明,抛掉了身后的暗影。只有路,自由的路。”  相似文献   

20.
印度诗人泰戈尔与中国诗人顾城的诗歌主张与诗歌创作,在童话书写、死亡书写、现代主义书写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童真童心坚持着对童话理想世界的追寻,他们的人生体验赋予了死亡意识高级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意义,他们的现代主义创作特征与西方现代主义在认知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同与异。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分别从童话想象的吟唱、死亡意识的叩问、现代主义的诉说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着重对泰戈尔和顾城诗歌的内涵与意蕴进行阐释解读,走进诗人内心,领悟诗歌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