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厚宇德  潜伟 《科学学研究》2008,26(2):261-266
 科学家是现代科学世界的主角,一些科学大师较早就对两种文化问题进行了自己独到的思索并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本文通过分析解读薛定锷、奥本海默、爱因斯坦、贝尔纳、玻恩、费恩曼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展示了他们对这一话题以及对科学与人类未来等方面的思索而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认为两种文化存在对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沟通是完全可能的,但一定是长期而持久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佛教既是宗教,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随着现代科学的进展,在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中体现出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佛教与科学形成了新的互补、互融的关系科学成为佛教文化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和动力,佛教文化则以人文的、异质文化的因素补偿和激励着现代科学.佛教与科学的跨文化对话,对于促进科学事业和人类文化的协调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小淳(以下简称孙):王院士,我知道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思维有很多深入的思考。我想问您的问题是,科学思维在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文化中是不是有不同的风格?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有两个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什么科学;另一种认为传统文化中什么都有,什么都包括。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诞生之日就有了以身体为界面的外求与内省,并由此而形成了外求科学与内省科学,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已具备了两者结合的条件与可能性。元极学的“融合”态度实现两种科学的合流,从而引向皇极。元极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文化活体而不是文化化石。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两种文化"融合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种文化"自C.P.斯诺提出以来,一直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要求.在笔者看来,生态文化就是C.P.斯诺所提到的融合"两种文化"的第三种文化,生态文化是"两种文化"融合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文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科学的精神、理念、理想和价值观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上层面,是科学文化之"魂";而技术的、实证的、数学的或逻辑的东西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下层面,是科学文化之"体".正是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才构成活生生的科学文化.当代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最大局限和偏颇在于,对科学仅仅做了形而下的解读,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科学的文化意蕴.站在文化论的高度来研究科学,有助于从根本上超越狭隘的科学观,树立一种全新的科学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科学的体制化是“实验型”科学知识生产制度及其意义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也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要深刻理解近代以来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进程出发。“求真知”的科研文化和“致实用”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必要条件。但在这两个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冲突,具体表现为科学的“功利性”和“自主性”之间的摩擦与对抗。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加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强,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科学与文化的冲突、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中存在许多亟待探讨的课题。本文按照科学系统论的观点,从科学和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探讨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文化异化,近代以来科学理性与道德理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因而人类价值理性重建被提到日程,并且发展出科学人文主义等价值体系。3.文化中的科学和伦理学科学与伦理学在文化系统中同居于观念文化系统,科学属于观念文化的理性文化,伦理学属于观念文化的价值文化。尽管科学与伦理学世界像是对立的,人类文明却一直在科学和伦理两个源泉的滋养下成长。由于文  相似文献   

10.
曾永志 《未来与发展》2009,30(11):23-26
随着科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社会功能的日益加强,科学文化逐步与人文文化相背离,科学犹如一把双刃剑,当它被善用的时候,它能够创造人间奇迹;当它被恶用的时候,它也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对科学进行反思,而“第三种文化”的提出正是对这种反思的一种回响。同时,对“第三种文化”的哲学思考就致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研究,推进两种文化和谐会融,促进中国文化“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汤晓虹 《科教文汇》2012,(1):106-107
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孙小礼,她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人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是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以上的著作以及许多的论文,都力图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重点分析数学文明史,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本文对数学语言所显示出来的文化韵味,数学历史凸现的文化底蕴以及数学活动展现的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以便阐释出"数学文化"到底应该"取"还是"舍"。  相似文献   

12.
荆煜君 《科教文汇》2012,(26):62-64
文章从哲学与宗教、文学艺术、礼仪规范、婚姻制度、饮食与服饰、园林建筑六个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指出《红楼梦》将传统文化以感性的形式传达给读者,能够唤起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3.
李杨 《科教文汇》2014,(30):12-13
为了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实现文化引领的价值,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和高校国防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互相作用。本文通过浅释"中国梦"来引导国防教育的发展和孝文化的传承,对国防教育的内涵和孝文化溯源都做了阐述,而对国防教育与孝文化互相耦合的作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国防教育和孝文化都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渠道;二是国防教育和孝文化都是增强大学生生理、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三是国防教育和孝文化都是为高校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务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江毅 《未来与发展》2009,30(8):84-86
中国传统文化“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向来被认为是独有的哲学思维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而“以人为本”是对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整合融通。为此,高校恩政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全面领悟“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即当代大学生不仅处于“本”的地位,其本身及相互关系也由过去的对立、斗争转化为平等、合作和调协。由此,整体提升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将是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孙秀丽 《科教文汇》2012,(29):35-37
从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出发,探讨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在发挥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作用上的具体方法,认为需通过价值传递的培养理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规则意识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16.
田园 《科教文汇》2014,(35):52-53
“仁”与“爱”分别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基督教哲学里的核心概念,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二者一度被选择为文化契合点。从文化哲学层面进行比较和分析,既可以看到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在表层含义、理论结构等方面存在部分“相似”,也可以看到二者的本质差异。正视与理解这种差异.将对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化建构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思文 《科教文汇》2012,(30):172-173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驾驶技术已经成为普通大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汽车文化教育、倡导文明驾驶成为一种必然。本文给出了汽车及汽车文化的定义。阐述了在高职院校非汽车专业中开设汽车文化课程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教学宗旨是弘扬节能环保、安全、文明的汽车文化,摒弃低俗、危险、过度消费等汽车的使用方式,即普及汽车知识、倡导文明驾驶。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我国大学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雨婷  朱晖  王瑾琛 《科教文汇》2012,(35):183-184
大学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培育新文明的摇篮,而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的基石,更是教育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正如在中国,正是上个世纪初发源于大学的新文化运动,催生了以“民主、科学”为主题的“五四”运动,推动国家与民族向现代社会迈进.无疑,大学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大学文化必须与之相适应,不断改革与创新,推进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本文着力分析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之状况,剖析其成因,在明确大学文化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进行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德性”教育观视角下分析和谐校园文化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启示,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原因,深入浅出地提出可行性策略,提出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建议。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落实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