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一个新教师,我在教学中,也比较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经常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在合作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数学交流的现状及其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数学交流,而我国初中生数学交流状况不甚理想.产生数学交流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改变这一状况应注意:(1)从“单向、被动的”数学交流转向“互动、主动的”数学交流;(2)增强师生之问、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意识;(3)培养学生质疑、与同伴合作互助的能力;(4)淡化考试:注重素质。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等学习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加强数学课堂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4.
寓合作交流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仅靠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自己走上社会后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又强调老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下面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意识,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的想法,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小组合作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种理念,我在教学中着力对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活动的要求。它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现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的习惯,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认为教学必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数学交流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当今国际数学教育共同关注的焦点,但却被不少教师误解或曲解。从广义上讲,数学交流是指探索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狭义的数学交流是指数学学习和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数学交流是中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是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交流与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交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能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通过数学交流,教师能对所授内容及时做出反馈,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2.
两份预案,有几个共同特点:第一,联系生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要求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分析、理解问题。并运用所学乘法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第二。自主探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改变了过去分类教学的模式。要求学生从实际数量关系的分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学生的探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性。第三,学会合作,提高数学交流能力。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数学交流的机会,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比较、反思,有利于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提高。 两份预案。有不同的优势:案一根据借班上课的实际,以小记介绍自己所在学校为主线。用故事情境贯穿全课,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习得数学知识。在探究中体验数学。享受快乐;案二在平实的课堂、平实的教学中(所选例题和练习均是在深钻教材、深挖教材智力因素基础上设计而成的)落实数学“双基”,发展和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编按]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热闹的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数学活动,静静的数学思考也是数学活动.其实只有经过数学思考后的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才会更加有效,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培养与发展.因此.数学课堂需要学生动起来,也需要学生静下来,作为教师因注意让学生动静结合.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也就是说“静”能为“动”服务.当课堂教学中学生过度活跃.过度散乱时.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学有所得。那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呢?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15.
黄仁庆 《吉林教育》2005,(12):18-18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拓展其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我们教师在数学中就要善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学习习惯。如在教学“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学具包,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强调,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桂兰 《青海教育》2006,(12):41-41
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而“学什么与怎样学”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所应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形成学生自已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改进数学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9.
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人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成绩。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不只是让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教学,更要让学生  相似文献   

20.
沈清楼 《考试周刊》2014,(61):77-77
教师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自主学习,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