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设想一、从读中去整体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很明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既如此,那么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也就更加明确:“多读一点,读得顺口,读懂意思;多背一点,背得流畅,背出韵味,一句话,增强文言文的积累和修养。”所以,学习《核舟记》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从“读”中去整体感悟课文把握文意;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出这件实物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眼前有了它的完整形象,教学才能…  相似文献   

2.
大修订语文课本的“积累·运用”中的第一题都是“读读背背”,其中安排了不少名言警句、成语、对联或古诗词。怎样教学才能使这些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呢?首先,要让学生把“读读背背”的内容读正确,读通顺;然后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其他资料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以及在什  相似文献   

3.
王尚文教授对语感作过这样的定义:“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与有关的表象、联想、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语感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语感实践,另一条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和使用语言材料,在“听听一读读一抄抄一背背一讲讲一写写”的语言实践中,在不断积累丰富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实感当中去获得语感。语感分析是借助于语言材料,使文章中隐含的暗示性的规律明朗化,在这种具体的语言材料的分析中,学生不仅能认…  相似文献   

4.
王尚文教授对语感作过这样的定义:“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与有关的表象、联想、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语感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语感实践,另一条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和使用语言材料,在“听听一读读一抄抄一背背一讲讲一写写“的语言实践中,在不断积累丰富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实感当中去获得语感.……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众所周知,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就应切实注重学生多读多背,这是符合我们的母语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讲重练而轻读轻背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自读体验和整体把握,忽视了学生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实在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应当加以纠正。一、多读多背是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是学生学好教材的重要环节这里说的“多读多背”,是指多读几遍…  相似文献   

6.
犤设计理念犦在修订后的人教版中高年级小语教材中,把原有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旨在让学生在整合训练的过程中,提高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而“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丰富语言的积累。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七”中的“读读背背”,安排的是读背歇后语。教师应牢牢把握教材特点,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合理开发教学资源,紧紧围绕三维目标体系,有机实施四大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中获得主动、和谐、持续的发展。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认识、积累歇后语。…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课文的背诵,这是掌握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过:“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背诵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且在大力提倡背诵的同时对学生导之以法,助之以力,鞭之以策,结合我本人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方法:1!熟读成诵式。这是背诵的最基本的形式。读是背的前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读通、读懂、读顺口,才能记得快、记得牢。2!理清层次式。俗话说:“会背书者背结构”,因而在背书之前,我们先要理清要背内容的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1.“读读背背”重在“读”与“背”,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2.创设与儿童年龄相符的语言氛围故事情境、教学游戏等,为学生积累语言搭桥铺路。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语都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同样强调多读多背,加强诵读。可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厚积才能薄发,根深叶才茂。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2008,(4):51-51
问:在义务教育教材第12册第二单元积累·运用的“读读背背”中的“支支吾吾”应当怎么读?“吾”是二声,但在这里这么读觉得别扭,两个“吾”都变读轻声行不行?  相似文献   

11.
常听老教师讲起过去塾师的教学,学生一进学堂就和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百家姓》、《千家诗》到四书五经,读了就要背,究竟读的是什么?背的是什么?也不甚懂,反正知道背不过就要挨板子,打手心。于是就读呀、背的,这样读得愈多,背得就愈多了。说来也怪,原来不懂的经过背过之后,也就能懂一些了,再加上塾师的点拨,所读所背的,不能全懂,也能明白大概了。这样记住的东西,几十年过去了,仍然忘不了。现在子曰诗云固然早已无用了,然而就其注重“读”的学习方法而言,是仍有其可取之处的。 人学习知识,总是要经历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少到知多这一过程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就开始学习了,父母是当然的老师,然而父母不能事事样样都教,大部分要他们自己去学习。耳濡目染的都是学习的对象,积累起来就成为知识。这就是儿童最初的读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阶段,怎样进行多读多写的基本功练习呢?首先是多读。多读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从质来看,应在讲解课文中加强阅读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含动作技能因素的心智技能,它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默默地进行认识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结合目标要求提出阅读要点,带着问题去读,重点的课文反复精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求加深感受、体验和理解。精彩的句、段该背的背下,巩固记忆,加强积累。  相似文献   

13.
新教材的阅读要求说明白了便是多读多背,读多了背多了语文能力自然便提高了。那么,为什么要多读多背,又应该如何去读,如何去背呢?  相似文献   

14.
我 国传统的语言教学讲究学习语文要积累、自悟、模仿、训练 ,老老实实地读、抄、默、背 ,一篇又一篇 ,一本又一本 ,几年之后 ,腹中渐富。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背得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来也会吟”、“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由感性的积累到理性的飞跃 ,这是学习语文不可背离的规律。学习语文 ,不是弄懂几个词语 ,理解几条道理 ,明白几条规则 ,记住几种文体就能奏效的。语文教学大纲也有规定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基本课文的一些精彩片断。”然而“多读多背”在教学实施中难以落到实处 ,究其原因 ,…  相似文献   

15.
怎样制作知识卡片在上一期的“‘读’来‘读’往”里,姐姐给各位介绍了查找字词资料的方法,受到很多“错别字大王”的欢迎。他们来信告诉姐姐,运用这个方法,自己都很少写错别字了。呵呵,其实知识在于积累,只要多看、多听、多记就能获得丰富的知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面姐姐就教大家一个积累知识的绝技——制作资料卡片。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提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后,教科书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词句的理解、感悟、积累,课文的读、背、抄等都从学生的主动意识出发。如:①把你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再抄下来。②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抄下来。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④背诵你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这样编写,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读、背、找、抄等实践活动来积累感悟语言。但是积累感悟哪些语言,没有统一规定,只提“你喜欢的”“含义深刻、:的”“感受最深的”“你认为…  相似文献   

17.
一、多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 怎样把自己积累的知识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呢?这就意味着要多练笔,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结果检验。教师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写日记,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有“蜜成花不见”之感,从积累到感悟再到创新,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犹如一缕春风,吹进了广大教师的心房。我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增强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新课程教材将语文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每组“积累·运用”都有: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和习作五部分。其中的“读  相似文献   

19.
【总体设想】1.以“读”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语感能力和语言积累则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搞好语言积累 ,必须引导学生多读、读好。教学文言文 ,抓好“读”就抓住了核心。多读 ,并不是强制学生一遍一遍地苦读 ,而是创设情境 ,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去读、去思、领悟、理解、积累。对《童趣》一课的设计 ,意在通过目标导读、范读激发、互相监读、默读复述、研读质疑、品读拓展、赏读延伸等形式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读书活动当中 ,有效培养学生的语…  相似文献   

20.
一、课堂中的“知识”有边界吗?对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有些人抱怨难以操作,有些人担心忽略知识落实。那么,怎样处理知识呢?讲深讲透,还是读记背默?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的语文教师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记课文、默诗文、背作文”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