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州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427所,在职教职工8.26万人,在校生109.4万人,其中普通中学349所,在校生31万人.多年来,受片面应试的影响,我市各初中学校普遍存在分快慢班、重点与非重点班、"特长班"与普通班等有违教育公平的现象,特别在主城区择班热情况尤为严重.为推进教育公平,有效遏制择班现象,从2011年开始,我们在坚持"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基础上,在主城区初中学校对新生实行电脑派位、平行分班、随机安排班主任.实践证明,此举有利于师生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和提高,也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随着宏观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提高,"择校热"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受到学校内部师资素质的差异、经济利益的驱动、某些权力主体的施压以及机制缺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时下的"择班热"现象又持续升温、愈演愈烈,成为影响义务教育公平的又一痼疾。整治择班热的对策是,全社会要警惕和重视"择班热"现象,整顿规范事实存在的各种特殊班型,切实培养优质均衡的师资队伍,科学编组教师、学生的班级结构,切实完善编班后的班籍异动机制,大力查处编班过程中的违纪现象。  相似文献   

3.
"择班"即选择何种类型或性质的班级担任班主任,已成为职校准班主任的重要考虑因素。立足较为严重的"择班"现象,分析班主任工作考核公平问题,旨在为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公正的思考由来已久。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平等"视为"公正",他认为:"不公正即不平等,公正即平等。公正就在于平等地对待平等,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这有助于我们思考当下的教育公平问题。我们注意到,通过国家层面的教育均衡努力,家长对教育公平的诉求也发生了变化——从择校到择班,到择师。由此,我们必须思考在一所学校  相似文献   

5.
择校现象一直存在着,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可以说,只要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差别,只要公民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只要教育资源不公平,择校就不可避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择校现象已成为冲击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影响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热点、难点问题。"择  相似文献   

6.
"择校热"引发的教育不均衡现象存在已久,如何让择校、择班、择师热逐渐降温,只有"均衡编班",才能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能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校风学风建设积极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实施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其中对农村教育的改革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农村地区教育与城市之间的教育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学校存在着"择班"问题,如有的农村学校设置重点班级,致使教育资源极不均衡,这对一些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那么在管理方式上就要推陈出新,阳光分班是近年来最新推出的一种分班理念,其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学生与教师进行随机分配,这有效解决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主要针对农村阳光分班的班级分层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初中班额过大,使学校难于管理,教学质量难于提高。这种现象,在九义教育尚未普及的地区尤为突出。按规定,初中每班为45—50人,可笔者所在的县,有的竟有70多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一、初中教育尚未普及 初中是基础教育。一个孩子读到小学毕业,才十三四岁,还不能参加生产劳动,更谈不上就业,都希望能继续读书。学习差的,家长也想让他在学校“混大点”,要求读初中。但由于初中尚未普及,招生有限,于是只有在扩大班额上作文章。如广南县,小学升初中升学率才到40%左右,读书的压力很大,因此教育局给学校定的  相似文献   

9.
沈淼  杨荣 《上海教育》2002,(19):55-57
上海市在高中阶段进行走班试点已经有几年了,以晋元高级中学为代表的一批高中探索出了较为成功的走班模式,在全国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随着高中阶段走班的推广,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走班是否适合义务教育阶段?近几年,不少初中、小学进行了走班尝试。这些学校的初衷是探索一种因材施教的方式,但家长和教育理论工作者认为目前的初中、小学走班是一种变相的把学生按成绩高低来进行分班,是有悖于教育公平原则的。他们的观点都各有见地。参与走班的学校、科研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走班的看法,也许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走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每逢开学季,中小学分班总会成为家长们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学校难以破解的难题。新生分班看似小问题,但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却是关系教育公平的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往往会引起家长产生隔阂和误会,引发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习惯性质疑,甚至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我们学校在当地算是一所优质小学,由于本地实行划片招生,择校基本得以控制,加上片外挤入的,每年小学一年级也就招到六、七个班。其实很多家长都明白,小学阶段的孩子“择班”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问题得到空前重视,"择校热"问题有所缓解。在择校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不少家庭又把视点瞄准了为孩子找一个好班级,于是,"择班热"普遍兴起,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择班是择校的形式变异,若任其蔓延滋长,势必带来新的教育失衡。如何让"择班热"冷下来?不少地区和学校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整治措施。1.整顿规范,清理名目繁多的特殊班。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班可谓名目繁多,有的以各种捐助的名义收取  相似文献   

