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晓明 《新疆教育》2013,(13):90-90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廖贻 《学前教育》2009,(7):35-36
情绪是个体对所接触到的世界和人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个体心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发展心理学家曾指出,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态度是人们常见的心理学术语之一,其作为行为的“脚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社会行为的取向。态度不是人一出生就具备的,它的形成与改变是人的社会化进程的一个方面,人在接受家庭、学校、社会影响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信息,通过学习,人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认知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并试图对外界事物做出不同的评价,由此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念,同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掌握对待和处理周围事物(包括人)的方式,于是个体对事物的反应就具备了一定的态度倾向性。由于态度是个人适应环境的产物,而且是与社会取得亲合所不可或缺的。因…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崇敬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对等反应所谓对等反应,就是指人们用差不多相当的态度和行为来回答刺激对象的反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各以一定的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对等是其普遍遵循的原则之一。譬如“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古语)、“投桃报李”等都属对等反应的种种现象。人们一般以对等的方式反应刺激,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对等不得,于是就将对等能量通过转移到其它方面反应出来,譬如:不公平的处理引起牢骚;态度亲近转为热爱工作。对等反应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受对象的综合态度和关系影响;受不同人对我不同反应影响;同时又是在个体间反应的比…  相似文献   

6.
所谓“学生角色体认”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对其应该做出的相关行为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认识是他对所在环境整体认识后的反应,是依据他自己的价值观而做出的一种反应。每个个体都会有团体角色意识和个体角色意识两种角色意识。学生个体有什么样的角色体认便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7.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康林  纪丽华 《考试周刊》2010,(1):234-235
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也是一切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社会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对他人或社会所给予的社会刺激的反应.而这个反应反过来又能够成为他人的社会行为的刺激。从沟通的角度说.刺激就是来自人或环境的信息作用。而人的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信息沟通过程。  相似文献   

9.
郭绍磊 《现代教育》2011,(Z2):43-43
价值观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综合性评价,是决定一个人追求目标、选择利益、情感和行为最核心的意识观念。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在社会群体中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和人格魅力。所以,价值观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并能通过影响个体、组织或群体的行为,影响个体和组织或群体的效率和效能。  相似文献   

10.
《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物理课程的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这三个目标又称为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最后一个目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要求,比前面两个目标的要求更高。这是对以往传统教学目标的挑战和突破,体现了重过程重体验的思路。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态度是带着情感成分的行为倾向;价值观是情感发展的结果。这个教学目标和前两个不一样,它很难用考试的形式来统一地衡量和考察学生的情感究竟到达什么样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作为美德的自尊是主体对待自身存在的适宜的态度。与心理学上的自尊比较,美德自尊强调的是人的德性品质而不是心理体验。它以人性尊严为其依据,不依赖外界的评价。它的养成有赖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厘清自尊的内涵,对深入研究自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作为美德的自尊是主体对待自身存在的适宜的态度。与心理学上的自尊比较,美德自尊强调的是人的德性品质而不是心理体验。它以人性尊严为其依据,不依赖外界的评价。它的养成有赖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厘清自尊的内涵,对深入研究自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旭 《早期教育》2005,(8):16-17
一、行为主义理论对儿童早期教育方案的影响 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最基本的观点是: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结果,外部的影响是形成人的行为的重要原因,故行为可以通过各种外部强化方式加以塑造和改变[1].  相似文献   

14.
运用转动主优势模型对小学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概括为3种模式,每种模式在其态度3维因素上均有不同表现:认知和情感、行为倾向和行为没有必然的联系,认知模糊也可以有积极的情感、积极的行为倾向和行为;认知明确,情感积极,行为倾向积极也会出现不积极的行为;存在对学生错误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和行为均消极的教师.因此,教师对待学生数学错误的态度还没有达到课标所倡导的水平:如果能够在数学教师组内形成研究错误的氛围,这种团体的力量也可以加速个体教师对待学生数学错误态度的转变;对教师的评价应从单一的分数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唤起教师自身生长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5.
认识模糊在笔者所问及的校长和教师中,大多数弄不清是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症结在于:1.见解浮泛。起“情感”,很容易根据词典解释它是对外界刺激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如喜欢、愤怒、悲伤、厌恶等。说到“态度”,还能根据心理学家下的定义说出态度是对待任务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至还能说出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价值观”呢?一些人不得不因为问题多而望之却,一些人不得不因为担心终生找不到答案而不愿探或不求深入。2.层次混淆。混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关系。情感包括一个人对他人或物的评价、爱或情绪反映…  相似文献   

16.
态度可以理解为人的“心之能力”,是人对其所处环境中的人、事、物、观念的一种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态度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所处的全部社会环境对其态度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态度的形成也是一个内化过程,是外界影响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升华,不断强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强调个体或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皮亚杰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天生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掌握知识是一种智力活动,在智力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外界刺激与主体反应是双向交流的关系。维果茨基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者基于自己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其内涵是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 ,某团体的组织者对团体内的全体成员所施加的吸引力或推动力 ,激发成员自身的力量 (自动力 ) ,把组织目标变成个个目标 ,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由此 ,个体就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激励是个体行为的钥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什么样的激励就能使个体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作为普通高中的普通班和差班 ,多数学生很少能获得奖励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特别是后进生 ,可说是饱受精神抑郁 ,加上学校教师、家长的…  相似文献   

19.
集体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形式,但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校德育还须面向每个学生个体、实行个别教育,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谓个别教育,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个体特殊的思想和行为,采用特殊的方式方法进行的教育活动。一、学校德育的个性化趋势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的教育。学生个体,由于生理素质和后天的生活环境、经历及主观努力都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特点、造就了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多样化,表现出不同的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等,由此也规定了学生个体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客观上要求我…  相似文献   

20.
<正> 动物的一切所作所为,例如眨眼、睡眠、说话、走路、觅食、寻偶、育雏等都是动物所表现的行为。行为对动物的生存以及种族繁衍都十分重要。 行为是动物对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不过有的反应并不属于行为。如躺在地上的猫,如果旁边有小鸟在啾啾叫,猫的耳朵受声音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到脑,而产生听觉,则不属于行为。如果猫听到鸟叫以后,竖起耳朵,摇动尾巴,甚至扑向小鸟,这些均属行为。行为的表现大多是整个身体的移动或局部运动。外界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线、声音、化学物质或其他生物等,都会刺激动物,经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协调,由骨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