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每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理解了人与自然理论及其二者的关系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在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时代,重新思考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所提出的解题方式和基本结论,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论述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的双向建构,阐释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相互确证与辩证统一;从唯物史观角度展开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思想的纵向论述,揭露资本逻辑下的生态异化,描绘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启迪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对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系统阐明了新时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有效方式、实现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形成了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三位一体”理论形态的科学性品格,彰显主体与尊重客体辩证统一的实践性品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治理的系统性品格,致力生态民生福祉的人民性品格,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视野品格。这些理论品格充分彰显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品质本色,焕发出无穷的真理力量与别具一格的思想魅力。全面体悟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品格,有益于更好地领会其内涵要旨与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城乡关系做出过经典论述,指出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历经“同一———对立———融合”等阶段,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转变在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理论的深度挖掘,找寻城乡关系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高度契合性,为我国改善不合理的城乡关系寻求理论依据,推动城乡关系的新发展,开创城乡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的发展过程 ,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而生产力的基本概念应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问题 ,其构成要件应体现生态环境因素。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人类社会永久性发展的物质前提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的独立性、先在性、内部规律性的阐述,揭示了自然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得出实践是人与自然的纽带,只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解才能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本文通过整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探究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助力实现生态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的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强调全面、协调发展;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强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通过劳动实现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进而满足生存繁衍的需求;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成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本源。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实现形式和途径。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对于启发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发展当代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存在对立也存在协调。本文探讨了人与自然对立、协调的条件,并根据过去和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导出将来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生态伦理学讨论的热点话题。基于此在回顾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基础上,从生态伦理学视角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辩式思考。提出人与自然是相互改造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认识随着对世界的改造逐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对立观的否定,习近平总书记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发展,其蕴含的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核心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共存共荣与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扬弃,它不仅凸显了和谐社会的理论主题,而且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理性地分析和谐社会视阉下的生态文明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客二分”促进了西方近代科技与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也带来了科技与主体性的片面发展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给人带来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高远境界 ,但不利于科技进步和主体性的高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理论为指导 ,超越“主客二分”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由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唯物辩证法认为,作为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任何重大和科学的理论创新,都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吸取时代精华回答时代课题,我们研究和学习科学发展观应着力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融关系,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确立科学发展观对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导地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着重从考察人的本质入手,把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与对人类解放的追求放在核心地位,提出通过积极扬弃现存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现阶段,应通过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人文关怀,注重人文价值追求等措施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目前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该文从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入手,从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等方面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生命共同体”理念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在“生命共同体”理论视域下,山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着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水安全、水文化等层面的现实困境。山东省应加强多方协同治理、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生态防护水平、提升森林湿地综合治理水平,促进黄河水沙关系协调、发展黄河文化旅游,科学化构建生命共同体视阈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和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提纲》中立足于实践,批判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他以人的社会属性为出发点重新界定了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含义。生态危机的出现是人的本质力量异态化的表现,生态文明的构建需要重新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建立生态文明,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