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汉语词典对“主体”一词的诠释是“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与之相对立的“客体”则是“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新世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课程改革更是强调学习者是主体和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重要性。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下面谈谈我对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1,完全放手让学生先学,有目的,巧妙地设计安排问题。学习一篇新的文章,课上我不做任何的解释和说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课前我认真备课。深入思考,将课文中的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德育点等方面编排设计成问题,写到小黑板上,让学生通读全文,研究,讨论,查阅资料得出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苏瑞安 《山东教育》2004,(29):42-43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释疑、设疑、激疑……以问题为中心,在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任何时期课堂教学改革都不能革除的价值要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因为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养成了学生怯于标新立异的从众心理.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新和创造能力.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多学“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必要途径.所谓  相似文献   

5.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创造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及探索创造精神的原始动力。为此,新课改理念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述,它们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也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核心又是问题意识。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师问生答,学生普遍缺乏提问意识。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敢问"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注重培养,为学生搭建"能问"的平台;教会学生掌握"善问"的方法,使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乐于提问,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程国斌 《湖北教育》2004,(12):60-60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但是落实语课程基本理念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及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因为,提出问题的能力本来就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并在思维过程中实现创新。因此,在我们的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小学当中出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而且数量呈上升的趋势,那就是小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自己动脑筋想问题,而是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辅导书和老师的讲解,最后依靠死记硬背在测验中蒙混过关。尤其是在语文教学当中,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针对此状况,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指引学生,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自主的学习,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0.
胡剑 《中学理科》2006,(11):5-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育理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较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1.
古语说:“学起干思,思源十疑”,这是说善于发现疑问,才会善于思考和学习;“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这是说善问对增长知识的重要性。然而纵观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小少学生在课堂处于压抑状态,两耳竖起只一味地听从老师的讲解,思维缺乏活力,尤其是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勤问、善问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培养问题意识休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预习中超越教材,让学生乐于提问教育家历来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郭思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认为,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日常备课中,教师常常设计出一连串的问题给学生。这样的问题有点突如其来,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头脑里就会形成这样一个认识:要我学,我就学,而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为什么学。因此,教学中提倡学生进行预习,即:学生在“初步感知,查阅词典”的基础上,再通过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自主学习为目标,探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养成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顺应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和途径,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主体性原则。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探究的起点往往源于教师的设计,而真正基于学生的需求,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展开的探究为数不多,所以我觉得探究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以此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6.
姚俊艳 《现代语文》2006,(11):57-58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我们在语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和推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人有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希尔伯特在1900年提出的“23个未解决问题”就推动了20世纪数学的发展。学习是一种活跃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周到,然后逐条加以解释说明,使学生没有  相似文献   

18.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因此,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并认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