12.
"极化"是当代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断裂现象,社会阶层被区分为极富和极贫两极,中间阶层日趋贫困。当代中国社会的"极化"现象日趋明显,财富和资源被相对集中,社会分层日益趋向于稳定和固化,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减少,学校教育在社会升迁中的作用开始减弱。城市和乡村、主城区和郊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学校教育越来越被区隔化,优质教育资源被相对集中,部分人群在义务教育阶段被边缘化,成为接受义务教育的不利群体。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品牌战略"使义务教育发展走入了误区,各级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与公平发展的首要责任担当者。  相似文献   

13.
现在孩子上学,有一种风气:择校,择班,择老师.从教育者的角度去看这种现象,择有择的原因,热有热的理由.一所学校、一位老师能让自已"热"起来、并能让这种热度持久不衰,那就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象征.作为校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拥有自己的品牌,如何建成品牌学校?我们的做法是——从"品牌教师"入手.  相似文献   

14.
《四川教育》2001,(2):86-87
沈阳市和平区振兴二校,最近决定公开推行"学生选老师"的试行方案.校领导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宣称:小学生不满意老师的教育方法、家长不认同老师的工作,可以流动择班,学校支持家长的要求.如果一个老师教的班级有10名学生要求择班,说明老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令人怀疑,学校将请这位老师下岗.  相似文献   

15.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有人做了形象的总结:"七年级不相上下,八年级两极分化,九年级天上地下。"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组开展《城区初中"学困生"行为转化研究》,探索提高初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调查时间是2015年5月——2009年6月,调查对象为本校28个班270人。最后,以书面的形式分析汇总"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和"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对"学困生"的转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说到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不公平现象,笔者作为学校的一名中层管理者(兼班主任)还是有切身体会的。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教师的业绩考核、评先树优、培训学习以及学生的班级编排、文体活动、个体辅导等工作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不公平的情况。不管是哪个层面出的问题,只要发现不公平的现象,我们都必须及时分析原因,调整工作策略,在最大限度保护师生学习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让我们的管理机制和育人方式更趋公正与公平。在此,笔者结合几个班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平原县全面启动“初中进城”工程,提高了全县初中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公平,但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家庭负担,造成班额过大等问题。对此,应要警惕‘!超级中学”的系列弊端,充分发挥资源集中的优势;充分利用寄宿制学校优势,实现“全天候”教育效应最大化;注意加强家校合作发展,避免教育真空地带出现。’  相似文献   

18.
王峰 《中国教师》2009,(Z1):334-334
<正>教育部长周济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8秋季班开班会上讲话再次指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校长任职条件,通过公平、竟争、择优方式产生校长","一个好校长,才能办一所好学校",这是国家领导人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相似文献   

19.
前言 对于那些因身心障碍而不可能指望在小学和初中的普通班获得充分教育的儿童和学生,需要根据他们身心障碍的状况、发育阶段及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环境,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精心实施特别的教育,从而尽可能地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把这种注意体现特别教育必要性的教育领域叫做“特殊教育”。具体地说,是指盲童学校、聋童学校、保育学校,以及小学和初中附设的特殊教育班的教育。 本文以弱智儿童特殊教育班的教育为重点,按照身心障碍的不同情况,对特殊教育班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王世岳  文东茅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7(1):91-104,189-190
近年来,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定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的"指标到校"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这一政策意在均等分配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本文以"指标到校"政策在Z市的执行情况为例,发现以分数为核心的一套评价激励体系占据了教育政策执行的主导地位。尽管案例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已然凸显,但在"分数评学生,分数评老师,分数评学校"的效率评价体系之下,教育系统中各利益群体还是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产出视为首要目标。在被分数评价的同时,各利益主体也以"分数评政策",使得这项教育公平政策被视作一项"不公平"的教育政策。每一项教育公平政策的执行都是对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分配。如果仍然将绩效作为评价教育以及教育政策的唯一标准,那么公平的教育就难以成为让人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