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设计理念 1.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转变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转变为信息技术课程,不但是课程内容的变化,而且也是教与学方法的变化。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强调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时,一要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二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本单元就是基于这个理念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2.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要突破传统的局限于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课时的分配,将学生能力的培养细化在一个知识单元具体课堂教学中。基于单元的设计有助于学习者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2.
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教育,同其它任何教育一样,都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发展人为核心,以人的可持续教育为根本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不应只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进行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是一门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新兴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符合新课改理念和信息技术学科特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在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将学生的创新这一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培养他们信息应用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同时.一些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更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就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改革,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系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能更加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水平,本文给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课程随着新课程实验的开展以及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日益显得重要起来,这对于长期在学校不受重视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课堂作为教学的主战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成为信息技术课程能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新课程当中所需要体现出来基础性、综合性以及个性发展的能力并不能只是通过简单传统的教学来实现,同时新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也由以前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操作能力转变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强调问题解决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这成了当前困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难题.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课程.本文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提出了几点建议,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宏苇 《文教资料》2012,(28):35-3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课程,是构建学校文化的重要课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程。扎实有效地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国内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的时期,可以双管齐下:一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二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课程、经验课程,它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中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从做中学而进行的经验重组的活动。我校利用海校资源开发了具有海洋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走进海洋,了解海洋,研究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引发学生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海洋奥秘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更会使学生能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会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2.
STEAM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整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STEAM教育都强调跨学科性,主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工程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文章尝试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融入价值、融入可能性进行探讨。通过分析STEAM教育理念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并选择设计制作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能丰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式,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焕发光彩。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作出调整之后增加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若能够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整合,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怎样进行有效地整合,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也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掌握必备操作技能之余还要重视培养其应用、创造、反思信息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打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卢念科 《天津教育》2021,(8):118-119
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必须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在学习和发展上符合现代教育的标准。本文基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素养,然后分析了其实施策略,从建立学生的信息意识、创新教学模式,激活课堂、积极创设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信息道德培养四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宋晓青 《新疆教育》2013,(9):172-172
信息技术教育,同其它任何教育一样,都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发展人为核心,以人的可持续教育为根本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不应只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进行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掌握应用计算机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作为21世纪的主人掌握电脑操作这一信息处理的工具是尤为重要的。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陆续更新计算机设备,为信息技术课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硬件设施。我结合自己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谈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4个必修内容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几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4个必修内容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计算机课程的实际效果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中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要不断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力争培养出更加适合现阶段社会需求的新型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