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无新闻"处做新闻. 一切都缘于那十几只青蛙.位于省城东南方向的银通小区东华园有两个池塘,池塘里养着十几只青蛙.夏日的夜晚,十几只青蛙或聚或散的叫声让一位张姓女士烦恼之余给本报新闻热线打了一个电话.这条20几个字的热线记录似乎毫不起眼,似乎无新闻可做,大不了就是个"噪音扰民"的小稿.  相似文献   

2.
宋丽坤 《出版参考》2007,(5X):12-12
重庆书市上,一本名为(《寻找大池塘的青蛙》的精装小册子,备受大家关注。这是一则内容简单却含义深刻的职场寓言,讲的是一只不安于现状的小青蛙乒儿,如何克服障碍,寻找大池塘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又是车祸!没死人,不是新闻;死了3个,还可以……”毋庸讳言,作为都市报最常见的新闻形态,面对频频发生的车祸,一些记者或编辑的神经似乎早已麻木,在判断它的新闻价值时,有时只会从它的破坏程度层面上,界定与取舍稿件。  相似文献   

4.
许方挺 《声屏世界》2010,(12):20-21
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进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后来,人们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后来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和青蛙一样.人也有惰性,由新闻人打造的新闻节目也有“惰性”。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闻”,人们已经做了和必将去做许许多多的章,本只涉及会议新闻与社会新闻的两个问题的两个小角度,与新闻界朋友探讨之,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6.
在编辑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我发现构成新闻要素的五个“W”,一个也不能丢;丢一个也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条新闻要写清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有人叫何因),五个“何”。无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界的老前辈,还是西方资产阶级他们的老前辈,都是这样主张的。这似乎已是新闻写作的常识。可有些人偏偏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问题:写新闻只写三个四个甚至只写一个“W”;  相似文献   

7.
“新闻自由”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口号。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它似乎意味着可以从心所欲地从事新闻实践。有哪一个新闻工作者能泰然面对想写而不能写、想说而不能说的窘况呢? 在一般新闻受众看来,“新闻自由”似乎又保证了自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获得各种各样的新闻。又有哪一个受众会欣然接受经过着意筛选过滤、只体现特定倾向性的一面之辞呢? “新闻自由”的反面似乎是新闻管制、新闻封锁、新闻检查之类丑恶的东西。又有哪一个政府或统治集团愿意担一个“箝制舆论”的恶名呢?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讲,一条好的新闻标题,其中少不了一个出色的动词。 原因有二。其一,新闻是对事件动态下的“速写”,表现动态,无动词不可。标题又是新闻的“高浓度提炼物”。自然缺不了动词这个核心角色。其二,汉语语言包括的动词极其丰富,同一个动作,可以由几个、十几个或更多的动词来表达。所以,标题中如果动词使用恰当,表情达  相似文献   

9.
报纸“体育新闻娱乐化趋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传本 《新闻界》2005,(3):101-101,98
纵观近十几年来报纸文体新闻的发展和变化,“娱乐化”的趋势已显而易见,只不过,“文化新闻”的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报对文化新闻的报道,均直接放在“文化新闻”专版或“文化新闻”栏目中,但到了90年代中期前后,许多报纸、特别是都市类的报纸,已把这样的专版或专栏改名为“娱乐新闻”。老牌的都市晚报,诸如《北京晚报》则在文化新闻的报道上同时用“娱乐新闻”和“文化新闻”两种版栏统之。这种外在形式上的变化已足以看到“文化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本文主要探讨“体育新闻”的娱乐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较长一段时期,报纸上那种“叫座”的“花边消息”,似乎一直只属于晚报类报纸。在提倡党报亟须“三贴近”的今天,实在有必要让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品种,在党报版面上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11.
图文秀     
“青蛙”在叫董浩体态较胖,朋友经常和他开玩笑。一次朋友聚会,他刚到场,一位朋友喊道:“看,飘来一团云。”董浩东瞧西望:“哪只青蛙高兴地叫呢?”“青蛙”在叫董浩体态较胖,朋友经常和他开玩笑。一次朋友聚会,他刚到场,一位朋友喊道:“看,飘来一团云。”董浩东瞧西望:“哪只青  相似文献   

