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对话范式"重新审视高校学生管理,对于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责任共同体,师生双方在普遍化原则的指导下,以理解为核心,以语言为沟通媒介,通过理性互动,真诚、平等地对话,能实现二元共生,达成共识诉求。  相似文献   

2.
李西顺在《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24期撰文指出,我国道德教育范式框架内正悄悄展开一场范式革命。追求完整鲜活的人性,追求德育范式的崇高人文精神境界以及开放的人生意义成为我国当代德育范式转型的大趋势。(1)德育思维方式:由人伦规训型思维方式向主体创造型思维  相似文献   

3.
时下,德育实效性问题及德育的“非共生状”促使学者将目光投向共生德育。共生理论的提出为德育范式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与新方法。共生所蕴含的自主一全息性、合作一互惠性、开放一接纳性三大特征诉求德育范式转型。德育范式转型已成大势所趋,既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应然选择,又是德育理论纵深发展和德育实践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顺势而为、有所作为,方能实现德育的根本指向——“做成一个人”。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价值观领域出现"诸神"混战局面,价值观领域多元形态已经形成,这种多元存在对我国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德育范式已经丧失统摄功能,对德育范式进行改革的呼声日渐强烈,德育新范式构建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而新范式的构建主要应从德育范式之理念、过程、内容、方法等维度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需要所有教师参与,它既是政治课教师的职责,也是其他各学科教师的职责。但从近代开始到现在,教学本身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个变化又同德育、智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地位的变化相关,即教学呈智育化的趋势,影响到一般教师对德育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思想品德课(称之为“直接德育”),其效果及其本身都引起人们的怀疑。于是人们的注意力又转向各种教学和各种活动(称之为“间接德育”),希求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6.
“范式”这一概念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的本质内涵是世界观,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不可通约性”,从实现的方式上讲“范式”的转换是一种“革命”,从指向范围上讲“范式”的载体是“科学共同体”。范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库恩对范式的论述也多达21种,但是没有作过明确的一义性的解释,致使不同领域对范式的借用泛化,朱爱军提出了范式借用的原则,以此来规范范式的借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范式在德育中的借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开放·体验”德育立足于开放的思维,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来形成和完善德性,以情境、体验、指导为结构要素。阐述“开放·体验”德育的基本含义,提出“体验”的主要类型,介绍学校如何通过“开放·体验”德育模式结构开展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德育佯谬”是指道德教育或者是不道德的,或者是无效的:如果要想让学生按照已有的道德规范行事,德育需要采用强制的不道德的方式对待学生;如果不用不道德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长大以后,或许连什么是道德所要求的,什么是道德所禁止的都可能分不清楚。“德育佯谬”之所以在当代社会凸现出来,是由于自由、民主、平等等社会价值观开始兴起、并有了进一步发展。协商对话是交互理性的对话性过程,通过协商对话,德育能够走出“德育佯谬”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在"三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中,我们要紧密围绕"三位一体"工作方式,健全管理机制,落实参与机制,完善整合机制,同时要做好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密切联系孩子家长、努力挖掘社区资源等工作。  相似文献   

10.
网络德育: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网民人数以几何级数递增。在传统德育急需走出困境、网络不良影响日益凸现、传统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作用弱化的背景下,网络德育应运而生。网络德育是教育者以网络为栽体.以自我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网络受众,施加德育影响,培养具有较强道德判断力与选择力、符合社会发展与道德要求的现代公民的一切活动的总和。网络德育的提出是德育主动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课程改革使课程领导逐渐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在当前正面临着一种范式的转型,即由“官僚-控制”范式转向“反思-自主”范式。其中,“官僚-控制”范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科层式的学校组织、法定知识范围的领导实践、官僚权威的充分运用以及技术理性的解题逻辑。而“自主-反思”范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领导共同体式的学校组织;“经验”范围的领导实践、道德与专业权威的充分运用以及反思性实践理性的解题逻辑。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道德滑坡与德育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实问题入手,剖析网络道德问题对高校德育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应时措施:正确引导、做好预防,增强大学生的民主与法律意识;更新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时大学生开展"网德"教育,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德育教育;加强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培养.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防止网络社会道德滑坡,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源头活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在我国长期以来是用德育首位论的观点来表达的。如果我们运用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德育首位论是不能准确的表述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也不符合教育的基本事实,客观上降低了德育的实践效果。从教育基本规律来看,德育是人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核。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应该用德育核心论来表达。德育核心论即符合教育的基本事实和规律,又能充分说明德育的地位和德育与人的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我教育:高校网络德育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大学生不良网络道德行为表现与成因的基础上,认为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网络德育.高校网络德育新思路及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自律.为此,提出了自我教育理念建立的途径,明确了自我教育模式建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人类社会步入了"微网络"时代。在"微网络"时代下,高中德育工作正迎来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此,本文重点从"微网络"时代下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新挑战方面出发,探讨在新形势下高中德育工作应当采取何种对策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从而使高中德育工作更适应当前高中教育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德为人之魂,德育是诸育之魂。作为全员寄宿制高中校,我们始终强调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功能的发挥,强调“三结合教育”框架的整体构建,强调德育工作体制、机制、途径及方法的创新,强调德育队伍的建设和骨干力量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德育之中的主体地位,使德育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各高校分别建立了各有特色的网络德育工作模式,从而编织了以德育网站、网络学校、网上课堂等为依托的高校网络德育立体网。互联网对高校德育工作及其队伍提出的考验,其实就是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如何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抢占网络文化阵地,提升德育工作队伍的教育引导能力和德育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学校层面的中小学优秀学生评选、表彰(以下简称"学生评优")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了独特作用,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尽管广大中小学教师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改革,但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一些瓶颈。既然现有的学生评优探索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那就非常有必要建构新的学生评优范式,以期科学地打破学生评优的僵局。一、问题:差额式学生评优遵循的是甄别性管理范式  相似文献   

20.
“五育融合”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从理论的政策文本走向教学实践变革的过程,意味着一种新的教学范式。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嬗变,确证了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合育人的教育发展实践之路,这不仅是时代发展转型在教育层面的变革,更是对“五育并举”思想认识在哲学思维层面的反思,即从实体思维转向实践思维。“五育融合”的教学范式是对实体思维下“五育并举”教学范式的变革与超越,以打破基于“加法式”的教学思维,树立基于“育人原点”的教学观念,构建基于“时代变革”的教学空间,指向基于“五育融合”的教学评价为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