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减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多年来,无论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无不都在思考对策,然而又都倍感无奈,难以下手,难有作为。“减负”已成为教育部门难以打开的困难之锁。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究竟能不能减下来,怎样才能减下来,减到什么程度,达到怎样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曹丽萍 《辽宁教育》2012,(24):59-61
昨天的"减负",似乎口号太多,行动太少。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需要全体教育人对"减负"进行深度思考:"减负"到底减什么,怎么减?大部分老师和家长都坚信:"减负"一定减质量,所以种种做法只是纸上谈兵,明减实增。面对现状,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觉醒并深度思考:孩子的幸福真的在那个不可预知的中考之后、高考之后吗?  相似文献   

3.
减负是学生的渴望,也是教师们期盼已久的“福利”.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万万不可忽视对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减负.当下,家长们畸形的人才观、教育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教育官员的名声官职、教师们的绩效考核等,使减负成了高喊的口号,挂在墙上的摆设,“负”没减下来,“压”倒上去了,“压”未减下来,“担”倒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4.
“减轻学生作业量,减少学生在校时间,不搞统一考试”仅是“减负”的有效措施;而“减负”的本质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减负”,必须做到“减负”不“减质”,“学生减负,教师增压”,“用减负”减下来的时间,加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减负”与提高质量同步实施。为此,我校拉开了新时期提高教师素质的帷幕。  相似文献   

5.
杜卫 《中国德育》2012,(13):60-60
问:“减负”问题喊了好多年了,但总体上是没有减下来,有的地方虽然减了,但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好像这个问题“无解”,究竟症结何在?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中国大地又掀起教育改革的春风:教育改革要求每一个中国公民正确认识“读好书,上大学”和“学好本领,做工务农”的辨证关系。无论在哪段历史时期,中国的教育界都在围绕“怎样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议题,探索自己改革发展的新道路。 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教育改革的浪潮从中小学生的“减负”掀起。我们深究一下,为什么报纸、电台和“红头文件”都大声疾呼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而这个“负担”就是减不下来。一些学校迫于行政的压力,做个“减负”的样子,比如高中把一年级六天的课减一天,工、三年级照…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面向全国基础教育系统进行网络公开课。对于学生减负,他表示,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明年将对各省所有地市学生课业负担进行量化排名,并把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教育减负,既是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用刘副部长的话说,"减负发了几十个文,减了几十年,一直没减下来"。近来,教育部再次"亮剑",继《小学减负十条规定》之后,又祭出了"课业负担排名"的法宝。排名的本意自然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但放到现实中,"课业负担排名"恐怕只是看上去很美。  相似文献   

8.
余如进 《江苏教育》2007,(13):97-97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与实施,教育“减负”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问题,全社会期望在减负中更好地让教育成功、让学生成才。然而,困惑却与期望相伴而生:教育减负推进到现在,为何有些学生却觉得负担不减反增?为何有些学生“负担”减了而成绩仍无明显提高?对减负存在的片面认识并由此所导致的行为偏差,不仅是造成“减负”背离初衷并形成困惑的主要因素,也县当前引管其他一些教育问颢的缘由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要端正对“减负”的态度1 .“减负”不是什么都减。当减的减 ,不当减的则不能减。资料成山 ,习题成海 ,漫无边际 ,杂乱繁琐者要减 ;文字与数字游戏 ,迂回曲折 ,不解决实际问题 ,耗时耗力者要减 ;题型陈旧 ,题意简单 ,不费脑筋 ,无任何创新意识者要减。总之 ,对道德品质培养无一定作用 ,对知识质量无一定要求 ,对全面发展无一定帮助 ,对身心健康无一定益处 ,对培养创新与综合运用能力无一定意义等诸多方面的学习、活动内容都要减掉。但是 ,学习是个从不会到会的知识积累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不可能不付出一定的劳动。全“减负”,同样培养…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校学生的负担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多次采取“减负”的措施,据有的教育专家的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政府共下发过31个有关“减负”的正式文件。但是,中小学生的负担却始终没有减下来。  相似文献   

11.
高英 《考试周刊》2011,(24):93-93
中小学生负担重,是教育界的老话题,人人都盼着"减一减"。如今教委出台中小学生"减负"政策,对教学中的很多细节予以严格规定,如限制在校时间、减少考试次数、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长期困扰中小学教育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有望开始得到纠正。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呼吁“减负”,都在为“减负”支招,思考研究如何“减负”。例如,前不久《中国教育报》“新课程周刊”所载《“减负”前提是教与学的高效》一文,阐述了中学管理和教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负担观和减负观,做到科学减负,提出“‘减负’不能减质量,而应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类似这些思考对当前深入开展“减负”工作是有积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的。但“减负”工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不少人已经提出了对“减负”的担忧,笔者认为这些担忧恰恰是“减负”工作在相当一部分地区长期只打雷不下雨,甚至越减越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到义务教育的普及,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减负”势在必行,它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笔者是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愿从数学角度谈几点“减负”实施措施,供参考。子集向全集的转化:“减负”是面对学生而言的,但真正“减”下来,仅靠学校或教育部门这个“子集”还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家长、家庭、各部门、党政领导,也就是全社会这个“全集”都能理解和支持,实现子集向全集的过渡,才能攻克这个“难关”。减向加的转化:从教育现状,特别是发生在学校中…  相似文献   

14.
目前,“减负”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那么“减负”究竟减什么?目的何在?“减负”后我们师生干什么? 首先要正确认识“减负”的内含,学生“减负”不允许减教学质量;学生“减负”不允许教师“减负”。学生“减负”意味着对学校加大压力,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要进一步加强。其次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即“减负”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减负”与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价值观的关系;“减负”与勤奋学习,培养坚强意志的关系;“减负”与科学管理的关系。 我校“减负”后的整体工作思路是:(一)更新教育观念,端…  相似文献   

15.
减轻学生的负担充分体现了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部下达“减负”令已经快十年了,“减负”工作的确取得了前所款有的成绩。然而到底减什么,减多少,怎样减,至今依然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上或工作上的误区,要么断章取义,要么矫枉过正。因此,重新解读“减负”的本真内涵,拨开迷务,走出误区,实施素质教育,显得非常迫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已经不再满足于粗放的教育,而是追求教育的高质量效应。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质量的工作中,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一直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是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更是一个难点话题。如何在"减负"中不"减质"呢?我想首先要理解"减负"的本质。"减负"绝不是降低学生学习的目标任务,也不是减学生刻苦钻研的风气,更不是减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实施  相似文献   

17.
“为中小学生‘减负'”,社会各界呼吁了那么多年,上至中央政府下到中小学校为此都想方设法为学生“减负”,可成效就是不明显,相反在一些地区陷入了“学生负担越减越重”的怪圈。岁末年初,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导的新一轮云南中小学生“减负”又拉开了序幕,此次“减负”可谓筹划详尽,兼治标本。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并提出"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切实减轻学生校内外过重课业负担".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能够解决这一重大教育问题.北京市近年采取多种途径推进减负工作,提出"育人为本、科学减负、提高质量".如何科学认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帮助学生把过重负担减下来,是个需要深入系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育》2013,(10):30-30
政策解读 8月22日,教育部新拟定《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就是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对减负工作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切实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  相似文献   

20.
几个月前,教育部征求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意见,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多年来,一次又一次“减负规定”,一个又一个红头文件,非但没有让学生的书包真正轻下来,反而越减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