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拥有独特的文体和内容的引申意义。然而诗歌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对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导致了诗歌不可译的观点。苏珊·巴斯内特在其文章《种子移植:诗歌与翻译》中阐明了诗歌可译的观点及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理论。巴斯内特关于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论对诗歌翻译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其《种子移植:诗歌与翻译》一文的解读认为:诗歌是可译的,诗歌翻译的过程就是移植种子的过程,即抓住诗歌原作的精神实质,充分考虑与文本相关的各种因素,找到合适的形式和风格来承载原诗的精神实质,把诗中的引中意义和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是有难度的.很多因素造成了诗歌的可译性限度,但对此限度有一些调节机制.从诗歌翻译者和诗歌这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可译性限度的调节机制.为了做好诗歌翻译工作,诗歌翻译者可以阅读大量的诗歌作品,充分认识中西诗歌的差异,可以认真地学习诗歌翻译理论,可以不断地在诗歌翻译工作中总结经验和技巧,还可以向国内外同行借鉴和学习.诗歌中的典故、陌生意象在异域读者头脑中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被认知的过程.一些优秀的诗歌要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也离不开诗歌翻译工作.诗歌的可译性限度受到这些因素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付悦 《文教资料》2010,(13):14-15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诗体写作和翻译的重要开拓者。他既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位杰出的译者。然而,在国内外关于徐志摩的研究中,他的诗歌创作往往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而他在翻译上,例如诗歌翻译上做出的成绩,却经常为诗名所掩,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徐志摩翻译的汤姆斯·哈代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徐译哈代诗歌分析徐志摩的诗歌翻译思想。从而客观地认识徐志摩在诗歌翻译上的积极探索,以及其作为诗人译者在新诗运动、白话诗体写作和翻译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绍君  陈萧宇 《海外英语》2014,(15):124-125
忠实翻译,即准确无误地将源语的内容用目标语表达出来。诗歌的翻译历来都是翻译中讨论颇多的领域,而诗歌的翻译原则又各有说法。该文试图从几首汉诗英译本中出现的小问题,探讨诗歌翻译的首要原则应是忠实原则,即准确无误地传达出诗歌本身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宗文 《海外英语》2012,(8):175-176
陌生化在诗歌创作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旨在提高诗歌的独特性,唤起读者对诗歌语言的审美欲望,从而实现诗歌的文学性。诗歌翻译被认为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而如何恰当地使陌生化手法再现在译作中更是一种在适度原则下的创作,把握翻译的"度"是对译者更高层次的要求与考验。文章主要从汉诗英译方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原作陌生化手法时"度"的把握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高巍  黄瑾 《海外英语》2012,(15):1-3
屹立于翻译金字塔的顶层,诗歌翻译在翻译领域向来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备受争论。翻译名家许渊冲在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中沉淀和凝炼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一套独特的思想和技法。其很多诗歌翻译作品成为翻译中再创造诗美的经典范例。该文通过不同层面对许渊冲诗歌翻译进行解析,探求其翻译中美的再造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化缺省是诗歌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诗歌翻译的特点决定了在译文中对文化缺省进行补偿的重要性。关联理论提供了一种处理文化缺省问题的途径,即:翻译应该遵循最佳关联原则。直接翻译是由Gutt提出的如何有效地传达原文信息的一种翻译理念。通过找出原文中的语义、句法和语音交际线索,译者可以在遵循最佳关联原则的基础上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诗歌原文本的特征,解决诗歌原文中文化缺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屹立于翻译金字塔的顶层,诗歌翻译在翻译领域向来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备受争论.翻译名家许渊冲在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中沉淀和凝炼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一套独特的思想和技法.其很多诗歌翻译作品成为翻译中再创造诗美的经典范例.该文通过不同层面对许渊冲诗歌翻译进行解析,探求其翻译中美的再造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歌英译历史由来已久,关于中国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应该直译还是意译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还没有定论。作者认为,中国诗歌直译或意译是就翻译方法而提出的争论,对诗歌翻译本身有着重大的影响。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直译和意译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及如何使直译和意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0.
李白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在英译中恰当地传达这些意象,对于保存原诗神韵.增进西方读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前人翻译李白诗歌的译文,总结在翻译中意象传达的处理方式及翻译方法和技巧.旨在为李白诗歌英译提供一定参照。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宋庆福 《海外英语》2012,(14):165-167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尤为明显。该文从译者主体性出发,拟从四个方面比较和评述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运用:"归化"、"异化"、文化误释以及意象传递等。最后分析得出由于文学翻译中存在创造性叛逆,诗歌是可翻译的。  相似文献   

13.
诗歌翻译的本质是再现原诗的美学特质。然而,由于诗歌文本内涵的复义性,诗歌语符向多维空间扩张所获得的审美张力,以及诗歌功能在多层面上展开而呈现的美学特质,诗歌对翻译产生了极大的抗译性。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调动译语的各种表达方式,努力再现原诗的思想、感情、风格及其韵律之美,最大限度地克服诗歌对翻译的这种阻抗。  相似文献   

14.
功能翻译理论对于诗歌翻译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该理论使我们明确了诗歌翻译的目的以及实现此目的的具体方法,并且很好地解决了诗歌翻译中神似和形似的矛盾。应用这种理论于诗歌翻译及其批评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证明了该理论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诗歌是"词语打造的机器"这一基本认识,美国译者托尼·巴恩斯通在其中诗英译中使用了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借以在英语语境中再现汉语原诗作为词语机器的艺术审美功能。此外,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顺应了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需求,与逐步崛起的诗歌"超文本"系统相辅相成。同时,在了解异民族的本质文化内涵以及揭露语言和人的本质方面,聚焦诗歌"声响"效果的翻译策略,更能行之有效地规避民族文化偏见,使中国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译学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诗歌的翻译活动是翻译美学的体现。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而诗歌翻译更具“创造性叛逆”特征。通过《枫桥夜泊》的英译,分析创造性叛逆和诗歌翻译美学的关系,可知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充分再现了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向来是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在诗歌翻译中,单纯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是无法表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深意的。很多学派都认为诗歌是完全不可译的。而以巴斯内特为代表的文化翻译学派却对诗歌翻译在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得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文章主要通过巴斯内特的翻译文化探讨诗歌翻译的可译性,说明在语用和审美的层面上,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对新诗进行了执着而艰难的探索,诗歌创作的同时大量翻译英、法、西班牙等诗歌,翻译促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基础上选择性地吸收英法等诗的长处。译诗从形式、意境等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戴望舒同时期的诗歌创作,他在不断地借鉴与创新中形成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也推动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学形式,简单的诗歌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人们往往通过诗歌来抒情,言志。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是意象和韵律的处理。但在翻译时,读者是否能够顺利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怎么进行诗歌翻译。诗歌翻译与别的文学体裁不同处是,诗歌不仅仅讲究内涵更多的是诗歌的韵律、诗歌中的各种修辞以及意象的如何处理。本文从诗歌意象、诗歌内涵、以及诗歌的修辞等方面入手来谈谈诗歌翻译的相关策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观点对于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