12.
记者和学者     
记者和学者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这样的命题:记者有三种,一种是新闻型记者,一种是文学型记者,一种是学者型记者。而且说,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尤其应该提倡做学者型记者。这种说法似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认为,应该提倡做学者型记者。学者型记者,无非是提倡记...  相似文献   

13.
刘铁生 《军事记者》2002,(10):59-60
图片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它包含着两方面问题,一是新闻图片的作用、地位问题,二是新闻摄影的素质问题。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实在新闻实践中,这两方面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至少没有解决得很好,但又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重视新闻摄影,掌握新闻摄影手段,对新闻从业人员非常重要。在新闻的道路上多一种手段、也就是多一只新闻摄影翅膀,多一只新闻摄影的轮子,新闻从业人员应努力成为图并茂的两栖记。  相似文献   

14.
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问题。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总喜欢文字长一点;发新闻,也希望篇幅大一点,似乎文字越“长”越有分量,篇幅越“大”越能显示自己的水平。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5.
鸡蹄与蛙叫     
春秋时期,一次子禽问墨子:“话说得多好,还是少好?”墨子风趣地反问子禽说:“夏日池塘里的青蛙,总是没日没夜地叫个不停,而报晓的公鸡只在清晨啼叫几声,你看,它们哪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呢?”子禽很快回答说:“耶当然是报晓的公鸡。”墨子这才笑着回答说:“可见,说话并不在乎多少,主要在于说得是否有用途。”  相似文献   

16.
“独家新闻”别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独家新闻,一本颇有影响的辞典收了两种解释。其一是:“只有一家新闻机构单位报道的新闻”;其二是:“某一新闻媒介抢先刊载或播发的独自一家的消息”,“还应是概括事实更本质、启迪人心更深刻、社会影响更普遍,指导作用更明显的重大新闻”。其他著作的解说大抵如此。所不同的是,或只取前一种解释,或只取后一种解释,并非两种解释兼收并蓄。应该说,这两种解释都有其道理,但前一种解释似乎过于简单,不便操作。后一种解释也值得  相似文献   

17.
厚达500多页,前后修改二十多次的“中文新闻标识语言标准”草案以及共有24个大类,280多个二级类目,经过十几次修改的“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草案终于在60多位领导、专家以及研究人员的共同辛勤努力下相继问世。这标志着按照华语新闻需求建立的一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推出在即。  相似文献   

18.
在新形势下,党报要充分履行它的职能,要巩固和发展它的权威性和龙头地位,改革势在必行。党报的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正刊与副刊。报纸是新闻纸,所谓“正刊”一般是指新闻版。党报的新闻以其权威性和真实可靠性见长,但往往比较严肃,且信息量不足、时效性较差。这就需要改革,增强新闻性,加大信息量,提高时效性。这无疑是对的。但在对报纸“正刊”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偏向:过分膨胀新闻版,过分弱化副刊。一张省报8个版,新闻版占6个至7个,一张报纸12个或16个版,新闻版占10个或12个以上,副刊的比例只占10…  相似文献   

19.
我国出版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筱峰 《出版经济》2001,(10):17-19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实验人员先把一个油锅加热煮沸,然后把一只青蛙扔进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这只青蛙的反应相当敏捷,竟跳出锅外,安然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报纸是新闻纸,尤其是日报,做新闻才是“名正言顺”,如果报纸杂志化就似乎“大逆不道”。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特殊性,不能千篇一律。《都市女报》是一张周五报,它从创刊伊始就探索并确立了符合自己实际的办报风格定位,这就是鲜明的杂志化特色的办报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